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 胡静漪 记者 张帆 通讯员 余涛 张正华

香菇种植大棚投入明细(香菇大棚上装光伏)(1)

新年越来越近,但武义县壶山街道上端头村菇农傅杰、潜淑妃夫妇依然忙活个不停,在大棚里悉心照料他们的“宝贝疙瘩”,他们赶着年前,再收一茬香菇,再赚一笔钱。

在上端头村食用菌光伏农业基地内,一排排大棚甚为壮观,但记者眼前的大棚与传统温室大棚并不相同。成片太阳能光伏板整齐排列,组成一个巨大的蓝色“保护伞”,“伞下”是一排排现代化温控大棚,菌棒架上安静躺着茁壮成长的香菇。阳光通过光伏板转化电能,为大棚的空调供能。

香菇种植作为上端头村传统产业,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要致富,种香菇,半年成为万元户”的说法。村民们的子女教育、建房修屋,都靠香菇种植的收入。

香菇种植对温度要求极高。上端头村夏日酷热难耐,总有几个月是香菇种植的“难产期”,为了给大棚降温,菇农们在菌棚顶上搭建遮阳网,但遇到台风大雨天气,遮阳网七零八落。而在冬日,严寒天气再次考验农户。“我们想过给大棚安装水泥屋顶、安装空调,但土建费用动辄数十万,还有电费,实在难以承受。”傅杰说。

香菇种植大棚投入明细(香菇大棚上装光伏)(2)

几年前,当地政府推广“科技 农业”的新型致富模式。国网武义县供电公司发现,在大棚顶部安装光伏板,既可以为大棚遮阳挡雨,还可以用绿色低廉的电能为智能温控大棚供电,在酷暑天气降低棚内温度,在雨雪天气提高棚内温度,改善香菇生长环境的同时消纳清洁能源。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菇的绿色致富模式,被命名为“菌光互补”项目。

傅杰和潜淑妃夫妇是首批入驻“菌光互补”项目的租户。对菇农来说,以前种植香菇是辛苦的生计。每天起早贪黑的,一年种植两万个菌棒,如果遇到极端天气,香菇产量就会大打折扣甚至绝收。

现在,家里承包6个温控大棚,培育10万多个菌棒。“上板下棚”的智慧农业模式,让菇农抗风雪和高温能力大大加强。每天产菇1000多公斤,去年收入40多万元。“7天就能收一茬,新年还有计划再增产呢!”傅杰笑说。

据了解,上端头村的食用菌光伏农业基地是浙江首个“菌光互补”项目。电站利用食用菌基地净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大棚顶部,搭装18889块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年发电量285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6500吨,减排二氧化碳10000多吨。

香菇种植大棚投入明细(香菇大棚上装光伏)(3)

国网武义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朱义剑介绍,“菌光互补”模式,既为香菇生长创造了适宜环境,又解决了光伏发电大量占地的问题,实现土地立体化增值利用,正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目前,上端头村香菇种植已形成亩产鲜菇100多吨、亩收入超100万元的双百科技项目,成为科技推广新型农业示范园。基地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8家菌菇种植户完成首批入驻;规划中的二期工程选址在武义县新宅镇,投资约3亿元,已接受20多名菇农的报名申请。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国网武义县供电公司为客户开辟绿色通道,实现用户“一次都不用跑”。2021年,武义城镇新装光伏56户,全年装机容量3万千瓦。2022年将在新宅新建菌光互补项目2.5万瓦,在桃溪建设光伏6.5万瓦,预计全年发电1.6亿千瓦时。

“光伏食用菌 产业 扶贫”模式,已经带动周边村民200余人就业。武义县以实施“双百共富”香菇工厂化生产示范工程为抓手,研发建立浙江省首条日产2万香菇菌棒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建成优质香菇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农户户均增收超过10万元。钱包鼓了,去年傅杰夫妻俩在乡下盖起几层小洋楼,这个年过得有滋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