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地区有很多民谣在老百姓中广泛流传,尤其在宁县一带,至今为止,好多的民谣伴随农村孩子度过了挥之不去的童年。民谣有两种,有能说的,有能唱的。能说的民谣叫“口课子”,能唱的民谣大多是根据戏词或民歌改编的。大人或娃娃在一起编闲传,说一段民谣或吼几嗓子便很开心。 

陇东民歌有什么歌(满满的童年记忆)(1)

下边两首,抒情、含蓄,象一幅幅农村生活小景,有人物、有情节,如诗如画:

担水,担水,

担到马家咀。

马奶奶,好白腿。

奶奶骂了个精灵鬼:

“我走我的路,

你担你的水,

甭管我白腿不白腿”。

瓦沟瓦,开水花,

一开开到沟底下。

沟底下,有人家,

枣树下边拴红马。

胖胖地大嫂抱娃娃,

黄黄地碎狗摇尾巴。

下面两首,具有一定的主题,中心意思很明确。其中前一首是哄婴儿睡觉的催眠曲,寄托了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深情和希望。后一首讽刺爱媳妇不孝敬老人的男人,相反教育人们不但要爱媳妇,同时也要孝敬老人。

噢!噢!

娃乖乖,

穿花鞋;

花鞋摆了一窗台。

花鞋穿烂了,

我娃能干了。

花鞋穿完了,

我娃有钱了。

花鞋穿破了,

穷日子好过了。

麻野雀,尾巴长,

娶了媳妇忘了娘。

媳妇放到热炕上,

老娘背到高山上。

老娘想吃黄香梨,

十天八天不跟集,

媳妇想吃黄香梨,

半夜起来就跟集。

陇东民歌有什么歌(满满的童年记忆)(2)

下面两首,是大人教育孩子不要多嘴,少说那些无用的话;在走路时要稳当,不要着急,如果孩子走路不小心跌倒,马上说一首民谣,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哭闹。

嘴干,

言甜,

浇水。

磨镰!

扑的绍,

拾个猫。

跌个爬匍子,

拾个茶壶子。

跌个勾蹲子,

拾个杌蹲子。

下面一首,可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编的顺口溜,其中甲、乙、丙用了宁县当地三人真实姓名,虽然对本人没有什么贬损和伤害,但为了尊重故去的人,将他们名字隐去。

走走走,叫甲友,

甲友提了一个斗。

一走走到戏楼口,

戏上唱的《抱火斗》。

叫了甲友叫乙宽,

乙宽掂了个短扁担。

走到街里进庙园,

戏上唱的《汾河湾》。

叫了乙宽叫丙济,

黑了去看《蜜蜂计》。

丙济说:

“黑了还要把觉睡,

不看他外‘驴放屁’”。

下面这一首,也是用的真人姓名,同样,将姓名隐去:

谝闲传,说×俭,

×俭开了个小面馆;

一边下面一边喊:

“锅煎面便宜,

吃了走县哩!”

宁县一些地方经常唱大戏,群众爱看戏,所以才有这样的民谣产生。

陇东民歌有什么歌(满满的童年记忆)(3)

下面三首是能唱的民谣,其中一首是娃娃冬天晒暖暖唱的,很有孩子口语化和儿童生活气息。另两首是大人根据戏词改编,在山沟大声吼秦腔时唱的,很有趣味性和幽默感:

日(er)头爷,

晒我来,

我给你担水饮马来。

日(er)头爷,

晒我一坨坨,

我给你担水饮骡骡。

头戴纱帽翅儿圆,

当官不爱百姓钱。

有理无钱快进来,

老爷给你申屈冤。

寥寥数语,刻划出一个外丑内美的封建官员形象,耐人寻味。

王朝马汉一声叫,

你给相爷数眉毛;

一边多来一边少,

你给相爷分公道。

分得清来还罢了,

分不清把尔等头割了。

民国和**战争时期,陇东流传着一些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军阀及歌颂**英雄的民谣如:

陈珪璋,

土匪帮;

队伍过了民遭殃,

穷人富人一扫光。

陈珪璋是国民党时期平凉地方军阀,在宁县一带为害不浅,群众对他们恨之入骨,说起来咬牙切齿,才有这样的民谣产生。

杀猪刀,尖又长,

快刀子,身上藏。

干啥去?上前方,

杀鬼子,保家乡。

戳了肚,破了肠,

杀得鬼子喊爹娘。

改革开放时期,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和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民谣又广泛传开了,象下面这首能说、能歌又可舞的民谣:

太阳冒花花,

小鸟叫喳喳;

姐妹们提笼笼,

折呀么折黄花。

折一笼笼金,

收一筐筐霞;

把丰收和喜悦,

提呀么提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