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地处北部边陲,你可别看不起他,历史上可不得了,先后出了20多个皇帝,当年仅从一个武川县就走出去9个皇帝

历史上有名的隋文帝、隋炀帝是呼和浩特武川县人。开国皇帝杨坚,原籍武川。隋文帝被其子杨广所杀,杨广由此窃国为帝,称隋炀帝。

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神奇武川》一书中附录了北周、隋、唐皇室谱系。清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云:“周、隋、唐三代之祖,皆生武川”。

李渊、李世民也是武川县人《旧唐书•本纪第一》云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宋文豪欧阳修所撰《新唐书高祖本纪》亦云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金门不可考,驻守武川安家长居此地,家居武川却毫无疑问。

呼市历史上的皇帝(你可别看不起呼和浩特)(1)

还有呼和浩特历史绕不开的四个女人,王昭君,三娘子,满都海,慈禧太后,虽然慈禧的出生地至今扑朔迷离,传说人们普遍认为她就出生在呼和浩特新城区的落凤街,落凤街因此而得名,也有说是出生在呼市旧城。虽没有历史佐证,但慈禧随父亲惠征来呼和浩特上任山西归绥道台衙门,并随父亲在呼和浩特生活一事,是有历史记载的。

当年的道台衙门遗址在今呼市一中的位置(扎达盖河)旁,归绥道是清朝设置在归化城的最高行政、军事机构,是“山西管理蒙古事务,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道尹”的简称。归绥道自初建到清末,先后共有55位道台上任。其中,慈禧的父亲惠征是第三十一任归绥道台,官阶四品。道台衙门里有后花园被取名“怿园”,‘怿园’即是取‘既夷既鄙’的祥和之义。慈禧儿时经常在怿园内凉亭游玩读书,据说少年慈禧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几年,留下许多传说。著名剧作家诗人贾勋先生回忆说,1952年他在归绥中学(今呼市第一中学)上学时,校门内有块汉白玉石碑,上面就刻有“怿园”二字。这说明和文字记载相吻合。

呼市历史上的皇帝(你可别看不起呼和浩特)(2)

内蒙古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呼和浩特文化》一书,循着历史的脉络回望,呼和浩特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充满神奇和魅力的地方,呼和浩特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大窑文化证实,早在70万年前人类先民就在呼和浩特一带活动,它的发掘包含了从旧石器早期到新石器晚期五个文化时期。发掘证明了早在远古时期,阴山一带的呼和浩特就有人类祖先活动的痕迹,

呼和浩特是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教练骑射;是鲜卑拓跋"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是旅蒙驼队商贾互利之地,是游牧和农耕两大文明交汇、冲突、最后相互融合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呼市北面阴山脚下修筑长城,在今呼市西南托县古城设云中郡。西汉汉武帝时,在今呼市新城区的塔利村(旧称“塔布陀罗亥”,蒙古语译音)及河套地区建了一批军队贸易市场,塔利村有汉代民居及兵营所在地遗址。分内外两重,外城周长约3公里。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大漠逐渐发展壮大,最初定都“盛乐”即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境内。隋唐时期突厥人在呼和浩特周边游牧活动。唐太宗贞观年间,率大军在云中拉开战场大战突厥,白道之战中大获全胜,(今呼市北面大青山蜈蚣坝)一带。

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在丰州(今呼市)建立辽国,丰州故址今呼市东南的白塔村附近,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

公元12世纪初,女真人灭亡辽国建立金,仍称丰州,丰州是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军事重镇。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元代诗人刘秉忠诗曰:"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靡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描写的就是当时丰州城(今呼和浩特市)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景象。

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率军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在丰州一带驻牧,明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三娘子大兴土木筑城建池,城池按照成吉思汗元大都规模标准修筑,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日久天长叫顺口了,民间百姓口称“青城”。后来明王朝顺服了阿拉坦汗三娘子后,赐青城名为“归化城”。寓意归顺降服,阿勒坦汗去世后,三娘子独撑军政大权,成为归化城的领军人。三娘子为了黎民百姓休养生息,力排众议极力主张与明王朝和睦相处,蒙汉两族才得以偃旗息鼓,边塞无战事达30年之久。人们为纪念她将归化城改为三娘子城”。

康熙三十三年(1694),西征准噶尔过路归化城,为方便军队驻扎休整,又不扰民,在旧城东北方向2.5公里处,新建一座城池用来驻军补充粮草,并命名为“绥远城”。呼市人俗称“新城”。后商贾小贩在军营周围又开了许多买卖商号饭店,清末又将新城(绥远城)旧城(归化城)合并,改称“归绥”。1928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改为归绥市,作为绥远省会。日本人入侵占领期间,改称为“厚和特别市”。

1949年9月,绥远省爱国将领董其武接受和平解放绥远的主张起义,绥远省及归绥和平解放。1950年1月,成立归绥市。1954年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归绥改为呼和浩特。

呼市历史上的皇帝(你可别看不起呼和浩特)(3)

呼和浩特市又称召城,是因为当时的呼和浩特拥有众多的召庙,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现仅存五塔寺、大召寺,席力图召、乌素图召,法喜寺,喇嘛洞,隆寿寺等。当时是一座城半城庙,大召寺南面还有汉传佛教观音寺等。

呼和浩特文化历史具有北方民族特有的特征豪放朴实。呼和浩特民俗以山西文化为主调,呼和浩特民族特色美食有、涮羊肉、手把肉、烤羊排、稍麦、焙子、莜面等。

呼和浩特是一个有许多珍贵的历史古迹的塞外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址、坐落在大黑河畔的昭君墓、矗立在东郊辽代的白塔,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公主府、将军衙署、古城墙,玉泉井,大盛魁”,北魏重镇等,清代诗人曾经专门写诗描绘过:小部梨园同上国,千家闹市入丰年。由此可见,当时这里的繁荣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