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小学五年级,她非常讨厌学习语文课:生字记不住、作文不会写、作业本里更是错字、别字连篇。经过与她的老师交流,发现孩子开始就没有打好基础,特别是在学习生字方面,一直是她的短板。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认字了,社会上也有许多学前认字班,教孩子学习一年级的生字。所以到了小学,老师认为孩子都已经过了认字关,在这方面就一带而过。
另外现在的汉字都是简化汉字,好多字已经背离了当初造字的本意,而现在的教材中,缺少系统讲解每个生字的诞生、演变的内容。孩子学习生字时不是理解记忆,更谈不上兴趣记忆了,对于一些记忆力不佳的孩子,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导致对语文课的排斥、厌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 说白了就是: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原动力。现在的汉字教学中缺少让孩子产生兴趣的内容。
孩子是自己的,教育成才,你不能完全依赖学校、老师。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学后有学校、老师教育,就不用操心了。这观点大错特错。试想,每个老师面对一个班30个以上的孩子,如何能够将每个孩子都面面俱到照顾到?而每个家庭孩子是唯一的(即使有2、3个,每一个也都是唯一性的),所以家长才应该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那些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丢给学校、老师的家长,要么就是糊涂无知,要么就是自私不负责任), 更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事业中来。
为了让女儿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我从小学一年级课程开始,搜集整理了每个生字的资料:包括每个汉字(生字)是怎么创造的、遵循哪些规则、最初长的什么样、表示什么意思、之后又经过哪些衍变、到今天演变成什么样子,这样有助于孩子理解和记忆所学的汉字。同时围绕这个字,讲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小故事,增加趣味性。孩子听后果然产兴趣大增,不再排斥语文课,同学也夸她(传统文化)懂得多。
以下就是我整理的内容,每天给大家分享一点,希望能够帮到更多的孩子。
汉字是中国人的骄傲
在人类的历史上,经常提起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古巴比伦又称两河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今天的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创造楔形文字,后被波斯灭亡;古埃及文明,位于非洲的尼罗河中下游地区,使用象形文字,后来腓尼基字母借鉴埃及象形文字 ,而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 ,公园前343年被波斯灭亡;古印度文明,位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公园前3000年左右创造出印章文字,被雅利安人灭亡后,经过长时间演变,开始使用拼音文字。中国是黄河文明,创造了象形文字——汉字,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而汉字一直被我们使用,这也许是中国文明得以传承的原因之一。
当今世界221个国家组织全都使用拼音文字,只有中国使用形象文字,这是世界范围的唯一。拼音文字是一维表音的文字,汉字是二维表意的文字,可以说两者分属于不同的体系。
人大脑分左右脑,左脑是负责语言、逻辑、分析的功能,被称为意识脑;右脑负责图画、音乐、记忆、情感、创意等功能,也叫艺术和创造区或潜意识脑。
科学研究人脑的开发只有10%左右(据说爱因斯坦大脑只开发13%),而未被开发的部分主要就是右脑部分。汉语虽然是语言,但是汉字属于图像,所以学习汉字是需要调动更多的右脑潜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外国人说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拼音语言的用脑习惯,而学汉语需要改变传统的习惯,所以感觉很难。汉字在语言文字系统中的唯一性,应该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汉字的演变历史汉字的演变历史是指: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篆书到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进程。
中国最早文字是甲骨文,因为是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叫甲骨文,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是殷商时期使用的文字,内容主要是记录占卜信息。目前已经发现5000个单字,可以确认的只有1500个,还有3500个未破解。
提起甲骨文——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人,就是被称为甲骨之父王懿荣(1845—1900) 清朝光绪年间国子监祭酒(就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在光绪25年秋天(公元1899年),王懿荣得了疟疾,派人到药店买中药,在买回来的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发现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既不像大篆,也不像小篆。于是他派人赶到药店,花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人进行搜购,共收集了1500多片。经过细心研究、多方比对,最终确认这是比篆书更早的文字。由于这些文字都是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后世称之为甲骨文。王懿荣也被人称为甲骨文之父。
商朝之后是西周、春秋、战国,在此期间,青铜器铸造技术已经成熟。人们在铸造青铜器时,会在器物上刻有铭文,被称之为钟鼎文,就是金文。内容多事歌功颂德的纪念性文字。
金文应用的时间大约持续800多年,从商代末期到秦灭六国。据古文字和古青铜器专家容庚《金文编》记载,金文的字数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之后的字体是篆书,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与籀文,狭义上指籀文。
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汉书·艺文志》注谓“周宣王太史作”。 原书首句“太史籀书” 后世称《史籀篇》,其中的文字便被称为“籀文” 。
从甲骨文演变为籀文,已经体现汉字从刀斧石刻向笔墨书写的转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丞相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兼取其它六国文字之长,删繁就简,重新统一了汉字字形。据传: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爱丽篇》,胡毋敬作《博学篇》,共收录3300个单字作为标准字形,史称小篆。
小篆书写特点: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划线条,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更便于书写的。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 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
隶书: 说文解字中说,秦始皇时期将隶书作为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而隶也就是隶属的意思,所以叫隶书。
又相传隶书为秦末管理监狱的小吏程邈所创,在小篆的基础上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书法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的产生又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隶变标志着汉字象形性的破坏和抽象符号的确立,使汉字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转换;同时也标志着隶书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字帖中曹全碑、张迁碑都是汉隶中,艺术成熟、造诣高超的隶书精品。
到了魏晋时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这个过程大体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隶演变出魏碑,三国时期的钟繇已经是著名的楷书书法家了;
第二阶段:到了唐朝以后,楷书逐渐成熟起来,后人称为唐楷,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在使用。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颜真卿)、柳(柳公权)、欧(欧阳询)赵(赵孟頫)”,也都是唐朝人。
汉字的简化
清朝以前,有些汉字已经发展到了令人头痛的复杂程度,这对书写产生了极大障碍,我们称这些汉字为繁体字。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一直有简化的影子存在,只不过没有政府做系统推进。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改革汉字的呼声逐渐高涨。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现在我们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总共收录了2235个字。
造字六书是指:古人创造汉字时所遵循的六种原则。六书这个概念自古就有, 《周礼·地官·保氏》有记载。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指事)、象意(会意)、象声(形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沿用至今。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象形:照物体形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文字,比如日和月就是象形字。
指事: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如一横上面加一点就时“上”,下面加点就时“下”。(一个独体字加一个符号)
形声: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表示什么意思) 声旁(又称“音符”代表发音)。说文解字中称大部分汉字都是形声字。
会意: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如“半”字由“八牛”,八有分开之意,整个字就时将牛分成相同两部分;“分” 中的刀是路的图形,八是两个方向分开,这个字表示在岔路上分开。(会意和指事的区分是会意一般由两个独立字构成)
转注者,是用字的方法,转注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两个字可以互相解释。如考、老都是代表年龄大的老人
假借: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例如: “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久”是“从后灸之,借为“久远”之久,等等。
汉字讲解好了,做了以上铺垫之后,开始进入汉字的讲解。
数 字:一、二、三
造字六书:指事
意 思:表示数量1;副词:一经、一旦 语气助词:杜甫《石壕吏》中, 吏呼一 何怒,妇啼一何苦
演 变:从甲骨文到楷书,字体基本保持一致
文 化:
一、二、三在传统文化中与天地宇宙生成相关
《道德经》42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道衍生出太极(无中生有,太极是一),太极分化出阴阳(太极一分化出阴、阳为二),称之为两仪(二);阴阳交合诞生了天地人,就是二生三;有了天地人,就创造出万物,就是三生万物。道生一解释为无中生有,与现在科学的宇宙大爆炸诞生理论基本一致,大爆炸理论说宇宙是由奇点爆炸而诞生。
“天一生水”是什么意思?
浙江省宁波市有一座国内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叫天一阁,建于明朝中期,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为什么叫天一阁呢?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多属于木结构建筑,所以防火是头等大事。天一阁作为藏书楼,防火更是重中之重。天一阁建造者范钦根据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楼上一大间,楼下六间),楼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
“天一生水”出自《河图》、《洛书》,是记录五大行星运行的星图。《河图》上一与六共居北方,一为阳数代表天,六为阴数代表地,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属于冰雪和水旺盛的季节,所以一、六都被赋予“水”的性质。 故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说法。《尚书大传·五行传》也有记载:”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而《易经》吸收了五行文化,并因为影响广泛,所以后人认为“天一生水”出自《易经》。
“三”在古代往往表示“多”的意思
- 如《论语·公冶长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做事情过分的小心,每件事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 这里的三思,不是思考三次,而是多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