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宜早。

记得大概是中学时代,经常看到教室的木制课桌上,用铅笔刀刻着深深地“早”字。

好像我自己也刻过。

但是当时不记得为什么要刻,只是看到很多人换了座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检查书桌有没有“早”字。如果没有就很有仪式感的迫不及待要刻上去;如果已经刻了,就会不定期的再划一下,加深印记。

在课桌上刻个早字(课桌上的早字)(1)

课桌随处可见的“早”字

我属于跟风的,总觉得不刻上就少了点什么。虽然真的刻了“早”字,也没改变上课迟到拖延的坏毛病,只是它在那里静静的陪着,于我,好像就多了一份安心。

青春大抵如此,不明所以又不明觉厉。

后来知道原来刻“早”字这个不成文的传统,是从鲁迅先生那里来的。

鲁迅先生在学生时代,因为一次帮家里做事耽误时间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在课桌右下角刻了“早”字,暗下决心再也不迟到。

在课桌上刻个早字(课桌上的早字)(2)

鲁迅先生下定决心不迟到

相信有很多同学跟我一样,在不知道什么原因的情况下,不约而同的刻下了“早”字。

在那个明星还没有大流行的年代,精神领袖的一举一动就是时尚,就能引领很多人。


后来,一个穿着旗袍的女子,优雅高傲的走来。她叫张爱玲,她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在课桌上刻个早字(课桌上的早字)(3)

优雅高傲的张爱玲

能说出这句话,跟张爱玲自己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张爱玲本身就是少年成名的典型。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前段时间上映又因为选角备受争议的《第一炉香》就是她的系列作品之一。

她一定是享受到了很早成名带来的福利,才会说要早一些成名。想来在那个觉醒年代,女性能够用写字养活自己,让自己生活无忧,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吧,尤其对于独立女性来说。

曾经有个哲学性的问题:你会选择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

看到有个回答说:“当一堆水果有一些开始变坏,老奶奶通常会选择把坏的先吃掉,可是最后发现,第二天的时候原来好的水果也开始坏了,到最后吃得几乎全是坏的。”

以前的我,也是这样选择。先苦后甜仿佛是刻进骨子里的自认为的坚韧,可是却忽略了一点:万一先甜的结果是没有苦,一直是甜,越来越甜呢?


万事宜早。

当我又想起鲁迅先生的知行合一,张爱玲的少年才华尽显,课桌上刻过的“早”字,仿佛眼下自己多年未能解决的拖延症,突然有了答案。

十多年前没有起作用,只是作为“青春纹身”的“早”字,像是渡了一层金色光芒穿越时空来告诉我:“凡事提早,不拖延,生活上如此,能力提升上也是”。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谨以此文,自我勉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