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平均律,又称十二等程律,它是指将八度的音程按频率等比例地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一个大二度则是两等份。世界上已知的乐器,十有八九都是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上完成的,它被西方普遍认为是“标准调音”、“标准的西方音律”。

钢琴乐理节奏型图(钢琴定音的基础)(1)

十二平均律在交响乐队和键盘乐器中得到广泛使用,像乐器之王——钢琴就是十二平均律制乐器。钢琴上每相邻的两个琴键(黑白都算),它们之间频率的差别,在音乐上即为半音,正因为这种构造的模式,钢琴才能方便的“移调”。

钢琴乐理节奏型图(钢琴定音的基础)(2)

虽然巴赫对十二平均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最先提出“十二平均律”这种说法的并不是巴赫,而是中国明朝的王子——朱载堉。

在中国古代音律学发展过程中,如何能够实现乐曲演奏中的旋宫转调,历代都有学者孜孜不倦进行探索,但是迄朱载堉时无人登上成功的峰顶,只有朱载堉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创建十二平均律,需要解决围绕这一难题的一系列学术课题,首先要找到计算十二平均律的数学方法。朱载堉应用自制的八十一档双排大算盘,开平方、开立方求出十二平均律的参数,详尽程度超过我国古代的数学专著,计算结果精确程度达二十五位有效数字,在当时的计算条件下,这个精准度是令人惊异的成果。

在朱载堉发表十二平均律理论之后的半个世纪,法国人梅森才在其所著《谐声通论》中发表相似的理论。

钢琴乐理节奏型图(钢琴定音的基础)(3)

现在看来,在古代用这种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等份的做法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我们不得不为十二平均律感到赞叹,它是数学和艺术之间一次完美的结合,对乐器定音和音乐的发展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