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和学生们有这样的对话:

“XX,你怎么还不写作文?”

“不知道写什么!”

“就把你这周发生的趣事写出来就可以了。”

“早上去上学,放学回来写作业、看书……真的没有什么趣事。”

……

我也经常和家长们有这样的对话:

“XX妈妈,你家孩子的作文在课堂上没有写完。请和孩子谈一谈为什么写得慢。”

“我问了,说是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平时上学,周末两天上各种课外班,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孩子经历得少,就写不出来。唉!”

……

写作文没思路怎么解决(写作文时不会观察)(1)

在孩子看来,生活就是两点一线,每天都是在重复,没有值得写的;在家长看来,孩子之所以写不出文章,也是因为孩子的生活太单调了。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曾经强调: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经历少,所以笔下无?

难道真的是孩子见到的还太少吗?那怎样才算足够多、足够丰富呢?难道就因为没有见过、没有亲身经历过,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不写作文不考试吗?

且看一篇令人吐血的学生习作:

过年

……

早上,我惊讶地发现亲戚到我们家,我们一起吃了早饭。吃了早饭,我觉得很无聊,就在群里说:“快抢红包了!”说着,我就发了一个十元的大红包。结果,一分钟不到,我发的红包就被抢光了。我抢了手气最佳我很开心,妈妈没抢到很生气。时间过得很快,该吃中午饭了。吃完午饭,我就和爸爸一起贴春联。

……

如果你抚着眉心越来越深的皱纹,“心疼”地问原因,孩子一定会万般委屈地告诉你:“老师,真的不是我不好好写,我就是这样过年的呀!”也是,在这些缺乏观察力的孩子看来,昨天和今天能有什么区别?来来往往总是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一成不变的,枯燥得很,没有写头儿。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些人 ,即使生活范围只有狭小的一个房间,也可以写出很多绝妙的文章来。例如作家史铁生,因为疾病的原因,常年瘫痪在床上,可是他依然写出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摘自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注意”“又悄悄地进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哭声”,这样的场景和动作,在史铁生老师瘫痪后的生活中经常上演,可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史铁生老师却通过观察的眼、敏感的心、思考的脑,用这些朴实无华的词语和情节写出了这样一篇催人泪下的名篇佳作,把母亲的坚韧和对儿子的理解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写作文没思路怎么解决(写作文时不会观察)(2)

前几年,《哈利·波特》在全世界掀起了追捧的风潮,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都曾期待着某一天,有只猫头鹰停在窗前,送来一封入学通知书,让自己去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乘上去霍格沃茨的火车?

在那样一个让人眼花缭乱、充满魔法的世界:有飞天扫帚、有光怪陆离的魁地奇比赛、有隐身衣、魔法棒,甚至还出现了挪威龙和半人马,一群一群的魔法师和女巫们,他们充满智慧,操纵魔法,完成着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使命……那么不真实的真实,让人禁不住怀疑:难道真的有魔法世界?难道都是J·K·罗琳的亲身经历?

解决难题有办法

其实,会不会写、能不能写好,和人生经历是否奇特、是否丰富不一定成正比。

一个人,不可能走过全部的路、看过整个世界、做过所有的事情,更何况是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和学习中度过的孩子呢!那么,怎样才能在现有的情况下,提高孩子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观察质量呢?要解开这个难题,必须回答两个问题:

难道只能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吗?

作文是什么?简单来讲,就是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动手做的、心里感受的,用生动完整的语言描述出来。

写作文没思路怎么解决(写作文时不会观察)(3)

这里面有几个误区:

1. 什么才是看到的?难道一定是看到现实发生的事情吗?

“看”电视电脑电影里的算不算?“看”课外读物里的算不算?你说算不算?当然算!“身临其境”不就是这个意思?“积累”不就是这个目的吗?孩子们说起动画片里的、故事书里的情节,头头是道,一脸陶醉。如果把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嫁接到自己的作文里,该多好啊!

2. 同理,什么才是听?难道一定是听到现实发生的事情吗?

“听“电视电脑电影里的算不算?“听”别人讲的故事里算不算?你说算不算?当然算!

在我平时的实际教学当中,有一个“七嘴八舌“的环节。就是给孩子们一个主题,我来“点燃”孩子们的“燃点”,一个一个站起来围绕主题讲故事,你讲一个,我讲一个,他讲一个,从一个故事变成十个故事、二十故事……好了,孩子们每个人脑袋里已经有N多故事了。

我告诉孩子们:“你们觉得谁的故事让你印象最深刻呢?是自己的,还是某一个小朋友的?”孩子们此时就会暗暗在心里做个比较。接着,我告诉他们:“在你的笔下、你的作文里,你就是上帝、就是国王,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你想成为谁就可以成为谁。所以,如果你觉得刚才某个小朋友的故事特别有意思,你就可以把他换成自己,写进自己的作文里。”就这样,层层推进,“洗脑”成功,孩子们也就有话可写了。

由此可见,人的生活经历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间接”有时比“直接”更有效、更管用。比如,大家可能听过流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故事,听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所以,一定要扭转孩子们这种“非亲身经历”不能写的错误心态。

难道敏锐的观察力是天生的吗?

作家严歌苓曾反复提及自己基因里的敏感,她总感觉自己的神经是裸露在外的,非常容易被触及和拨动。她说:“我有着一种疼痛的敏感,这是天生的,我凭着这基因里的禀赋和想象能力,感受和进入他人的生命状态,并用文字传达出来……”

会写作的人总是拥有足够敏锐的观察力。挺立的小草、凋零的花瓣、飘远的蒲公英、一个微笑、一道泪痕,都能打动他们柔软的心,酝酿出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来。

写作文没思路怎么解决(写作文时不会观察)(4)

那么,敏锐的观察力只有天生吗?俄国小说家契诃夫也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为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这就说明:观察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呢?在初始阶段,除了老师在课堂的启发外,更在于家长在日常的引导,需要家长先有一双“慧眼”和一张“巧口”。

1. 带孩子长见识不是走得越远越好。放学的路上、小区的花园、墙根脚下、一草一木,这些都可以成为孩子笔下渲染的素材。

2. 观察不是简单的逛、吃、玩,是所有感官的总动员。观察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需要家长引导孩子有目的地找到观察的不同点,提炼自己的感受,在大脑中加以汇总。

3. 观察的引导,更多的是一种不知不觉地启发式的亲子对话:

“宝贝儿,我觉得这里挺美的?你觉得呢?你觉得那朵花美吗?我们去看看。”

“宝贝儿,刚才的海盗船太刺激了!你觉得呢?你害怕吗?”

“宝贝儿,你看那个交警叔叔!这么冷的天,还在路边指挥交通。你觉得呢?”

“宝贝儿,楼下的垃圾桶今天没有清理,臭死了!为什么清洁工没有来?”

……

这种以日常为素材的亲子对话,打开了孩子的眼睛、心灵和话匣子,既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也有意识地提醒孩子注意身边的世界,如同被高手打通了任督二脉,久而久之就会激发孩子体内的观察力,何愁无内容可写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