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的酸菜豆面条

●张宏旭

西峡人吃酸菜豆面条,就像四川人吃辣椒,大连人吃海鲜,蒙古人吃手抓羊肉一样,算得上是这一方人特殊的饮食习惯。

老坛酸菜面炒着吃(西峡的酸菜爱上了)(1)

酸菜豆面条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地方美食,没有高档餐厅里那种花里胡哨的时尚,就是寻常百姓家的一顿家常便饭。可就是这种家常便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西峡人,成了人们居家生活,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

想吃地道的豆面条,最好是在石磨上加工豆面粉,人工推着石磨,低温低速研磨,豆子内的营养成分没有被破坏,始终保留着豆子特有的清香。加工豆面条一般是用红豆或者是绿豆面,全部用豆面是是根本没法成型,要加入三分之一的白面,然后加水拌面,反复揉搓至用手捏下能基本成团即可。接下来在轧面机上轧成面条,亦或是稍微多加点水,让面再软一点,用擀杖擀成面条。

在西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阳往西来,家家有酸菜”。吃豆面条的绝配是酸菜,但酸菜的加工却不是一般的地方都能做成的。地处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的西峡是个山清水秀的林地县,经专家研究,这两个地方的水富含有多种有益矿物质,能在短时间内腌制出酸菜,且酸爽可口,味道纯正。在农村,家家也都有一个酸菜缸,这也足以见证这一方人对酸菜的喜爱程度。

老坛酸菜面炒着吃(西峡的酸菜爱上了)(2)

在西峡,腌酸菜叫“渥(wò)酸菜”,做法不同于四川的泡菜,做法相对独特。多用辣菜、大白菜、萝卜缨、红薯叶、芝麻叶、小油菜、莴苣叶等,在清水中洗净,放至沸水中煮至七八成熟,然后趁热捞出放进缸中,手摁压之后要用干净的石块儿压实,再添上煮菜的水,不让菜露出水面。有的还喜欢在缸底放一些新鲜的萝卜,或者是为了让菜酸的更快,要注入一些老酸浆引子,催使其发酸。菜变酸的时间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夏季的时候一天多就会酸了,冬天需要的时间则会长些。

渥好的酸菜,色泽黄亮,酸汤粘稠,爽口宜人,带汤食用味道更佳,热炒、凉拌、煮面均保留着它特有的酸爽味儿。在锅里留少许底油,加入葱蒜爆香,倒入刚捞出的酸菜,翻炒几下,加盐、生抽少许,盛出放置一边儿。锅内再加入清水烧开,放入轧好的豆面条,煮上三两分钟,筷子夹断面条,看没有白芯即可,倒入炒好的酸菜,出锅装碗,撒上一把香菜,淋上几滴小磨香油,一碗热气腾腾,夹杂着豆味儿与酸味儿的酸菜豆面条就大功告成了。

老坛酸菜面炒着吃(西峡的酸菜爱上了)(3)

端至面前,一股扑鼻的香味儿伴随着泛白的热气扑面而来,喝一口汤,那股浓浓的酸味儿透过舌尖上的神经,顺着两侧的腮帮迅速传至大脑皮层,化为一种“计算机式”的命令,指挥着躯体禁不住打一个冷颤;入口酸爽的满足,会让面部的肌肉立即揪向一边。一顿美味儿就从这满嘴口水、一个哆嗦、一腔舒服的呻吟开始了。入口的豆面条没有普通面条那么顺滑、劲道,却不失弹性。慢慢咀嚼,舌尖上、牙缝里、口腔内有一种略带粗犷的硬,夹杂着酸菜在胃部搅为一团,给人一种浓烈的满足感。这时候如果再泼一勺辣椒油,立即可以增加豆面条的另一种味道,才能吃得满口生香,满头大汗,那才叫痛快淋漓,怎一个爽字了得!

小孩子是不喜欢吃的,吃豆面条的人群大都是中年人,碰巧我也被划进这个序列。酸菜豆面条不仅解腥味、去油腻、提胃口,其营养也不容小觑,豆面里的低脂低糖、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成了城里人对健康饮食的向往与追求。现在居住在县城,酸菜豆面条成了我改善生活的必需品。喜欢吃酸菜豆面条不是因为她物美价廉,而是她方便快捷、随性自然。吃一口酸菜豆面条,解决了饥饿之感,满足了对味蕾的刺激。更能通过咀嚼再一次在脑海里领略故土的人、景、事、物,多少种思绪与这一碗面条夹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头,又上心头,让我渐渐分清了哪一种叫滋味,哪一种是真情。

老坛酸菜面炒着吃(西峡的酸菜爱上了)(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