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武王灭商后,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治理好国家,武王专门把箕子接到镐京,向虚心箕子请教安邦治国之道。根据箕子讲述的道理,武王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大臣商议,决定采取诸侯分封制,即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主要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了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各诸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从天子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允许封侯世代承袭,并可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权过问。毫无疑问,武王实行的封邦建国方略,目的在于“以藩屏周”,相对于商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显然是一个进步。它确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了后来诸侯割据的局面。

西周有几个封国(西周分封了多少个诸侯国)(1)

西周一共封了多少国家呢?综合史料记载,受封的诸侯主要有三类:

一是周王的同姓亲族。如:吴国为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鲁国为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国;蔡国为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的封国;卫国为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的封国;晋国为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国,封地在今山西翼城西;郑国系周厉王幼子友的封国,别名奠国;魏国为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

二是为其打江山的开国功臣。如将吕尚(姜子牙)封于齐,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

三是先朝贵族。如将神农氏的后人封于焦,黄帝的后人封于祝(今江苏赣榆),尧的后人封于蓟(今天津蓟县),舜的后人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夏朝的后人封于杞(今河南杞县),纣王的儿子武庚安封在商朝的首都殷,后周公把微子封与宋(今河南商丘)。

这些诸侯国都是用周王划定的土地实际赐封建立的国家,所以称作实际封国,共有71个。其中,与周王同姓亲族的姬姓封国最初分封53个,周公之后加封2个,共计55姬姓封国;异姓之国或有功之臣与前朝贵族或三皇五帝与夏商王朝后裔封国共计18个。最初的53个姬姓封国里面,姬昌及其兄弟的直系子孙封国是15个,属于护卫周朝的直亲封国。《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除了71个封土建国的封国外,宣布归服周天子没有灭国而接收封号的封国、方国,还有诸侯国330个左右,称作名义封国。名义封国加上直接封国共计有约四百个诸侯国。

此外,还有四周八方的边远地区的邦国和部落,为了获得和平安定和为了获得一个“正统”的名号,宣布服从周天子而前来周京师上贡的“泛诸侯国”,称作“服国”,总计还有八百个左右。这八百个服国类诸侯国,再加上前面的实际封国和名义封国四百个,一共有一千二百余个泛诸侯国了,所以《吕氏春秋·观世》说“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