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古】 莱阳地瓜话指治疗;惩治;修理。

莱阳方言词(莱阳地瓜话神词之)(1)

赤脚医生,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乡村医生。

这是我回莱阳老家经常碰到的一个莱阳地瓜话神词。哪家的小孩儿肚子疼,老人会说:快去请赤脚医生给扎古扎古,这意思是指治疗、治病。某个二杆子彪乎乎的毛病很多很熊气,长辈们就会说:看哪一天哪个人儿好好扎古扎古你,这是指惩治。家里的装篓(一种有把篓身比较高容量比较大的篓子)坏了,母亲会说:快去找根腊条扎古扎古,这是指修理。民国《莱阳县志》居住篇:损坏修理曰札固。

莱阳方言词(莱阳地瓜话神词之)(2)

这好像是扎古抬框,不是装篓

查《汉语大词典》:“扎古:方言。亦作扎固、扎姑、扎顾。治疗;制作;对付,惩治。”真没想到,莱阳地瓜话“扎古”一词已经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典”了。再查,这个“扎古”更是令我刮目相看。一是讲“扎古”的地域之广令我吃惊。山东境内不唯胶东,几乎全境都“扎古”。山东以外,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内蒙古、江苏、浙江,也都“扎古”。二是“扎古”的用字、读音是各吹各的调。除了前面所说的之外,还有扎裹、扎箍、扎管、扎挂、扎鼓、扎括、扎咕、扎孤、札姑、札顾、扎哥、扎掴、扎估等等。三是“扎古”的意项也是各有侧重。除了上述治疗、惩治、修理意项之外,有的地方还有“打扮;装扮”之意。如《汉语大词典》:“扎裹:打扮;装扮。”《牟平方言词典》:“扎固:治疗;打扮;装(车子);修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扎刮:女子妆饰打扮。(宁波)”。

莱阳方言词(莱阳地瓜话神词之)(3)

杨白劳给喜儿扎红头绳

如此看来,这个“扎古”真是不寻常啊。“扎”,可以扎针,可以包扎,这是治病;可以扎头绳,可以扎辫子,这是打扮;可以捆扎,可以缠束,这是修理。那各种“gu”呢,难道是动词后缀,表示动词附带感情和表示动作动势增减?如最常说的“捅咕”,“咕”作后缀,能带来一种形象色彩和声音上的生动感,带有贬义,有使程度加深、动作连续的作用,表示不断触碰,还有“怂恿”、“背后挑唆”、“有意揭露”之义。但“扎咕”,就不太好理解了,总不会是试探性地、不断地扎来扎去吧?在李如龙主编的《汉语方言特征词词研究》一书中,还把“扎古”列为了山东方言特征词。那么,“扎古”,究竟是何方神圣,竟惹得长城内外、大江上下、山东大汉竞折腰?

莱阳方言词(莱阳地瓜话神词之)(4)

一种说法:应为“扎箍”,张景芬胶东方言解词。普遍使用铁桶之前,人们到河边或是井台挑水,用的是木桶。木板组成的木桶外面必须扎上铁箍或铜箍,或两道,或三道,这样木板不至开落,木桶也便结实耐用。由于长期接触水,铁箍或铜箍老是生锈,用到一定时候就废了,须换新的,于是桶就经常要被“扎箍”。在前工业化时代,“扎箍”是一项较普遍的手工业,从事这项手艺的人西方称为Hooper(箍桶人),跟胶东的说法差不多。这个词后来被胶东人发挥了:桶出了毛病,经“扎箍”,便恢复了常态,人要犯了病,也得去“扎箍扎箍”,方能复原,“扎箍病”,就是治病。铁箍或铜箍不仅能使木桶坚固,外观上也给木桶增添了美感,因此,胶东人又作了进一步发挥,把打扮也叫做“扎箍”。比如某人要出席某个较重要的场合,要把自己打扮一下,胶东人谓之“好好‘扎箍扎箍’”。

莱阳方言词(莱阳地瓜话神词之)(5)

老艺人扎箍水桶

二种说法,来自满语。《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扎咕:哈尔滨。治疗;修饰。也作扎古、扎孤。满语借词。”马思周、姜光辉《东北方言词典》:“札顾:打扮、诊治,出自于满语。”爱新觉罗.<氵赢生>所著的《北京话中的满语》,谈现代北京话的形成和发展时说道,道、咸、同时期的北京话可以用《儿女英雄传》的语言为代表。《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到底也让我给他刷洗刷洗,扎裹扎裹;再者,也得瞧个好日子,也有就这么个样儿带了去的?”书中举例曰:扎裹,收拾,现仍用。王贺繁的论文《满语在汉语中的遗留》:刘恩铭的《努尔哈赤传奇》中,“到了三更天,女萨满为他扎古了一番,就一觉睡到天亮。”这里的“扎古”是动词,满语音为[tag],汉语意为打扮、治病。

莱阳方言词(莱阳地瓜话神词之)(6)

正在扎裹的满族妇女

三种说法:应为“祝蛊”,姜荣论文《丁惟汾<俚语证古>引胶东方言考》。丁氏《俚语证古》所引胶东方言中存在一音多义的现象,这些词语的读音、字形相同或相似,意义迥然不同。卷三形貌:“札姑,祝蛊也。治病谓之札姑。札为祝之双声音转。固字当作蛊(古音读固),古时人多蛊病。治蛊以祝为之。故谓治病为祝蛊。唐人谓小儿羸病为摹姑。颜师古释摹姑为巫蛊。云,此病未及殒毙,而惴惙惙不除,有似巫祝厌蛊之状。”在现在胶东方言中,[tsa213ku˙]这个音有两个对应的义项,“札姑”有治病的意思,这个意思通常还写作“扎箍”。另外一个义项是“扎挂”、“扎裹”,意思是打扮,装扮。

莱阳方言词(莱阳地瓜话神词之)(7)

四种说法:实为“扎裹”。《山东方言研究》中谈到山东方言的语流音变特点,音变现象之轻声音变,轻声音节不但失去固有的调值,还往往产生声母和韵母的变化。轻声音节韵母变化其中一种形式是复合元音单元音化,如扎裹guo音变为扎裹gu。

莱阳方言词(莱阳地瓜话神词之)(8)

扎裹guo音变为扎裹gu

五种说法:根为蒙语,赵志国论文《从淄川方言词汇看地域文化特色》。文章中提到《晁瑞<醒世姻缘传>方言词研究》,晁瑞认为《元朝秘史》中有一个词“扎合”跟“扎裹”有关。“扎合”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礼服披肩”,旁译为“领”。满语的“朝衣”读音为“jaha tu debel”,意思是“带扎合的衣服”。晁瑞认为“扎裹”的“打扮”义是由“扎合”引申来的。除了上述义项外,“扎裹”还有“修理、修补”的意思。《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八回有用例:想当初咱俩说笑,扎挂屋望你勤劳,你还说是我胡叨,此时才知我虑的到。句中,“扎挂”即“扎裹”,认为其“修理”义项是在“打扮”的基础上推衍出的,类似于朱彦所说的语义类推。时至今日,淄川区的老百姓还经常用这个词,比如某人家铝锅烧透了底,家人就会拿去扎裹一下。

莱阳方言词(莱阳地瓜话神词之)(9)

图与文无关

综上分析,莱阳地瓜话神词“扎古”的语源途径可能是这样的:莱阳地瓜话“扎古”←“扎裹”音变←“扎裹”来自于满语,满语音为[tag]←满语“扎裹”来自于蒙古语“扎合”。

我们知道,历史上,蒙古族、满族曾经入主中原,大都话、北平话是当时的优势语言。爱新觉罗.<氵赢生>在《北京话中的满语》中说:“现代北京话前身有二,一是从幽燕语到大都话再到明代的北京话;二是清初满人入关时随来的汉族成员旗人的明代辽东语,源自宋、辽、金、元的幽燕语。”清初满人入关后,明代的北京话、明代辽东语与满语开始融合,在北京形成了“满语式汉语”,经过雍、亁、嘉时期和道、咸、同时期100多年的融合,逐步形成了现代北京话。从现在北京官话的方言片分区来看,分布在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蒙古族自治地区、满族自治地区和汉族地区同操北京官话,足可见汉语与蒙古语、满语的融合程度之深范围之广。道、咸、同时期就有的“扎裹”,现代北京话中仍然保留。“扎裹”一词也因政治因素而随之扩散,在官话的次方言北京官话(北京、内蒙赤峰)、东北官话(哈尔滨)、冀鲁官话(济南)、胶辽官话(山东牟平)、中原官话(江苏赣榆)、兰银官话(乌鲁木齐)中我们都见到了“扎古”或“扎裹”的身影,官话外的吴语、晋语也惊鸿一瞥。到了胶东,“扎裹”就入乡随俗,音变成了“扎古”、“扎固”、“扎箍”、“札固”了。

莱阳方言词(莱阳地瓜话神词之)(10)

官话在大陆的分布。

参考资料:

民国《莱阳县志》

《汉语大词典》

《儿女英雄传》

《山东方言词典》

《胶东方言特征词》

《牟平方言词典》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扎箍》张景芬胶东方言解词

《北京话中的满语》爱新觉罗.氵赢生

《满语在汉语中的遗留》王贺繁

《丁惟汾<俚语证古>引胶东方言考》姜荣

《山东方言研究》

《从淄川方言词汇看地域文化特色》赵志国

《北京土话》刘如山(扎裹,打扮)

《北京话词典》高艾军、傅民(扎裹,打扮)

《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

《青岛市志方言志》

《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李如龙主编

《山东方言特征词初探》(李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