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馆的建立、发展与衰败

如同现在各省市、地、县驻北京办事处,古时也有类似性质的会馆。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全国各色人口流动很多,特别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式建立科举制度及嘉靖以后,各省市在京做官的人,为了解决进京应试举子的住宿问题,促使了会馆的建立。同时,外京进京述职、致仕养老通常要回原籍及外官任满到吏部候调期间,都需要一个暂时落脚点 ,“会馆”还能满足举子和商人,在北京能有一个具有乡土气息的期望,凭借乡谊能够相互得到关照。于是各省各府甚至各县,纷纷在京开始建立会馆。据乾嘉时汪启淑《水曹清暇录》中记载:“数十年来,各省争建会馆,甚至大县亦建一馆”。从嘉靖至万历仅仅50年,京师五方就已建有各省会馆。乡贤们捐资在前门大街两厢修建各地会馆,原因之一是因为这里很方便人们去前门购买生活用品或饮酒作乐。与这种为举子赴考而建立的“试馆”不同,随着北京经济的繁荣,商业从业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需要经常集会、议事、宴饮等,有了为“商业会馆”之设,一些成功的生意人,便也开始了在京设立会馆,形成行业垄断,这类会馆亦称之为“行馆”。一般认为,按会馆建立的初宗及功能,大体可分为文人试馆、工商会馆、行业会馆、殡葬仪馆等。和明代会馆士商一体不同,清代士人会馆和商业会馆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士人会馆不接纳商人。如江西婺源会馆把“其中筹资接济本籍学子进京赶考”刻进了《文明会原启》记事碑,带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江西会馆也有“文武会试、乡试期间对应考举子“不算房租””的规定。如按会馆所有人层次,又可分为省馆、府馆、县馆等。

几百年来,会馆是同乡同行送往迎来、官绅阶层社交和行业信息交流的基本场所,并可供同聚会、宴集、娱乐、庆贺、议事、祭祀、寄寓和储存货物之用。它更是家乡故园的浓缩地,发挥着联谊共叙,让寓外人士有个亲情乡情的依托处,可提供慈善援助和救助及为本地来京参加科考的举子免费提供食宿。

会馆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经历了始于明代、兴盛于清代中晚期、衰败于清末与民国末年、消亡于50年代的漫长过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废除了科举考试,接待举子考试住宿的试馆功能从此消失,后又随着民国建立,1928年国都南迁定都南京,北京改称北平,初为特别市,继而降为河北省辖市,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经济地位萧条萎缩,许多留京旅京人士陆续南下,接着1937年爆发抗日战争,北平沦陷,百业萧条,抗战胜利以后紧接着又进入内战,此时会馆收入更是难以为继,房屋破损倾圮很多,景况不再、逐渐衰败,50年代后仅存的大多数会馆被挪用、改建、拆毁,有的成了民居大杂院,几经变迁、破旧不堪,不多的结构未变、主体建筑残存。

二、京城会馆的数量、规模与以及江西会馆的状况和地位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1)

江西会馆各省之冠

其实,“会馆”的雏形早始于汉唐时期,当时就是出现在都城内的“郡国公邸”,供进京朝觐的各地官员所用。宋元时,民间已有专门接待举子的客店。虽然有不同的观点,但都会认为明清时会馆是真正出现,这与当时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总之北京的会馆是发端于明代,清代达到鼎盛。据统计,建得最早的是明永乐时期的江西南昌会馆,建得最晚的是1936年兴建的湖北大冶会馆。会馆的规模大小不一,小的会馆只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大的会馆则由十几个跨院组成,内有亭台楼阁,可容纳数千人团拜、聚会。明清时,江西人在北京做官和经商的人很多,故北京的江西会馆就多。如下文所说: 江西人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及江西商人的秉性决定了江西会馆都是士商共同倡建的“举人会馆”。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2)

我们知道当官者多为进士出身,而赣、浙、闽是科举大省,自然江西当官的就多了。据统计,明朝江西的进士,高达3000人以上,在全国排名前列。其中能够上到状元榜的,江西就有19人,位居榜首。人才多,被挑选为进阶朝廷高官的概率就更大。有因御史是江西人,而御史都用江西乡音的民间传说,从侧面说明了江西人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明史》中也有记载“ 国初馆阁莫盛于江西,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句,也说明江西为高官者甚多,影响力大。明朝从永乐到崇祯200多年间,共有阁臣164人,按乡籍(现在省区范围)分布,江西、江苏并列第二(22人),仅次于浙江(27人)。明朝历任首辅总计有53人,而江西就有10人之多,势力最强。其中任期最长的杨士奇,总任期高达21年。第二名严嵩任期15年。在经商方面,江西有很多瓷器商、茶商、纸商、书商(抚州人居多)和诸如一些如补瓷器、冶铁铸器之类的小商小贩,虽说鲜有富商大贾,但商人数量和势力同样不可小觑。

江西是最早在京设立会馆的省份之一。早在明初永乐年间,北京出现了三座县馆,其中江西占其二,分别是浮梁会馆(正阳门外东河沿)、和南昌县馆。浮梁会馆创办人金宗舜还和安徽芜湖会馆(前门外长巷三条)创办人俞谟一道,被尊为北京会馆史的开创者。嘉靖中期又始建有南城会馆、广丰会馆等县馆。另外最早建立的省馆,是明嘉靖年间建立的江西会馆(铁柱宫)。据统计,明朝全国各地在北京的会馆,大概有41所,其中江西有14所,占34%,居各省之首。这些会馆,有相当数量为商人所建或士商合资共建。到清光绪时,江西增加到了51所,占北京387所会馆的13%,比重虽不如明朝,但仍然为全国各省之最。雍正江西籍大学士朱轼说:“前朝吾乡在京会馆最多。”比当时势力最大的山西会馆还多。又据民国时有人统计,在北京402所会馆中,江西的会馆就多达65所,为各省在京会馆之冠,直到1949年统计,北京还拥有会馆达400多家,仅江西一省在京建的会馆就有数十家,继续保持京城会馆之冠,另有一统计,是随时间流逝、此消彼长,山西的会馆数量己为最多,共38处,且以商业会馆为主,这也是由于清代晋商在京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的结果。

乾隆、嘉庆两朝是北京的各地会馆发展叔快的时期,直到光绪年间已发展到400余所。清代李绂《穆堂类稿》就留下“明时江西仕宦称盛,故江西会馆多于天下,省馆、四郡馆、十县馆亦数十”之句。

据民国举人徐珂《清稗类抄》记载:“或省设一所,或府设一所,或县设一所,大都视各地京官之多寡贫富而建设之,大小凡400余所。”这些会馆到民国时期统计,尚有直隶12所,江西65所,山西35所,安徽34所,浙江34所,山东8所,河南13所,江苏26所,福建23所,湖北24所,湖南18所,陕甘26所,四川14所,广东32所,广西7所,云南9所,贵州7所,商人会馆8所,共计395所。

另据北京政协期刊《北京观察》也有一载:“江西在北京的会馆数量是最多的,共计120座。其中省馆12座,府馆46座,县馆59座,商业行业馆3座,上述会馆置设附产共计39处。值得注意的是,在120座会馆中,有17座建于明代,如果再加上建于清前期的23座,其数量可占到江西在京会馆总数的三分之一,足见江西对京城会馆建设和会馆组织的推动,当然也可以看出江西人在明代以至清初的政治集团势力对政治与社会影响力”。

2018年孙莉莉《论明清以来北京江西会馆的开展与管理》有统计如下:

明朝统计: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3)

明代统计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4)

清朝统计: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5)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6)

民国(1947年)统计: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7)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8)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9)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10)

综上各种考证或说法,大多指向京城会馆之多,以江西为最。在中国历史上,会馆大约存在了500多年。究竟建立过多少会馆,是难以统计出精确数字的。有些研究者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如《会馆史略》、《宸垣识略》、《朝市丛载》、《清稗类钞宫苑类会馆》、《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市宣武区志》等一系列资料,据此推断,到了晚清民国,北京的会馆数量大约有400至500所。下面我就以我到过的几个会馆,照了几张遗迹照片并作了个简单介绍,以飨共勉。

1、江西会馆(旧址位于宣武门外大街28号)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11)

会泽江西会馆(借用图,从网络下载,建筑实物保存的较好)

江西在京各会馆,其规模之大极为突出。如位于宣武门外的省馆江西会馆,府馆如南昌郡馆,县馆如婺源新馆,其会馆建筑形制各有特色,规模宏大。作为省馆有12处之多,除位于今崇文门西河沿和法源寺后街的2处是建于明代以外,其他都建于清代。随着北京城市改造,这12处省馆基本都已被拆除,仅余法源寺后街的江西会馆暂被列为区级文物得以留存,但也破旧不堪。在12处江西会馆中,面积最大的是宣武门外28号的江西会馆。江西会馆,又称万寿宫,也叫“江西庙”、“江西同乡馆”、“豫章会馆”。明清北京是首都,高官显宦和文化名人多,他们的房舍一般比较好,许多会馆是由这些高官名人的故宅或祠堂转化而来的。江西会馆的前身就是抗元民族英雄谢枋得的祠堂。原址为江西新建会馆,筹建人为乾隆元年丙辰科二甲第二名进士,后为侍读、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吏部侍郎、内阁学士曹秀先。清光绪九年(1883年),新建会馆移至王广福斜街。旧址南扩、北联、东接,最终占地7.68亩,有房254.5间,构成江西省馆主馆,馆匾“江西会馆”四个大字是张勋所题。

江西会馆的建筑考究。据《北京会馆基础信息研究》记载,会馆为四合楼,门楼磨砖雕花,临街为一排半西洋式楼房,外有铁栏围墙。院内有两座举子楼,一座值年执事楼,戏楼坐西朝东,三面为双层看楼,包括池座在内,配有大戏台,戏台前有大罩棚,可容纳2000多人集会或观赏演出。

可惜的是50年代会馆成了宣武区缝纫合作社厂址,1972年改为北京市第三服装厂,至80年代外型依然,从1983年开始,又先后被北京市服装防护用品厂、北京市第三服装厂占用,之后原址在建设长城风雨衣公司经营大楼(现易手)时所有遗迹被夷为平地。

下面2、庐陵会馆;3、吉州会馆;5、丰城会馆;6、新建会馆4个会馆,都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其实4、南安会馆和袁州会馆离的也不远),最近的新建会馆,离大前门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吉州会馆就在前门东街边靠近大栅栏鲜鱼口,4个会馆都坐落在被称为北京二环里小江南的三里河公园内。这里绿意盎然,一步一景,你可以放松心情,一边了解会馆一边游玩,并可稍走百十米一块游玩南安袁州两会馆,不失是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12)

新建、丰城、吉州、庐陵会馆位置图(都在三里河公园内)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13)

天安门旁还藏着江南水乡,三里河公园免门票哟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14)

公园白天和夜晚的不同景色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15)

公园内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江南景色(有露天咖啡排档和小书屋,游玩尽兴间可放松坐下怡然小憩片刻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16)

公园内的一段小巷,会馆就在两旁

2、庐陵会馆

庐陵会馆(东城区大江胡同29号),是一处供江西庐陵举子进京赶考寄寓的士人会馆,三进院落式,前院有月亮门、影壁,后院曾有一块石碑,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与贵州会馆合并一起)修缮后,门联“挹陽挽月 金朋承荫”字样难见。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17)

庐陵会馆(正面)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18)

庐陵会馆(正斜面)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19)

庐陵会馆(正斜面)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20)

庐陵会馆(侧面)

3、吉州会馆(大江胡同85号)

四合院式,始建于明朝。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21)

吉州会馆(正面)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22)

吉州会馆(正斜面)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23)

吉州会馆(3)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24)

吉州会馆对面的大江胡同牌坊(进去就是前门大栅栏,美食街可能会吸光你的哈拉子哟)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25)

吉州会馆马路(前门东大街)对面

4、南安会馆和袁州会馆

位于草场7条胡同4-6号,这种一个院子同时是两个州府的会馆不多见,真不愧为一对好兄弟,两座会馆也都有100多年的历史。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26)

南安、袁州会馆位置图(湖北孝感和广东惠州会馆也在旁边附近)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27)

同一个院子的两兄弟(南安、袁州)会馆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28)

袁州会馆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29)

南安会馆

南安会馆座东朝西,大门朝西南方向开。一进门可以看见影壁,墙上已抹上石灰。共有6个房间。 袁州会馆坐东朝西, 四合式院落, 硬山合瓦, 分前后两进院落, 前院有门道, 共有房间21间。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30)

南安会馆(正斜面)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31)

南安会馆门前小巷(草场七条)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32)

袁州会馆

5、丰城会馆(长巷头条53号)

丰城是一个县建有3个会馆的,东馆、南馆、新馆并称丰城三会馆。在北京“寸土寸金、居大不易”的情况下,有的地方是一县一馆,有的地方是几个小县合建一馆,而丰城一县却有三馆一园,这在江西的州县里是不多见的,这也是丰城出官多、人心齐、实力雄厚的体现。明代时,丰城人赴京赶考的特别多且文风很盛,中进士的特别多,因此在京为官和外官任满到吏部候调的也特别多,会馆因此应运而生。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33)

丰城会馆(正面)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34)

丰城会馆(正斜面)

丰城会馆(东馆)现是5个隔开的小院共用一个大门(但据1948年北京市政府登记造册的各省会馆公产调查报告,长巷头条的丰城会馆,曾北起西打磨厂,南止得丰东巷,有大小房间53间,占地面积2.089亩)。有历史记载的是,明万历年间城内桂山坊人范谦当礼部尚书期间,给事罗栋、卸使蒋汝瑚重修过一次,那时的地点就在现在的前门长巷下头条,以后经两朝历代乡贤(如顺治年间进士黄叔宏、余配乾,知县杨于廷、熊明遂,康熙时道台丁蕙、吏部员外郎李云会,雍正时知府饶铨、知县杨其谟及在京的商人文华、熊濂、邹烈士,嘉庆时的举人吕新、万光泰等)持续400年的捐资修扩,直到解放后市政府收回国有。南馆(保安寺街1号),有房间20.5间,占地0.713亩,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丰城籍人、进京谒选的严州(龙岩)知州金世麟捐建,后由丰城籍知县徐文弼、杨其谟、举人丁猷骏重修。道光初年又由户部主事吕溶、刑部主事万启心(独捐纹银五百两)、及举人毛辉凤等重修。

新馆(宣武门外米市胡同保安寺街东口11号)有房间25.5间,占地1.103亩,同治三年(1864)由县里的报销局和宾兴会出700两银子,由在京的傅大章出300两典银购买同乡蔡起凤(廷翰)的产业创建。另外义园(位于四棵树)占地数十亩。从中可以看出,丰城会馆的产业相对江西其他地方来说是十分庞大的。

6、新建会馆

新建会馆创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最初叫旧馆,由时任相国(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新建籍人张位(号洪阳)创设。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35)

新建会馆(正面)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36)

新建会馆(正斜面)

7、婺源会馆

位于原宣武区大耳胡同6号(老门牌26号),它里院的南墙上有一块刻于清道光丁酉年(1837年)的记事碑《文明会原启》,记述了文明会成立的宗旨,其中筹资接济本籍学子进京赶考是非常明确的目的。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37)

婺源会馆位置图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38)

婺源会馆(正斜面1)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39)

婺源会馆(正斜面2)

8、赣宁(老)会馆

(江西赣南道旅京同乡会)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40)

赣宁会馆 (珠市口西大街49号)

建于天启崇祯年间,有房37.5间,占地1.697亩(含后门附产,后成民居破损,现可能因道路扩建被拆,只维建了一个门头,坐落在珠市口地铁站出口。

陈炽(1855-1900),字克昌,江西瑞金瑞林乡塘横背人。1882年乡试中第举人,清末官员(户部、刑部、军机处任职)。是维新运动的有力推动者和积极参与者,同时也是帝党与维新派的中间联络人。1895年6月,他为翁同龢与康有为起草变法大纲,并捐助资金。1900年6月9日)逝世于此。

1922年7月7日由陈任中、王有 兰、钟起衡等发起创办的江西赣南道旅京同乡会,以联络乡谊、谋桑梓公益为宗旨。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41)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42)

赣宁会馆(由内向外看)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43)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44)

赣宁会馆远眺

9、乐平会馆

北京虎坊桥53号(现改为珠市口西大街257号)

建于万厉二十六年(同治《乐平县志》卷4),房24间,占地0.914亩。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由乐平县城人汪联捐银1500两购建,民国时期租给北京中华书局,解放后收归国有,成了北京新华印刷厂的托儿所。会馆是平房,砖木结构,面积约2、300平方米,有房一、二十间,现年久失修。原院中保留着一块石碑,上刻“乐平会馆”四个大字。碑高约1米多,宽约30多厘米。碑身竖立,四字直排,十分清晰,现不知在否。

过去在七、八十年代,住会馆都还是不用交房租的,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乐平儒林汪家人汪王宣和汪王番兄弟,都在这住过一段时间并从这里出发出国留学的。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45)

乐平会馆 (珠市口西大街257号(虎坊桥大街路东53号))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46)

10、宜黄会馆

东城区远望街17号

始建年代无考。原三进院落形制不全,唯余后院正房一楹,硬山顶,座北朝南,清式建筑痕迹依稀,屋宇破败,占地312平方米。2004年改建都市馨园住宅小区时,由兴隆置业公司出资,中兴文物建筑设计公司按原貌复建。

会馆为江西宜黄县在京的同乡会馆,以接待本地进京科举考试的举子。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47)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48)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49)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50)

古代有多少省搬来江西(古时江西驻北京办事处)(51)

座落在小区内的宜黄会馆

参考资料:

①《会馆有戏-话说老北京的会馆》2022.4.19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文旅北京》北京市档案馆公众号 赵力华

②《北京99%的会馆都拆了,亲探北京现存的江西会馆》2020.12.28网易自媒体 会长大叔

③《昆黄音韵绕梁的江西会馆》2020年05期北京政协期刊《北京观察》莫非

④《京城会馆:“桑梓弟兄”和“异乡骨肉”的乡谊纽带》2021.03.22《新京报丨京华物语》李乔

⑤《论明清以来北京江西会馆的开展与管理》2018.06.09《江西师范学研究生学院学位论文\ 2018.05.25》孙莉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