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内阁制度的演变。

过去的时候,封建王朝都是有宰相的。不过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了胡惟庸,并且还下令后代子孙永远不能设立宰相,这就导致明朝后来没了宰相。

我们知道封建王朝人口众多,皇帝需要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这便是为什么需要有丞相的原因。废掉了宰相以后,朱元璋实际上也忙不过来,设立了四个辅官来帮着自己处理事情。

洪武十五年十一月,朱元璋模仿宋朝的制度设立了殿阁大学士这个机构来专门辅助皇帝。那个时候,内阁学士的影响力还是相当有限的。

明朝首辅江西人(明代江西为什么容易出宰辅)(1)

不过慢慢的内阁学士的实际职权开始发生了变化,朱棣做了皇帝以后,他在国家重要的政务上征求内阁学士的意见,并且与他们讨论国家的核心机密。

洪熙、宣德朝以后,内阁地位就变得更高了。大量的朝廷政务需要内阁去处理,内阁的权力就越来越大了,最终形成内阁统率六部的情况。

特别是嘉靖到万历前期,内阁首辅的权力变得非常大,相继出现了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等一批权相。

明朝首辅江西人(明代江西为什么容易出宰辅)(2)

明代内阁江西宰辅概述。

根据清人黄大华《明代宰辅考略》以及李天白《江西宰辅传》等相关资料的对比考证,明朝的时候,江西籍宰辅人数有 22 位。其中首辅 10 位,分别是解缙、胡广、杨士奇、陈循、陈文、彭时、费宏、夏言、严嵩、刘一燝。阁臣 12 位,分别是金幼孜、胡俨、萧鎡、刘定之、彭华、尹直、桂萼、张位、吴道南、 郑以伟、傅冠、蔡国用。

由于明代的时候,江西科举发达,进士录取率很高,当时有句话叫做“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明朝首辅江西人(明代江西为什么容易出宰辅)(3)

不过明代江西科举发展非常不平衡,各地之间相差很大。明代的时候,江西全省为5道、13府、辖1州、77县。大部分江西进士都是来自于江西、南昌两府。

吉安籍进士994人,占到全省三分之一。17名江西籍状元中,吉安占到12人,22名探花中,吉安又占到12人,江西10位宰辅,吉安占据了50%以上。

公元1400年和公元1404年,连续两次科举考试一甲三人都是江西吉安籍,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整个科举史上,这都是绝无仅有的。

明代的时候,很多吉安的大家族,往往出现祖孙进士、父子进士、兄弟进士的情况。当时吉安民间有句话:

“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百步两尚书,一家八尚书,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

明朝首辅江西人(明代江西为什么容易出宰辅)(4)

明代江西宰辅人数众多的原因。

明代江西科举发达,为朝廷输送了大量人才,形成了江西士大夫集团。为什么明朝江西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宰辅呢?这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

从外部原因来看永乐帝朱棣登基以后,因为方孝孺坚决反对朱棣,浙东的文人遭到了打击报复,进入仕途的人变得非常少,一直到正统年间才恢复生计。

由于靖难之役的主战场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遭到破坏,不利于当地科举的发展。

明朝首辅江西人(明代江西为什么容易出宰辅)(5)

除了这些外部原因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江西科举发达。明代的时候江西是科举大省,科举录取率高。虽然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江西远离政治中心,但是它受外界干扰少,安分守己,老百姓都拼了命的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虽然科举制度问题很多,但是科举制度是当时社会最为公平的竞争。一个人只需要凭借考试就能够以合理合法的途径进入上层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家族的命运。所以父子、兄弟、叔侄、家庭和家族之间都是互相鼓励的。

明朝首辅江西人(明代江西为什么容易出宰辅)(6)

当时陈循分析过江西人为什么如此热衷科举,原因就在于当时江西人口众多,如果当农民种地,则没有足够的田地;如果做商人,手里又没有本钱。当时江西社会风气又非常鄙视手艺人,所以很多人都是世代以科举为业。这是一种体面的脱贫致富之路,读书进入仕途可以说深入人心。不仅会得到家庭和家族的支持、整个江西社会也会褒奖参见科举和高中的人,这为江西创造了良好的科举氛围。

除了社会的支持以外,明代的时候江西的教育非常发达。当时江西书院数量众多,在全国处于首位。江西的书院设施完备,规模宏大,而且讲学的氛围浓厚,很多学者、官员前往江西书院讲学。书院成了当时科举人才培养的场所,推动了江西教育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学长前来求学。

明朝首辅江西人(明代江西为什么容易出宰辅)(7)

当然了,江西的学子也是擅长科举的。明代江西科举甲科进士一共3164人,占到总数的13%,位居全国第三;乙科举人一共3164人,占到全国10%。

由于江西学子众多,但是名额有限,甚至一些江西籍贯的学子还冒籍到其他地方去考试,类似于今天的高考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