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聊丑哭人类的动物时,简单提到了裸鼹鼠会说方言的事儿,今天我们就详细说一说会说方言的动物们。
裸鼹鼠除了颜值让人意外,一生不会患癌之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会说方言!它们一生基本都在漆黑的地下生活,这让它们眼睛退化到几乎看不到东西。但裸鼹鼠是高度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像蜜蜂、蚂蚁一样有组织会合作,这让它们有了丰富的交流手段。
发表在2021年1月的《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科学家们用2年时间追踪了来自7个不同族群的166只裸鼹鼠,并记录它们发出的36190种不同叫声。
他们分析裸鼹鼠的声音后发现,在每个裸鼹鼠族群里,它们都是通过发出轻柔的“唧唧”声传达信息。并且裸鼹鼠还会创造出独特的“方言”,同一族群裸鼹鼠的叫声带有相同的音调,与其它裸鼹鼠族群相区别。
我们总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么裸鼹鼠也是这样的吗?科学家们用有趣的实验揭晓了答案。
研究人员制造了一个由管道连接三个洞穴的“道具”,让一只裸鼹鼠待在中间的洞穴,在左边或右边的洞穴中播放其它裸鼹鼠的叫声。
结果发现,如果只有一边洞穴有叫声,裸鼹鼠会顺着管道向有叫声的洞穴跑去;如果左右两边洞穴同时有叫声,它就会优先向发出自己族群方言的洞穴跑去,这说明裸鼹鼠不仅会说方言,还会优先回应自己族群的方言。
裸鼹鼠为什么会说方言呢?
这和它们的栖息地有关,漆黑阴冷的地下,食物很少,它们的生活环境需要集体协作。一个裸鼹鼠群体大约有300只裸鼹鼠,它们生存需要团结协作找食物,好不容易找到的食物不能到其它族群那里,于是裸鼹鼠变得极端排斥其它族群,逐渐创造出了自己族群的方言,如果听到其它族群“口音”,会无情驱逐。
裸鼹鼠鼠后是族群里体型最大、最强壮的一只,裸鼹鼠的“方言”是裸鼹鼠鼠后领导群体的工具,鼠后会通过叫声控制整个族群。正是它不停地唠叨,让族群拥有了独特的“方言”。族群的凝聚力还受鼠群鼠后的影响,并且还会随着鼠后的变化产生变化。
早在1989年,国内昆虫学家用“声诱法”消灭大量蝼蛄时,意外发现了蝼蛄的“方言”。
最开始的试验是用高保真录音机录下雄蝼蛄的叫声,然后拿到田间去播放,雌蝼蛄便成群结队地奔向录音机,此时人们将它们消灭。
试验进一步推广时,研究人员发现,在北京平谷诱捕效果最好的叫声拿到河南之后,引诱的蝼蛄数量非常少。于是重新录了河南蝼蛄的叫声,引诱力明显提高。
其声波波形如上图,在河南生活的蝼蛄叫声频率为2.5KHz ,脉冲率为每秒167次,而北京蝼蛄叫声频率为1.4KHz ,脉冲率则不到河南的一半,为每秒77次。这种差异,明显是由于地域间的差异所导致的。俗话说“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看来动物世界也是这样的。
日本的科学研究发现生活在日本北部的雪猴,是天生的“方言能手”。生活在不同地区的雪猴会发出不一样的叫声,比如生活在知县的雪猴的叫声频率为670Hz,比屋久岛的雪猴的叫声频率低了100Hz左右。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地区刚出生的雪猴叫声没啥区别,但半年之后,小猴的叫声就变成了“方言”。
生物学家曾通过对各种鸟类的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鸟有着基本一致的语言词汇,但环境差异会导致它们产生“方言”。例如,美国的乌鸦感到危险的时候发出一种特别的叫声,其它美国的乌鸦听到这个声音便会飞走,而将这种叫声录下来让法国的乌鸦听到后,它们却没有任何反应。
除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地下爬的动物之外,海里游的动物也有会说“方言”。加拿大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显示,抹香鲸不同群体通过学习会发展出不同的方言。
它们和人类一样,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大家族。每个抹香鲸大家族都能发出不同的“咔嗒”声,通过分辨这种声音的相似程度,可以区分出不同的抹香鲸家族。
我们人类总说“信息化程度高,方言的差异性会减少,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不知道未来动物的世界会不会出现“普通话”呢?
参考资料: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8/503
https://www.mdc-berlin.de/news/press/naked-mole-rats-speak-dialec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3347210005233?via=ihub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541724140622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