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彭康静京剧(康少易父子的武戏艺术)(1)

康少易《罚子都》饰公孙子都

久已不演的武戏,在人们渴望与期盼中,终于在古文化艺术节期间出台了。它的出台使秦人大喜了一阵子,剧场门前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剧场里,喝彩声鼓掌声叫好声,连连不断。

这叫好声古已有之,《燕兰小谱》中写道:“北人观剧,凡惬意处,高声叫好!”这里说的北人,恐怕是指燕赵之士,但秦人观剧,每到惬意之处,也颇有叫好之风。

这次,在康少易和康云翔父子主演的武戏《铁公鸡》与《挑滑车》中,集中爆发了出来,叫好之多,前所罕见。正如《梨园佳话》中所说的:“以好之多寡,即知角色之高下,不待唱也。”

杨少彭康静京剧(康少易父子的武戏艺术)(2)

康少易父子和李新义等合影

先谈谈被禁多年的《铁公鸡》。这出戏是连台本戏,共四本,因美化清廷贬低太平天国而被禁演。京剧、川剧、秦腔等剧种都有这个传统剧目。民国初年,同州梆子老艺人曾在西安长庆社演过这出连台本戏,以后再也没有连台演出了。由于艺人的谢世,剧本也随之失传。京剧后来也不四本连台演出,而只演第三本,名曰《三本铁公鸡》或《火烧向荣》,通称《铁公鸡》。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曾在东关长乐坊戏园里,看过苏育民先生主演的《铁公鸡》。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被那真枪真刀的武打弄得眼花缭乱,心想世上还有这样绝妙的玩意,大开眼界。这次我未能看上康少易与胡小毛的演出,颇有些许遗憾,但看了康少易和康云翔的表演,使我心满意足,又好似回到了五十年前那种狂喜雀跃的境界之中。

《铁公鸡》的表演特征,可以说是多层次的动态结构。演员在不断的流动,通过各种武技,以表达人物此时此地的独特心态,一连串高难的动作,既强化了人物的个性,使他们活生生地站在观众的面前,又层次分明的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使艺术美达到了一种极致。从而,震撼了观众,征服了观众。康少易在《铁公鸡》中扮演向荣,一出场亮相就与众不同,神态沉稳,快步慢走,走到台口,以斜视的目光,微笑地望着远方,随即晃身倒步,甩袖一亮,向荣那种得意暗喜、自命不凡的心态,跃然于舞台之上。在“压马”一场中,他熟练的运用了文武老生行当的多种表演程式,以外化人物的个性和此时的喜悦心情。先是走八卦式的左右圆场,以及不同方位、不同姿势、不同身段的舞蹈动作完成之后,突然间,纵身跃起,一腿抬起,一腿落地,兀立不动。这动静结合,煞是好看。动作之快,如泥跺地,故戏曲行话叫“跺泥”。随后,在紧锣密鼓中,演员通过几个不同步法的涮腰、跨腿、蹉步和踹腰探海等干净利落的动作后,在悠悠转动之时,瞬间单弓腿亮相,且纹丝不动,其功夫之深可想而知了。同时,演员手中那一支马鞭,把一匹烈马的具体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真所谓戏中有技,技中有艺,在意象中凸现出客体的具象来,这也许就是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吧。

杨少彭康静京剧(康少易父子的武戏艺术)(3)

康少易康云翔父子合演《铁公鸡》

“中计”一场是《铁公鸡》的压轴戏,也就是火烧向荣。在大火焚烧中,伏兵四起,向荣落荒而逃,时遇阻截追杀之兵将,于是演员在几个开打的场景里,有些仓惶上阵,苦于厮杀的样子。康少易在激烈的武戏中,打得慢而不散,快而不赶。就这一点,没有几十年的辛苦实践和较高的艺术悟性,是绝对做不到的。当开打正酣时,突然,全场寂静,锣鼓声息,舞台从多层动态里,跌入时空茫然的大停顿之中,但只见向荣身着大龙箭衣翻跃而上,一串串跺子抢背就势翻滚,忽儿在翻滚跌扑中,腾跃而起,双臂双腿冲天飞往台口,这个名曰“踝子”的绝活儿,使观众目瞪口呆,叹为观止。当观众从惊讶中清醒过来的时候,剧场里鼓掌声、叫好声,如同一股强烈的冲击波,冲向秋雨茫茫的夜空。

康少易的旗功更令人叫绝。一般耍旗者的大旗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五尺,而这一杆大旗达四米多长两米多宽,在他的手里运用自如,到处飞舞,尤其用单臂挺住旗把,以探海配合顺地的几圈单腿旋转,动作灵巧优美,真是一人耍旗,满台生辉。大旗在数十名演员各种不同姿态不同花样的跟头中,左扫右翻,飘然飞过,同时,还连扫十几个旋子和一长串虎跳前空翻,直翻到台口,大旗从前排观众的头顶呼啦而过,真有些惊心动魄的感觉。回忆四十年前,艺术大师李万春先生与其弟李庆春合演的《铁公鸡》,其精湛绝妙的旗功,如今再次展现在我们秦腔的舞台上,不由人倍感欣慰。

向荣的扮演者康少易,在整个演出中,从做工、武功、翻跌功、旗功等,始终从人物出发,为塑造人物服务,没有丝毫卖弄之嫌,做到武戏文唱,武中有情,演员紧紧的把握住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人拿住了戏而不是戏拿住了人。这一高超的美的理想境界,只有那正在“灯火阑珊处”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出来。

整体演出精彩极了,可以说达到了美的极致。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演员们演齐了,乐队包严了,武戏打热了,跟头翻红了。这齐、严、热、红四部曲,不正是一首优美和谐、赏心悦目的乐章么。我想,每一个精彩的局部,才构成这精彩的总体。没有局部,何谈总体呢。

杨少彭康静京剧(康少易父子的武戏艺术)(4)

康云翔《柴桑关》饰周瑜

康少易之子康云翔,好似一颗耀眼的新星,在古城剧坛闪现了自我的辉煌。他在《铁公鸡》一剧中扮演张嘉祥,他那极好的武功,把此剧点染得亮丽多姿。他体魄魁梧,扮相大方,流露出一股威武剽悍的美。在“压马”一场开始时,他乔扮马夫,一出场就是一串正“跺子”前空翻,接连变成反前空翻,最后是小翻提空中蹬腿。这三大件跟头,一气呵成,宛如一串串一朵朵闪光的火花,这种翻法所创造的烘云托月的意境,为多年舞台之所未有。他在这出戏里,还有许多高难精深的表演,令人叫绝。其中有转体三百六十度爬虎落地,和三个虎跳前空翻,过三人后,在台口原地跃起就是一串螺旋式的前空翻,既显得飘逸,如同云中翱翔,是那样的悠然自得,又体现出勇猛剽悍之神态,颇有一股力的冲劲,这是力与美的融合。还有他那铁把子的对打,三节棍的连环转、扫、摔、磕等武技运作,都达到娴熟的程度,才有这番准确精当、醇美、和谐的艺术呈现,让观众得到一种审美的满足。没有深厚的功夫,谁敢问津此道呢。

康云翔主演的《挑滑车》更值得提及。多少年来,没有人涉足这个剧目。据我所知,京剧来西安演出此剧的名角儿有三,即是徐岩山,1957年随梅兰芳先生演出于人民大厦,再者是王金璐和田中玉,二人均为陕西京剧团挑梁武生。徐岩山属江南海派武生,王金璐者乃杨派武生,曾跟杨小楼弟子丁永利学艺,田中玉则是当今尚派和玉先生的唯一传人。杨派的艺术特征是武戏文唱,武技动作灵巧,似慢而实快,注重姿势的优美,柔中有刚。尚派则以武技稳准扎实、浑厚质朴而见长。杨小楼当年对尚派艺术也很推崇。如今的武行是十武九杨,由于尚派的功硬难学几乎失传。

杨少彭康静京剧(康少易父子的武戏艺术)(5)

这次,年仅二十六岁的康云翔接演《挑滑车》,看得出他是在严格继承前辈艺术家成就的基础上,博观约取,为我所用,同时,又以当代人的审美取向为坐标,从传统的程式圈子里跳了出来,揉进自己的新思考新感悟而创造出新意来。李渔在《笠翁余集·窥词管见》中说:“所谓意新者,非于寻常见闻之外,别有所闻所见而后谓之新也。实为罕听罕睹,以此为新。”这种创新意识对一个艺术家很重要,尤其对一个身处瞬息万变的当代艺术家,更为至关重要。康云翔在这出戏的表演中,处处有新意,可以说是旧戏新演了。康云翔扮演高宠一出场,在起霸的动作中,跨腿向前推手,连续几个小蹉步后,倒翻身台前亮相,既俏皮又漂亮,透露出一种英俊之气,在观阵时,他的那几个快转身拧肩揉靠的动作,在一锤一锣的配合下,显得很是得体。这些长靠武生的武技,与剧情的进展和人物的塑造密切结合,进而烘托出高宠急于参战杀敌的心情。临出阵时,他手提大枪翻身上马,踢腿高起跺泥,快速准确,一锣不空,接着,腿不落地,斜身勒马,转腰抛枪,耍起大枪花来,显得分外的精美别致。在枪花收场时,一个大涮腰迎面摔枪后,贴地转枪,随之鹞子翻身,干净利落,滴水不漏,虽未能达到他的老师张世麟在此处以四杆靠旗拍地而过,但也已难能可贵了。当高宠冲向金兀术时,他奋不顾身,在激烈紧张的交战中,一个猛出手翻身空中接枪,然后调转枪头一阵厮杀,单腿支撑转圈中,高蹬腿亮相,抬脚勒马,兀术败走,方显高宠英雄男儿的本色也。云翔在整个的表演中,无论台步、亮相、起霸、开打等武技,既有杨派慢而不散、快而不乱的武戏文唱的特色,又有尚派稳中有准、猛中有狠的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再剩下的那一部分:新颖中见深厚、飘逸中见潇洒、剽悍中见功夫,这就是他自己的了。

《挑滑车》的结尾,异常壮烈,显示出强烈的悲剧氛围。过去传统的演法则是高宠面对一辆铁滑车,现在,为了强化英雄人物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品格,以及悲壮、苍凉、雄浑的悲剧气氛,最后,高宠面对的再不是一辆铁滑车,而是无数滚滚涌来的铁滑车,简直成了一个重重叠叠的铁滑车军阵了。他用枪连挑数辆,终因战马力尽而被潮涌而来的铁滑车碾死阵亡。为了表现这个壮烈的死,云翔在这里用了一个长靠倒岔虎,猝然倒地身亡,在战云浓烈中死去。

杨少彭康静京剧(康少易父子的武戏艺术)(6)

看了康少易父子的演出,我从愉悦转入沉思。我想,一个艺术家能把戏演到这个份上,定然是付出了一切,乃至于生命,在他们的艺术里,我依稀看到了他们的生命,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艺术,他们的生命与艺术融合在一起了。康少易父子能把戏演得如此精湛耐看,有一个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有自觉的清醒的强烈的精品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博观约取,向所有能者学习,结合自身的实际,吸取他人之精华,变为自己的血肉;二是精益求精,从不马虎从事,真正做到一丝不苟。

由于戏曲的不景气,从业人员苦于经济,就出现了一些凑合的作品,凑合的演出,结果带来了恶性循环,演出质量越来越下降,经济收入越来越可怜,甚至到了越演越赔钱的地步。这样的困境何谈精品呢?!还有一些人怕吃苦,不愿意深入生活,编造一些没有血肉而苍白的作品,企图让它们去碰运气,也许一夜之间成为精品,这真是一段新的天方夜谭。

我认为没有自觉的清醒的强烈的精品意识,是绝对创造不出精品来的。这也是康少易父子和无数成功者对我们的昭示。

1996年10月25日于龙巷·听雨楼

杨少彭康静京剧(康少易父子的武戏艺术)(7)

康少易《罚子都》饰公孙子都

杨少彭康静京剧(康少易父子的武戏艺术)(8)

编辑: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