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28日电 12月26日,第十三届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高峰论坛暨“工匠精神”颁奖盛典在人民日报社举行,中国电信上海公司高级技师徐珺荣获由人民网颁发的“匠人精神奖”。此次设立的“匠人精神奖”,旨在表彰那些来自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基层工匠大师。作为最年轻的获奖者,徐珺和来自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钟表修复组专家王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海尔集团公司装配工崔惠峰等六位工匠大师一起,共话“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之道。

有人说:工匠精神是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一种完美的精神理念。

有人说:坚持你相信的,相信你坚持的,这就是工匠精神最有力的一个注脚。

徐珺说:工匠精神是纯粹的、坚韧的、智慧的、极致的、利他的,拥有它的人会将简单重复的事用心做好,将职业视为一生的事业。

徐珺,38岁,中国电信上海公司高级技师。这名土生土长的上海小伙子,光网装维员叫他师傅,市民称他服务专家,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国家队选手把他当成坚实的后盾。历经20年一线工作的磨砺,凭着工匠精神学习、思考、创新、实践,徐珺当选为2016年首批“上海工匠”,并荣获由人民网颁发的 “匠人精神奖”。

初心·十几年前的伤疤仍在掌心

1997年,徐珺从技校毕业,成为一名线务员。在当时的上海,各种违章建筑把狭小的弄堂填得满满当当。为了给用户做电话安装和维护,徐珺要爬上电线杆,顺着混乱的线路寻找线路箱。线路箱常常被遮挡在违章建筑里,他便只好踩在违章建筑顶层的石棉瓦上作业。

有一次,屋顶石棉瓦装订不牢,徐珺一脚踩空,情急之下,他右手下意识地抓住旁边的广告牌,手被广告牌上的铁皮划破,露出骨头,鲜血直流。至今,徐珺的手上还能看出当年缝针后留下的疤痕。

除了这样的危险事件,徐珺和同事还在作业当中偶遇过能啃掉光缆的蟑螂、蛰人的马蜂、在电缆中筑窝的老鼠以及盘踞在箱子里的小蛇。每次碰到这样的事情,徐珺都会记录在自己的微博中,或是自己运营的名为“线务员之家”的网站中。

“线务员之家”网站是徐珺一手建立的中国首个专注于通信线务技术的网站。早在2003年,徐珺就开始建立类似通讯线务技术的论坛,后更名为“线务员之家”网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从简单的电话线安装升级到宽带、光网的安装维护,徐珺说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知识经验需要去学习分享,于是他把自己所有一线服务和创新实践经历都放在网络上,并且带动了很多粉丝在网站上做交流分享。

创新·小工具专治各类“不服”

从铜缆接入到现在的光网发展,徐珺在长期的实践和学习中,发现中国装维工作环境较其他国家要复杂许多。以往,中国装维工作的器具大多使用的是国外生产发明的工具,但是很多进口工具和使用方法嫁接到我国则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遇到这种困难,徐珺没有退缩,而是一直思索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坚持不迷信发达国家经验方法,只有中国的线务员才能找出真正适合中国的光网入户方法,只有中国的线务员才能制作出真正适合中国布线环境的工器具。”徐珺直言。

就拿上海的老式楼房来说,一梯八户,八户分别对应着八根暗管。如何能在管路混乱复杂的情况下判断好每户的暗管是否通畅?一开始,徐珺和他的团队运用价值50万元的工业内窥镜。但是,内窥镜的价格不仅昂贵,而且经常会碰见管道扭曲内窥镜失灵的情况。面对这样的常见问题,徐珺和同事们发明了成本只需几元钱的吹管器。吹管器用一根与暗道相符的管路制成,每次测试前,徐珺和团队都会在所有暗管上贴上餐巾纸,通过肺活量往吹管器里吹气,如果暗管那一头的餐巾纸被吹掉,就说明这条暗管是通着的。

几元钱的工具能创造几十万元工具的价值,这对徐珺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个不小的鼓舞。在公司的支持下,徐珺和团队又创新推出了“暗管入户四小工具”——吹管器、牵引绳、穿线器和控油瓶,四种工具通过小革新都成了暗管入户利器。不止于此,徐珺团队还有众多的小发明: FTTH工作台包、穿墙机器人、隐形光缆……因为诞生于一线、来源于基层,这些成果接地气,极大地解决了光纤入户布线中的主要矛盾,使上海公司暗线穿通率从10%提升到了51.6%。

潜伏·为了老建筑里的高网速

静安区可以说是上海建筑类型最多样的区域之一,这里有老洋房、石库门、棚户区、新式小区,光纤入户非常复杂。在这片“迷宫”中,普通教材基本失灵,一切要靠自己摸索、尝试。那段时间,许多静安居民经常看到一群全副武装的“高级特工”在小区潜伏,上上下下,进进出出。这是徐珺带领6位成员组成的“光网攻坚队”在探索暗线穿管。他们携带许多穿管工具、润滑剂等辅助工具,一次次尝试。从开始耗时很久,到阶梯式地提升穿线技巧,到后来,只要看或听一下就能得出暗管穿透率,徐珺笑说已经有点电影里“赌神”的手感了。

很多居民家装修一新,不希望因为光纤入户而在墙上打洞钻孔、排放明线,必须要“暗管入户”。在徐珺参与的所有“暗管入户”工程中,常德公寓可以说是难度最大的一个。这幢公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厚度一般电锤难以打穿,暗管“管龄”已有76岁。一开始,业委会和居民担心破坏建筑结构,极力反对安装光纤。面对这样一座历史保护建筑的光纤入户难题,徐珺和同事花了5天时间,利用自制改进的器具,没有破坏一丝一毫的建筑,就使暗线入户成功率达到77%。居民们从一开始的反对、怀疑到信服、敬佩,业委会李主任更给了徐珺大大的一个赞:“小伙子有钻劲、有韧劲,更吃得起苦,我们的宽带交给他,绝对放心!”

这次成功的尝试,也让徐珺团队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老建筑光纤入户方法。之后,他们相继完成了蔡元培故居、毛泽东故居的光网改造工作,让上海的老建筑里也飙起了高网速。

求变·技术“归零”从头再来

20年来,徐珺经历了电话、窄带、宽带、光纤,每一次工作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变迁,都让他已掌握的布线技能和技术优势“归零”。

2009年,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启动大规模“城市光网”改造建设。一开始,光纤改造就遇到了入户难题:敷设入户的光缆不同于铜质线缆,极易损坏且难以修复,对布线的要求非常高。为了摸索光纤入户方法,徐珺参阅了国内外光通信网络技术书籍近百册,还自费万元购买了大量的工具进行实验。例如:无法“暗管入户”的,如何让用户接受明线布放?经过多次测试,最新布线技术——隐形光缆研制成功,这也是中国第一根被成功布放的隐形光缆。隐形光缆极像钓鱼线,粘在墙上,不仔细的话,几乎看不到,穿门走线很方便,且不影响装修美观,用户接受度很高。

和别人争,是一种本能;和自己争,是一种执着。在敢于付诸行动、勇于面对失败的过程中,徐珺将国外光网建设经验与中国实际情况有机融合,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网络现状的光网操作技能体系。他采用S型固件、螺栓拉钩、L型支架等新旧材料结合而成的室外布线方法解决了上海许多老旧小区的光纤入户问题;适合吊顶作业的遥控机器人,极大地提高了居民住宅和商务楼宇的布放效率;设计的光网施工工作包台,方便了线务员在复杂施工环境下的光纤接续操作;首创的密封袋酒精无纺布设计,有效提高了裸纤清洁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带废纤收纳盒的切割刀确保了容易伤人的废纤得到及时清理;还有用洗衣机排水管改造的新型波纹管及过路盒……这些技术成果已成为光网建设的“开路宝典”。目前,徐珺已有四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还有两项正在申请中。徐珺也因此荣获了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市工人技术能手创新能手、上海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2015年首届十大最美通信人、2016首批上海工匠等荣誉称号。近期,在人民网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高峰论坛中,又被授予“匠人精神奖”。

传承·把自己的五小时变成别人的五分钟

匠心,不仅在于独具,更重要的是如何传承。

“把自己的五小时变成别人的五分钟”是徐珺的座右铭,也是他身上工匠精神的一种感悟和体现。他在工作室中特地开辟了小小的录播间,拍摄了暗线入户操作方法、装维特殊盘缆方法等9部视频教材,视频中每个操作环节都有特写镜头,技能方法、服务经验毫无保留,为的就是让年轻的装维员们一看就会、很快上手。

徐珺和他的团队,把军队狙击手的“穿针引线”训练方法应用到技能培训中,磨练了装维线务员的耐心、细心和静心;通过关灯操作,力图模拟真实的装维施工中昏暗环境;自行设计制作的实训箱,成本低廉,模拟多种布线场景,便于搬运,适合实训和比赛。

徐珺挤出一半精力向同行传授技能。首先由上海电信牵头成立了“徐珺”班,随后上海市总工会和人社局授牌成立“徐珺创新工作室”, 5年来,为中国电信集团装维人员培训授课共计30000人次。徐珺不爱说话,偏偏在讲课时滔滔不绝,每次的授课也是徐珺最开心时刻:站在光网世界的入口,迎接着更多探索者的遨游。

逐梦·我的梦在一线

因为徐珺的突出贡献和综合素质,公司曾经想让他走上管理岗位。徐珺婉拒了,他说:“我的梦在一线。”

干了20年线务员的徐珺说,当年的螺丝钉在这个崭新时代仿若找到了另一种定位:如坚固的盘根,执着地支撑在不起眼的砖墙上,好让稚嫩的光网渐渐引蔓抽芽,花开绽放,每一个人都将嗅到它的芬芳。

这样艰苦而平凡的工作,在徐珺看来,似乎充满了无穷奥秘,让他专注如一、如痴如醉地钻研了20年。他非常关注中国通信行业线务员的工作现状,反思国内线务员工种的专业化程度,并不断思索如何提升线务员工种的自身价值。他曾经给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写信,希望能组织一批线务员前往德国观摩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比赛,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国际高手布线的“精、准、稳”;他收集了世界信息网络布线首席专家菊池拓男编写的所有书籍;他主动联系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中国国家队选手阮维卓,给他赠送穿管器。连续四年,徐珺创新工作室都鼎力支持中国选手备赛。

“他们承载了我的一个梦想,我希望通过关注和参与这类世界技能大赛,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将国际标准、先进方法与中国传统线务员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推动整个工种的技能素养提升。”徐珺坚定地说。

再没有比光网时代更好的契机了,今天的线务员,不能再只是人们眼中的接线工人,总有一天,中国的线务员也会左臂上带着中国国旗,站在国际大赛的领奖台上。

匠心·将简单重复的事用心做好

徐珺不仅没有像很多年轻人那样“干一行厌一行丢一行”,而且还得了不轻的“职业病”——他出差或旅行时看的不是风景,而是当地的线缆状况;朋友出国问他要带什么,他只求专业书籍和当地的线缆照片;闲下来的时候,他总喜欢骑着电瓶车,走街串巷寻找需要改造且难度较大的线缆,给自己出难题。

诊断这些“职业病”,发现“病根”正是对“线务员”岗位的热爱。“18岁技校毕业后,我一直从事通信线务员工作至今。虽然我的工作看似简单枯燥,但我却十分热爱它。”徐珺认为,自己的工作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他能寻求到一种纯粹的乐趣。

对“工匠精神”,徐珺是这样理解的:工匠精神是纯粹的、坚韧的、智慧的、极致的、利他的;它是一种不走捷径、视品质如生命的修行;拥有它的人会将职业视为一生的事业,从自己做起,将简单重复的事用心做好,追求精益求精的结果,更注重充满乐趣的过程。

通信行业专家库(通信工匠的光网梦)(1)

图为徐珺和其他工匠大师一起,共话“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之道。

通信行业专家库(通信工匠的光网梦)(2)

图为徐珺荣获由人民网颁发的“匠人精神奖”,也是通信行业的唯一获奖代表。

后记

数据显示,中国电信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宽带运营商。而城市光网的“末梢”任务,就是光纤“进楼到户”,承担“最后10米”铺设推进任务的,正是处于“末梢”的线务员。

线务员,通信业的一线岗位。在中国,几十万线务员建设、维系通信网络,长年如一日,走街串巷,翻山越岭,日晒雨淋,爬杆布线,弯腰装机,把现代信息文明带进千家万户。徐珺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秉持一颗匠心,成就“通信之美”。这,就是通信工匠的“光网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