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了全国七大方言区,最后发现四川成都的方言是最能“吃”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成都方言速成攻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成都方言速成攻略(为了打入成都吃货圈)

成都方言速成攻略

| 研究了全国七大方言区,最后发现四川成都的方言是最能“吃”的

| 方言十八扯 012

成都人好吃、能吃、会吃在全球都出了名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过“美食之都”称号的城市一共就只有六个座,而中国就占了两个名额,其中一个便是四川成都。

围绕着吃,成都人发明了许多独特的方言。从吃延展,成都人造出了很多有趣味的歇后语。

成都方言里的“吃”涵盖了成都人的生活百态,成都人的精神气,成都人的生活智慧。

01 成都形式各异的吃法

成都方言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和吃相关的方言存在很多叠音,例如食材有葱葱、虾虾、心心、米米,餐具有杯杯、盖盖、盅盅、量词有坨坨、片片、钵钵等。

这些叠音词听起来就如同在卖萌一般。卖萌的背后却是成都对于吃的随意。

比如成都有著名的美食“串串香“,本地人一般就简称串串。串串香就是一种竹签串上各种切得小块小块的菜,放进滚烫的火锅中涮着吃的美食,北方街头盛行的"麻辣烫"就是其变种。一边从锅里抓出一把串串吃着,一边和朋友隔着热锅摆龙门阵,这就是成都人惬意的生活态度。

还有一个额外的知识点,当你吃完串串的时候,记得喊上一句地道的成都话。

“老板,数签签!“

(图片源自网络)

比如“串串“这种名字随意的美食,以前成都有一家著名的高档餐厅叫“姑姑筵”。“姑姑筵”是成都的一个方言,是以前孩童的一种游戏,现在也只能在老成都人嘴里才能听到,大概意思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意思。

这个小孩子玩笑一般的游戏被用做于一个“高档川菜馆”的名字,足见成都人对于吃的随意。但是在这份随意之后,也有他的底气和坚持。

比如抗战时期,姑姑筵开到了重庆。相传蒋介石曾在“姑姑筵”包了4桌,吃后倍加赞赏,又令餐厅次日再准备4桌。没想到餐厅当即拒绝说:“姑姑筵的订席规矩是3日前提出,厨师要休息,恕难办理。”对此蒋介石也无可奈何。

(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有关于成都美食的考试,“姑姑筵”这个词一定会加到阅读理解里面,同时被加进入的一定还有“”、“转转会”、“九大碗”、“连锅子“、”红锅饭店“等等。

“转转会“到现在还在一些老成都人之间流行,它是一群人轮流做东请客的聚会形式。几个朋友约定好一个固定时间,怀着大吃一顿的心情去赴宴,吃完之后满意地掏着牙齿,对下一个人吩咐道:”最近火锅吃得次数有点多了,下次安排点其他东西哈!“

“九大碗“本来是指宴席上的九道主菜,也是以前成都请客吃饭的起码规格,后面引申为一般的筵席。这个词一定要这样使用才地道。

“老黄,这次就拜托你了,回头请你吃九碗儿!“

“连锅子“是一种烹调手法,将切好的肉和菜一锅煮,不放盐和重口调料,煮熟之后蘸调料吃。现在成都市面上能吃到连锅子的地方不算多,但是大多都是老店。在火锅盛行的地方,一个白味锅子能开起走也是有他的道理的。连锅子主打的是白萝卜煮五花肉片,每到冬季,带着老人和小孩出去吃一锅热气腾腾的连锅子也是一种享受。

(图片源自网络)

“红锅饭店“这个说法现在比较少见了。李劼人先生在《死水微澜》里描写成都天回镇就经常说到这个词。红锅,即是烧红了的锅,表示随时都可以煎炒。

如果一个外地人能在成都老饕面前不经意间说出上面这些词,一定会让其刮目相看。

02 各种各样独有的食物

如果一个地方的人挖空心思都是吃,那做出来的食物怎能味道不好。

物产丰富的成都创造了数不尽的美食。

打尖儿的时候可以来一串糖油果子,可以来一个卤肉锅盔,再来几个蒸蒸糕。吃正餐的时候,吃一筷子冲菜就会让你七窍通泰,拈二筷子烧白就会让你解馋。几筷子“鸡哈豆腐”,几筷子“毛毛菜”,几筷子凉拌“猪鼻孔”,几碗干饭不知不觉就下了肚。

“抄手“这个词在外地不多见,你可以理解为馄饨。都是面皮包肉,但是成都的抄手偏偏用香辣的红汤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在成都还有一个词叫”卖抄手“,它是指把双手抄在袖管里,形容无事可做的样子。

(图片源自网络)

众所周知,川菜分为上河帮,下河帮,小河帮三大帮派。而成都的菜大概是没办法分帮派的,他们都统一属于“下饭菜“。

汤汤多的菜下饭,凉拌菜下饭,炒个毛毛菜也是下饭,就连搭着泡菜都能吃上两碗饭。在成都老饕眼里,一个没有好泡菜的馆子就不是一个好馆子。在成都任何川菜餐馆里,你都可以理直气壮的大喊一声。

“服务员,来碗泡菜!”

(图片源自网络)

冲菜大概是成都小菜里的一个极端。它是一种用芥菜做成的小菜,味道辛辣冲鼻,但是配上豆汤饭却是无上美味。现在菜市场很少见有卖芥菜,会做冲菜的人就更少了。

冲菜在老成都人嘴里还能听到,如果你遇到晓得冲菜的老成都人可以请教下“化油“和”酒米“是什么。

“酒米”指的是糯米。“化油”则是化猪油的简称,指的是炼制后的猪油。

四川人很早以前就对养殖黑毛猪有心得。李劼人先生说上好的黑猪肉做成白肉之后,蘸酱油吃能吃出一股胡桃仁的味道。成都人对于咋个吃猪肉很是有心得。坐墩儿肉做适合做家常回锅肉,拐肉适合凉拌,里脊肉去皮切成关刀型适合做腊关刀。肥一点的可以做成夹沙肉,也就是成都人喜欢的甜烧白。带一丝瘦肉的可以做成咸烧白。

(图片源自网络)

最后再介绍一种成都人喜爱的蔬菜——藤藤菜。小时候妈妈哄小朋友经常会说,“吃了藤藤菜,就是长得帅。”藤藤菜,学名蕹菜,又叫空心菜。无论是放两个干辣椒炝炒,或者拍几个蒜炒蒜蓉味,还是焯水之后凉拌都甚是好吃。藤藤菜下一场雨,水沟旁边就会长上一片,于是每年夏天成都人都要吃上好多。

如果上面这些菜的方言词你都晓得,那么成都老饕界聚会你已经可以插上几句话。

03 用作形容词的食物

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成都人久在食物上琢磨,琢磨着琢磨着也就习惯用食物来隐喻一些事情。

像年轻人耍朋友的时候喜欢干的事情是“啃兔脑壳”,办公室当领导有一个“贴心豆瓣”十分重要,职场里会“撒葱花儿”能上位,“吃宽面”也能升职。做人要学会“吃混糖锅盔”,也要学会拒绝“吃欺头”的。

人生的逆境有如心灰意冷的“揣冷红苕”,也有家境贫寒吃“吹吹稀饭”的时候,还有焦虑不安有如“啃生魔芋”的时候。不过这些都不要紧,只要随时吃着“定心汤圆”,总有一天会推屎婆儿变蝉子——一步登天。

成都方言里以食物喻事,十分的接地气和生动。你只要细心观察了成都人啃兔脑壳的样子,一定就会觉得以“啃兔脑壳”比喻打啵儿是很等的形象,此外还有形容挤热和的挤油渣儿,形容晚上行窃或者和女人夜里幽会的“摸夜螺蛳“等等。

成都方言里还孕育着生活的智慧,比如“吃宽面“这个词。宽面就是我们常见的较宽的面条,因为制作宽面可以不用放碱。”碱“谐音”脸“,所以四川有俗语说“不要碱(脸)吃宽面”,用来讽刺人脸皮厚。

(图片源自网络)

川菜里面有一种常见的味道——椒盐。椒盐是用花椒粒炒香后磨成的粉末加入炒黄的盐制成,常用于油炸食物沾食之用。在成都经常用来形容不纯正的口音,比如“椒盐普通话“。椒盐普通话和川普差不多,都是四川语言特色。纯正的盐中加入一点花椒的味道点缀,就如同普通话中带有四川方言尾音,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看到这里你能会心一笑,那么成都老饕界就已经迈进了半只脚,接下来就只有“吃“这一件事。希望你遇到成都美食不会吃得” 饿捞饿虾“,也不要”憨吃闷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