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不懂北京话,那下面这些话,真的是云山雾罩,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北京话 好嘛?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北京话 好嘛(不懂北京话真的很可怕)

北京话 好嘛

如果您不懂北京话,那下面这些话,真的是云山雾罩。

北京土话的一个特点,是带有形容的元素。许多土话是形容某些事物,打比方而产生的,所以含有比喻的性质,如:

她长得“水葱”(皮肤白嫩)似的。

怎么“掉链子”(关键时刻退缩了)啦?

他也“耷拉肩膀”(不管了,或泄气了)了。

怎么“土猴儿”(浑身是土)似的就来了?

能把事儿办成,我得“烧高香”(念他的好儿)。

这点儿吃的,不够我们哥儿几个“塞牙缝儿”(少之又少)的。

刚发了一笔小财,就张罗买车,真够“烧包儿”(大脑发热,夸财显富)的。

他倒好,对这事儿不闻不问,“大撒巴掌”(放任自流)了。

你昨儿怎么蔫不出溜(不声不响)就“颠儿”(走了)了?

由于有比喻的性质,这类北京土话很多时候,还可以引申,如 “耷拉肩膀”,可以引申的土话还有“溜肩膀”、“拉稀”、“拉了胯”等等, 意思与前者大体相同。

由于北京人喜欢幽默,而且爱较真儿和抬杠,所以说话时总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喜欢拿眼面前的事物来打比方,创造了许多有借代关系和比喻形容的土话,如:

神眉鬼道儿(形容举止神神秘秘的样子);

上相(形容长得好看);

打头碰脸(形容关系比较近,经常见面);

半斤八两(隐喻表面看有所不同,但实际一样);

挨着牌儿(依次,形容像挂着的小牌一样按顺序来);

全须全尾儿(像蝴曲儿一样经过搏击,还保持完好。尾,读yi);

刷白(刷,读shua,形容色白而微微发青);

老着脸(舍脸之意,形容不顾羞惭去求情办事);

叫水(形容吃的东西咸,感到口渴);

打镲(拿人取笑,逗着玩儿);

耍贫嘴(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

高扛着脸儿(人仰着脑袋,自以为是,架子大);

顶着雷(比喻这事担着很大风险);

吃瓜络儿(比喻受到别人的牵连。瓜,读gua);

起哄架秧子(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却跟着起哄);

靠谱儿(说话有准儿,办事牢靠);

顶缸(本来与己无关,却代替别人受过);

织毛活儿(自己手织毛衣);

大馒头堵嘴(自己招的事,所以在人前不好说话);

大马金刀(形容举止豪放,爽快,勇往直前);

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儿(形容对谁都不服气);

罗圈儿架(形容打架的关系像罗圈儿一样复杂);

跟头流星(形容走道不稳,晃晃悠悠的样子);

溜溜缝儿(吃了饺子或面条再喝汤,像溜墙缝一样);

乱了营(比喻像打了败仗的兵营一样混乱);

胯骨轴儿上的亲戚(比喻关系非常远);

连毛儿僧(形容头发长,凌乱,样子难看);

脸大(形容人开通,说话不羞涩);

开涮(比喻人说话不算话,有意哄骗人);

侃大山(也写成“砍大山”,比喻神聊海说);

云山雾罩(形容说话不着边际,如在云雾之中);

气管炎(妻管严的谐音,比喻惧内);

火燎眉毛(形容心急火燎的样子);

幺蛾子(本来是骨牌的点儿,借喻出歪点子惹麻烦);

不是个儿(比喻没把对手看在眼里);

在这些带有形容和比喻性的土语中,还有一些带有嘲讽意味的土 语,听起来非常有意思,如:

尖嘴儿猴腮(形容人瘦,但是又有心计);

夹板儿气(两边都受气);

棒槌(假行家);

抠门儿(吝啬鬼);

嘎杂琉璃球(对品行不端,经常惹事之人的谑称);

青筋暴流(形容人愤怒的样子);

拉抽屉(形容人说话不算数,一会儿一变);

揪头拍子(形容不懂人情世故,狂妄自大);

拉不下脸来(比喻对有些事不好意思说);

钱儿堆着(形容家里有很多钱,夸财斗富);

掐人嗓子眼儿(形容有权者使狠招儿治人);

认死扣儿(比喻人任性,认死理儿);

老陈人(比喻单位的老职工或家里的老佣人);

会叫人(形容小孩懂礼貌,知道跟人打招呼);

拉舌头扯簸箕(形容挑拨离间,搬弄口舌是非);

狼牙狗啃的(形容东西的边缘不整齐);

活祖宗(讽刺长辈对孩子的溺爱);

豁鼻子(比喻把对方的秘密一下子揭开了);

猴儿了吧唧(形容人像猴儿一样爱调皮捣蛋);

红脸汉子(形容人的性情真率);

挂鼻子(比喻不好闻的味儿长久能闻到);

狗颠屁股儿(形容人溜须拍马,谄媚的样子);

缺德带冒烟儿(形容人没有好的品德)。

有些形容词被直接用到口语里了,比如“下盘棋”,北京人直接说 “杀盘棋"。"杀"是形容下棋像一种你“死”我“活”的博弈,犹如打杀,输了是死,赢了是活。

再比如北京话把洗澡叫“干净干净”,把理发刮脸叫“拾掇门脸儿",把渴了叫’'叫水”,把撒尿叫“走水”,把肚子饿了叫“唱空城计”等等,这些都是张口就来的,但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带有形容词的北京话,有些是有典故和传说的,但这种民间传说带有传奇色彩,并非真实。比如“咯吱",本来是绿豆皮做的,炸出来焦脆,吃着咯吱咯吱地响,因此得名。

这俩字是形容词,也属象声词并无他意。但民间传说把它“演义”为这样一个故事:

慈禧太后到东陵祭祖,路上来到“农家乐”饭馆打尖儿,店主人知道老佛爷喜欢尝鲜儿,便把当地最好的特产绿豆皮端上桌儿。

慈禧老佛爷没见过这东西,随口问道:“这是什么吃食呀?” 店主说:“没名儿,就是我们这儿家家户户用绿豆做的皮子。” 慈禧尝了一口,点了点头说:“嗯,好吃,搁这儿吧!” 店主一听这话,立马儿给慈禧跪下了,连声说道:“谢老佛爷赐名。”

从此,绿豆皮儿就叫“搁这儿” 了。但“搁这儿”写出来,常常 让人误会,它跟“咯吱”同音,于是后来就改写成了 “咯吱”。

故事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但您稍微动动脑子,就会发现这能是真事儿吗?

再如“萨其马”,本来在满语里是一种点心,这仨字在字面上没有字义,但在民间却给演义了,说这个词最早叫“杀骑马”,为什么叫这 个名呢?

原来有个姓萨的满族将领,喜欢打猎回来吃小吃,要求他的厨师经常变换花样儿。一天,厨师在用鸡蛋和面准备炸成条,让人骑马回家取蜂蜜蘸着吃,但蜂蜜没取回来,将军打猎回来了,见小吃没做出来,把厨师臭骂了一顿。

厨师觉得因为那个骑马的动作慢,自己才挨骂,说应该杀那骑马的。小吃做出来后,将军一尝感到味道不错,问厨师这点心叫什么?厨师随口说“杀骑马”。

故事编得生动有趣,但并非是真事儿。

-End-

作者:刘一达

声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出处以真实情况为准,本平台不对因使用本文章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号。

讲述北京人身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