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开头的姓往往在古代属于氏的范畴,
比如在周朝采邑(立功受奖的赏地)的名称经常转化为姓氏,比如魏文侯,名叫魏斯,但他家原本姓姬,和周天子同姓,是一家人。
武王伐纣之后,魏斯的先祖被分封在毕这个地方,从此以毕为氏——当时姓和氏还没有被混淆。毕氏有一位后人,名叫毕万,给晋献公立过功,得到魏地作为自己的采邑,他的后人以魏为氏,所以魏文侯才叫魏斯,而不是毕斯、姬斯。
姓是永远不变的,氏可以不断分化。
还用魏氏举例:魏氏有个后人,立了功,获得了一处采邑,采邑的名字叫令(líng)狐,他的后人就以令狐为氏,世代住在太原。比如令狐冲,如果追溯血统的话,应该就是太原令狐氏的后人,可以和周天子论本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姓的重要性逐步走低,氏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渐渐姓和氏发生了混淆,今天我们所谓的姓,如果按照严格标准,绝大多数其实都属于氏。
同样道理,三晋当中的韩家原本姓姬,和周天子也是一家人,有一位后人在晋国做事,得到晋国的分封,采邑在一个叫韩原的地方,他的后人以韩为氏,一直传到韩虔。
再看赵家,原本姓嬴,和秦国公族是一家人,有一位后人为天子立了大功,受封赵城,从此才有了赵氏。
公元前一〇四八年,经过几代人的精心准备,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讨伐商纣,在孟津会盟,昭告天下,然后在牧野之战中一举击溃纣王的军队,消灭了立国六百年的殷商。
天下初定以后,武王犒赏联军,把王室成员、功臣、殷商贵族等各方势力分封为诸侯。天子赐给诸侯一块地盘,交给他们去管理。
诸侯在自己的土地上拥有一切军政大权,称为国君;同时他们要尊奉周天子,定期纳贡、朝觐,镇守边疆,当周王室遇到战乱的时候,诸侯需要发兵勤王。
在诸侯国内部,国君也会把城池、采邑分封给手下的卿大夫,卿大夫再把土地赐给士,层层分封下去。
于是,周天子坐镇王畿,为天下共主;诸侯国四方拱卫,并相互牵制,编织成一道细密的权利网,共同守卫着辽阔的华夏大地。
据说,武王、周公、成王三代统治者共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大部分是姬姓的王室成员,也包括了很多的功臣。
在后来的历史上,重要的诸侯国有以下几个:
鲁国:姬姓,周公旦之后。“至圣先师”孔子的祖国,掌管周礼,地位尊崇。
晋国:姬姓,武王的小儿子唐叔虞之后。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长期占据霸主宝座。
秦国:嬴姓,颛顼后裔。西部边陲的小国,后来继承了西周王朝的关中地区,崛起为超级大国。
齐国:姜姓,姜太公吕尚之后。对整个春秋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传统强国。
楚国:芈(mǐ)姓,颛顼后裔。被认为是南方蛮族,军事实力强大,长期威胁中原各国。
郑国:姬姓,周厉王的小儿子郑伯友之后。处在中原核心的位置,是各大国争夺的主要对象。
卫国:姬姓,武王之弟康叔之后。中原北方小国,立国九百多年,是寿命最长的
诸侯国。
宋国:子姓,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的后裔。中原小国,继承商朝宗祀,也是各大国交锋之地。
陈国:妫(guī)姓,帝舜的后裔。中原小国,亡国之后,其后裔窃取了齐国的君位,建立了田氏齐国。
蔡国:姬姓,武王之弟叔度之后。中原最南端的小国,曾发起“管蔡之乱”挑战周公,后来长期做楚国附庸。
虢(guó)国:姬姓,文王之弟的后裔。西周时总共封了四个虢国,其中西虢国跟周王室关系密切。
吴国:姬姓,周太王长子太伯之后。东南方大国,春秋后期崛起,主导了春秋末期的政局。
越国:姒(sì)姓,大禹后裔。春秋末年崛起的东南强国,一直跟吴国争斗,最终灭吴。
申国:姜姓,周宣王的舅舅的封国。联合犬戎攻入镐(hào)京,灭亡西周。
分封制非常适合当时周朝的情况,在几十个诸侯国的拱卫下,周王室成功地弹压了国内外的各种反叛力量,在几百年的时间内,维持了国家的正常运转。
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