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腾达: 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

采访摄影:李 春 编辑:《图说甘谷》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1)

扶贫车间自2018年创立以来,已经在陇原大地蓬勃兴起。那么,扶贫车间当时是怎么产生的呢? 甘谷腾达实业董事长张维林接受了《图说甘谷》的专访,下面是内容采访实录。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2)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3)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4)

一、 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

我是甘谷县谢家湾乡张家沟村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生存条件,使我对农村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对改变落后面貌有更强烈的渴望。1992年初中毕业后,我踏上打工之路。经过近十年的摸爬滚打,2001年,在江苏常熟世界知名品牌“波司登羽绒服”站稳了脚跟。10多年后,我拥有了自己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联合周边40多个县区,每年向省内外大型企业输转农民劳务工上万人,首创全国劳务输转400云平台, 2017年4月当选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新一届会长。10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近几年来我用“五个创新”( 创建的劳务输转“五位一体”模式;首创400云平台;甘肃四十多个县区实现“劳务同盟”;为贫困农民开展带薪培训;开展跨国劳务),实现了劳务输转质的飞跃。截至2018年10月的10年间,共输送甘谷、清水、武山、成县等14个县区的农民劳务人员10万多人次,按每年人均工资3万元计算,每年为贫困家庭挣回人民币3亿多元。10年时间共为贫困家庭挣回人民币20多亿元,直接使10万个贫困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有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已经在东部发达地区结婚买房,成为城市居民。据统计,通过培训和输转,14个县区直接脱贫的村达230多个,脱贫人数超过50多万人,辐射带动贫困群众达200多万人。仅甘谷一个县,连续通过劳务输转,4年共输转3.2万人次,按人均年纯收入3万计算,4年共挣回人民币9亿多元,靠劳务输出直接脱贫2.5万多户,脱贫人数达12万多人。通过劳务输转,原来老实巴交的农民气质几乎脱胎换骨,变成了精明能干的工人,实现了信息、资金、知识、技能、观念、气质“六大积累”的全面提升,14个县已有1000多人回乡创业,办公司、建果园、开商店、办驾校、搞运销、做服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达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5)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6)

然而,任何光亮的背后都留下了心酸的泪水,劳务输转虽然能够改变家乡的面貌,尽快实现精准脱贫。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由于人在外地,不仅导致成本费增加,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一个人一年的劳务收入中,有三分之一被花销;二是每年集中招工,要举全公司之力,统一的招工,统一的运送,增加了劳务输转的运营成本;三是劳务输转造成了人员的不稳定性,产业工人的培育和成长,形成断档,有些非常优秀的员工,因为结婚或者家里有事,退出产业工人的行列,实在太可惜。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7)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8)

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工厂搬到甘谷,搬到农村,形成一个类似“车间”的小型加工基地,经过慎重考虑,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扶贫车间”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9)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10)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11)

二、 扶贫车间的形式、原则和发展内涵

自今年创办全省首个扶贫车间以来,我们共投资870万元,在县内建成并运转以工服、校服加工和汽车坐垫编织等为主要内容的“扶贫车间”32个,在家门口实现就业9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78人,每月收入2100—3200元之间,已经脱贫600多人。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12)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13)

1、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建设“扶贫车间”

“扶贫车间”采取“政府 企业 贫困户”的形式,把培训和就业机会直接带到了贫困户家门口,在投建方式上,主要采取了“厂房式”、“居家式”和“跟进式”三种方法。

“厂房式”:就是采取“企业 车间 贫困户”方式,以深度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较多的村镇为重点,建设有厂房实体的“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居家式”:就是采取“企业 订单 贫困户”方式,通过对贫困户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后,以外包加工的方式,让贫困群众坐在自己家里赚取加工费,成本低廉、方式灵活;

“跟进式”:就是主动跟进服务,在易地扶贫搬迁点或学生陪读家长较为集中的镇区,跟进式建立厂房或居家的“扶贫车间”,定向吸纳贫困户就业。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14)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15)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16)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17)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18)

2、订单扶贫为“扶贫车间”提供了重要保证。今年以来,东丽区和中车集团强化帮扶措施,采取灵活帮扶形式,开创订单扶贫新模式,6月份中车集团与甘谷县人民政府、甘谷县腾达实业有限公司签订工服采购专项扶贫三方协议,中车集团13家子公司同腾达实业签订了1.49万套工服采购合同;9月份东丽区合作交流办和甘谷县扶贫办签订东丽区帮扶甘谷县“扶贫车间”订单协议,东丽区为甘谷县“扶贫车间”提供3000多套工服加工订单。极大缓解了甘谷县“扶贫车间”订单不足、销路不畅的状况,对促进扶贫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19)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20)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21)

3、 收购 “扶贫车间”,形成了点线开花,滚雪球式的发展态势。 为了扶持“扶贫车间”发展壮大,结合农村“三变”改革,从今年东丽区帮扶资金中列支422.3万元,用于收购18个“扶贫车间”的厂房和设备,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到扶贫车间,带动77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脱贫,贫困群众每月务工收入达到2100元以上。“扶贫车间”的收购,不仅帮助企业壮大实力,建设更多“扶贫车间”,而且带动更多贫困户凭技能脱贫致富。收购后的“扶贫车间”作为村集体资产量化入股企业或合作社,进行分红收益,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增加贫困群众资产性收益,增强村级组织带动脱贫的能力,有力助推脱贫攻坚。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22)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23)

4、坚持带薪培训的原则,做到了看家、务农、打工三不误。

腾达的“扶贫车间”坚持以带薪培训”的原则,为贫困户安排3个月左右的培训期,让贫困户在免费学习技能的同时还能每天得到30—40元工资,既获得了技能,实现了就业,增加了收入,还能在家照看老人小孩和干农活,做到了看家、务农、打工三不误,增收、脱贫、致富有保障。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24)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25)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26)

5、“扶贫车间”与农村“三变”改革有效结合

经过探索创新,甘谷腾达“扶贫车间”已与农村“三变”改革的有效结合,以“村集体 企业 贫困户”的股份合作形式,走出了贫困户、村集体和企业三方合作、共同受益的新路子:一是“资源变资产”,每个车间的所在村以车间土地使用权作为集体资产入股;二是“资金变股金”,每个车间按财政投资的收购金额以所有权入股;三是“农民变股东”,以车间所有权为依据,给每个车间所在村的所有贫困户分配股权进行分红。这样,一方面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一方面以股金的形式让全体村民共享“扶贫车间”产业发展的红利。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27)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28)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29)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30)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31)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32)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33)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34)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35)

图说甘谷 用图说话重在图说 韵在文化

摄影者:李春,甘谷摄影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摄影摄像工作。

专业摄影 制作光盘

手机:13993845496(微信同步)

QQ: 383381386(邮箱同步)

高台子扶贫车间(创办扶贫车间的时代背景)(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