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故事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1)

公元1344年,黄河决口。

那一年,元顺帝25岁。

那一年,朱元璋17岁。

黄河决口了,应该怎么办?组织人力修复啊!

但是,这个工程非常大。

想修复它,第一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第二需要大量密集性的劳动。

需要大量资金的事,上报中央政府,中央政府自然会犹豫再三的。因为这钱谁出?这钱从哪里来?一说钱,这就比较伤感情了。

虽然人们都说中央政府家大业大,皇帝随便批个条子,钱就来了。问题是,当时的大元帝国中央政府,还真未必有这样多的钱。

虽然说,中央政府可以发行国债,甚至还可以印些纸钱出来。问题是,这种操作本身,就会加剧帝国早已脆弱的财政系统。

需要大量密集性的劳动,上报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也会犹豫再三的,因为这么多人集中在一起,在社会矛盾已以日益激化的背景下,一个不小心,随时都会失控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黄河决口后,大元帝国竟然一直没有组织人修复它。

虽然说,政府可以暂时无视这个问题。但黄河决口后,它必然会出现大量的灾区,而且还会出现大量的饥民。

看到饥民遍地时,政府也好,当地富户也好,都会开仓放粮,或是开粥棚的。

一方面,这是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基于统治的需要。

我们可以想象,你家很有钱,但是你生活的地区,遍布着大量饥民,而且这种人越来越多。你是什么感觉?你肯定会觉得,这种事就不能长久存在。因为这种局面长久存在,天知道会弄出什么事来。

你是一个官员,也是如此的。毕竟大量饥民的存在,它永远是不安定的因素。

你是一个皇帝,也是如此的。如果国内存在大量的饥民,皇帝却毫无危机意识,这个皇帝的智商肯定很低。

底层百姓在维护共同利益时,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多势众。

底层百姓在维护共同利益时,最大的劣势,就是他们处于分散孤立封闭之中;所以他们虽然人多势众,也难以汇成强大的力量。

作为统治阶级,他们有着军队这种组织性的、密集性、攻击性强大的力量。底层百姓敢表达自己不满时,很容易就会被镇压。

在小农社会中,这一切更为明显。

但是当饥民遍布时,这一切就会在不经意中发生改变。

饥民为了生活,肯定会四处流动;而这些饥民为了生活,就会形成众多体制之外的底层社会组织。在这种背景下,底层宗教就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这更是一个危险的信息。

大元帝国后期,弥勒教、白莲教、明教这些底层宗教,开始传播日益广泛。

我为什么称这些宗教之为底层宗教呢,是因为参与这种宗教的人,社会地位通常都比较低。

我们就没有见过哪个有身份的人,会加入这种宗教组织;也没有见过这些宗教的成员,可以出入于庙堂之上。从这层意义上,它与佛教、道教那种已修成正果的宗教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这种宗教介于非法与合法之间,介于秘密与公开之间,无论传播者还是加入者,都是以底层人士为主,而且总会被帝国政府视为洪水猛兽。

底层宗教在串联大家的时候,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组织大家互相协作。

总的来说,天灾人祸频繁,大家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既然入了教,大家就是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只有团结起来,互相关爱,才能让这个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在此时此刻,相关的宗教教义,通常就是一个幌子。

底层的穷人想加入它,是因为加入它,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救助;底层的土豪加入它,是因为加入它,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地位。

但是不管怎么说,类似宗教的迅速传播,会让底层社会在维护自己共同利益时,实现更容易的协作;这在社会天灾人祸遍布的时代,对于统治集团而言,那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类似的宗教教义,此时通常只是一个幌子,所以咬文嚼字的分析,弥勒教、白莲教、明教,就是三种截然不同的宗教组织,因为他们的历史渊源、信仰、教义都是不同的,但在现实的传播中,人们很快就无法区分出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了。

因为传播到最后,大家似乎就是一句话。

总而言之,光明之王即将转世,美好的生活就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们;再总而言之,光明之王即将问世,他会率领我们杀尽世间的一切妖魔,扫荡一切丑恶。

至于到了最后实际操作阶段,大家都是头上裹一块红巾,就是同志了。因为他们的追求都非常简单,那就是打破万恶的旧世界,建立一个新时代。

当时的底层宗教,是以白莲教、弥勒教为主。

弥勒教最著名的大哥级人物是彭莹玉;在弥勒教中,弥勒佛就是光明之王。

白莲教最著名的大哥级人物是刘福通、韩山童。在这个白莲教中,韩山童就是转世的明王。

彭莹玉、刘福通都是非同小可的人物。

彭莹玉一系最著名的人物有陈友谅、明玉珍。

陈友谅不用说了,他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强大的对手,朱元璋从他的阴影中走出来,才算是走上了坦途;明玉珍称雄巴蜀,也是标准的一方诸侯。不用太详细介绍别的内容,单看这种成就,我们就知道,彭莹玉有多牛X了。

刘福通一系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刘福通早期的亲密战友是韩山童,那是大家公认的转世明王;而他的儿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小明王韩林儿。

关键是,朱元璋早期也一直高举韩林儿的大旗。因为类似的原因,朱元璋成为一方诸侯后,只要是召开正式大会,朱元璋也不敢居中而座,因为中间的位置,需要留给小明王韩林儿。

相对而言,所谓的明教,实在没有什么能拿出手的人物,相反它在早期已溶入了弥勒教、白莲教之中了。

明教之所以著名,大约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朱元璋一统天下,最后建立的是明朝,所以人们更容易附会于明教;其实呢,朱元璋建国号“明”,很大程度上是,是因为当时社会流传最广的宣传口号,就是明王转世,天下将从大乱中走向大治。无论弥勒教,还是白莲教,都是在宣扬这个口号。

第二、金庸先生强大的文学影响力。因为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明教实在牛X到了极点。但真实的历史中,明教显然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毫无影响力的。因为当时主要是白莲教、弥勒教。

总的来说,因为当时天灾人祸频繁,在生存压力之下,底层宗教在社会上迅速传播。

不管底层宗教的原始教义是什么,最后都会变成一个响亮的口号,那就是万恶旧世界已走到尽头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马上就降临了。当然了,幸福生活等不来,需要我们广大教友都献出一点点爱心,让这个人世间充满爱;当然了,幸福生活等不来,更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友,联手砸烂这个旧世界。

在这种背景下,具体是什么弥勒教、白莲教、明教,其实并不重要了,最后大家都是头裹一块红巾,就表示找到组织了。

黄河决口六七年后,大元帝国终于决定修复黄河了。

虽然有人说,黄河灾区遍布不满情绪,而且遍布底层秘密组织,如果再把大批人集中起来,这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大元帝国中央政府似乎也没选择了。因为你不修复黄河,它后果更严重。

但是,这样大的工程,钱从哪里出呢?

钱这个东西,一提就伤感情。比如扯起来国家人民时,大家都是一副感天动地的样子,但是你让他拿出来点钱来,或是牺牲他们自己的利益,马上就会换一副嘴脸,并且能找出一千个、一万个理由。

大元帝国一直不能把治理黄河提到日程之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无法解决钱的问题。

现在,既然必须治理黄河,那就用一种高科技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吧。于是,大元帝国开足印钞机,印出大量的纸钞。

我们知道,这种玩法的弊端非常多。但是印钞机发动了,就可以让帝国政府拥有很多钱,帝国政府常常是难以拒绝的。

虽然说印钞机疯运转,是导致大元帝国崩盘的最后一推,但是不管怎么说,大元帝国暂时拥有了足够的资金修复黄河了。

而且修复黄河的领导班子,绝对是第一流的领导班子,所以不到一年时间,治理黄河的工程就宣布胜利结束了。

因为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无论是科技、管理、施工,都是可圈可点的,所以大元帝国政府对此自然是大书特书,后世史书说到这件事时,通常也是大赞特特赞。毕竟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解决了这样大的黄河水患问题,那可不是一般的成功。

但是大元帝国的灭亡危机,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酝酿成熟了。

在治理黄河的时候,一直有一个童谣在四处流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这个童谣说的是什么意思?

没有人知道,直到人们在黄河故道上,挖出一个石人,而且看到这个石人竟然只有一只眼时,当时就惊呆了。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这是不是意味着大元帝国就要崩盘了?

这个石人,是韩山童、刘福通为代表的底层宗教人士制作、并偷偷埋下的。

而他们借机开始煽动大家造反,早已激化的社会矛盾一下无可抑制的爆发了。

为了号召大家追随叛乱,他们就说韩山童是徽宗的九世孙,刘福通是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人。总而言之,我们现在要反元复宋!

就在叛乱倒计时的阶段,帝国政府发现了这起叛乱;于是这场叛乱的带头大哥韩山童,还没有正式宣布起义开始,就被大元帝国政府抓起来砍了头。

刘福通接到这个消息,仓促间赶紧起兵。

虽然起兵进行的非常仓促,但是起义进行的非常顺利。

他们先夺取安徽北部的亳州,正式宣布起义。

然后,率军直插河南省,一路攻城略地,大有席卷整个河南省之势。

他们起兵后不久,徐寿辉、彭莹玉在湖北省,也开始宣布起义,然后开始在湖北省攻城略地,也大有席卷湖北省之势。

与此前后脚,芝麻李、赵均用、彭大战据徐州,也开始在附近攻城略地。

在这种大潮推动下,郭子兴等五个人,也攻占了濠州宣布起义。

在当时遍地草头王的时代,占据濠州城的这几个人,说实话都是小角色。如果没有意外,郭子兴就算在历史书上留下名字,肯定也和张三、李四毫无区别。

但是朱元璋的家乡就在濠州,而且朱元璋很快就到濠州城投靠郭子兴;关键是,朱元璋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男一号,所以占据濠州城的这几个草头王,也有幸站在了时代的聚光灯下。

总的来说,说起大明开国历史,总得从朱元璋谈起,而说起朱元璋,又总得从郭子兴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