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风来传消息,枝头晾春衣江河水乍暖,静心待花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一年之计在于春出自哪首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之计在于春出自哪首诗(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出自哪首诗

□余世存

“风来传消息,枝头晾春衣。江河水乍暖,静心待花期。”

中国人对春天的观察有悠久的历史。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从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需迎春。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宋代的《梦粱录》中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清人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中国古代民间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而将阴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王安石有名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辛亥革命之后使用公历,才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

“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春,chun,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包含了艹(木),草木春时生长;“屯”(zhun)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日”字,意味着太阳提供了生长的能量。

中国将春季称为“万物复苏”的季节。北半球的春天意味着受到越来越多的太阳光直射,气温开始升高。随着冰雪消融,河流水位上涨。春季植物开始发芽生长,鲜花开放。冬眠的动物苏醒,以卵过冬的动物孵化,候鸟从南方飞回北方。

《易经》中有“天雷无妄”卦,《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释意为顺合天时才能养育万物。现代科学证实,电闪雷鸣既是给大地活筋通络,又是在给大地施肥。春雷既是新生的号角,又是新生的肥料。当天下雷动之时,万物也就随之发展自己。雷声在天边传遍,万物的精神似乎为之一震,像做好了某种准备,花朵、小草也生机勃勃。人类和自然的自处相处之道在于成己成物,管理者的责任或志向在于给当代后世提供好的环境。现代人曾经任意妄为,给生息栖居的城镇钢筋水泥土化,让自己的身心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终于意识到错误,而有了改正。今天,中国很多地方的城镇都有了绿地、湿地公园建设。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一个社会或区域共同体的发展,如果忽视绿地、湿地建设,就失去了春意,失去了生机。

冬去春来,这不仅是天地间的物象,也是人心的理路。人们爱寻觅春的消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关于迎春,中国人有许多习俗。除前述的打春之外,还有报春、咬春一类的活动。在立春之日吃春盘、春饼、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萝卜,谓之“咬春”。杜甫写过一首《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至于春游,人人心向往之,中国人更不陌生,人们称之为踏青。春游是诗人必咏的主题。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陆机《日出东南隅行》:“冶容不足咏,春游良可叹!”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还有孔子赞同的梦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春天来了,全世界都对春天有一言难尽的情感。记得那首《春之声》吗?“小鸟甜蜜地歌唱,小丘和山谷闪耀着光彩,谷音在回响。啊,春天穿着魅力的衣裳,同我们在一起,我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忘掉了恐惧和悲伤。在这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奔跑,欢笑,游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