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颈椎病分为:颈型、颈神经根型、颈动脉型、颈交感型、颈脊髓型、综合型六种类型。重点跟大家讲解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颈脊髓穿行与每一节颈椎的椎管内,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退变,导致颈椎椎体关节紊乱、错位,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钩椎关节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上述都会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型颈椎病。

病因:跟颈椎退变、年龄、外伤有关。颈椎间盘退变被认为跟椎体的不稳定性有关。随着椎间盘质地变性,含水量减少,高度下降和髓核突出,椎间盘后部后纵韧带的增厚、钙化、骨化,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相应椎板间黄韧带及椎间关节应力增加,韧带关节囊增厚,弹性减少,造成椎管径线减少,尤其是前、后径,即矢状径的减少,构成了脊髓压迫症的静态因素。动态性因素主要是指颈椎的伸屈活动加重脊髓的应力、变形。颈椎伸展时,椎管长度缩短,脊髓松弛,脊髓组织变“短粗”,截面积增大,黄韧带自侧后方折入椎管,纤维环及被覆的后纵韧带后突,脊髓受压增加;颈椎屈曲时,椎管拉长,脊髓变扁、变宽,弓弦作用使其前移,椎管前方之骨赘和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抵压脊髓,加重脊髓损害。有些学者强调颈椎后伸时,为上一椎体后下缘与下一椎节椎弓后部前上缘靠拢,产生对脊髓“钳压”作用。

另外,外伤会导致椎体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前后纵韧带撕裂伤,纤维环破裂导致椎间盘里面的髓核突出,压迫颈脊髓。脊髓的功能障碍病理在于脊髓受压和脊髓血供障碍所致,脊髓内神经纤维数量减少,轴浆流阻断、扭曲变形,脱髓鞘变化,神经细胞坏死,凋亡,脊髓炎症缺血等,少有胶原增生、瘢痕形成或囊性变。以上阐述表明:椎体与椎间盘,椎间盘与脊髓、脊髓与椎体周围组织器官紧密相连,互为因果。脊髓型颈椎病是脊髓压迫症之一,可严重致残,临床概率占全部颈椎病的10%~15%。

颈椎病十大症状表现(脊髓型颈椎病)(1)

该患者C4-5、C5-6颈椎间盘脱出,压迫颈脊髓,做了髓核摘除术并做了融骨术!

颈椎病十大症状表现(脊髓型颈椎病)(2)

于上同这是患者X平片显示融骨后C4-5、C5-6三节椎体由钢板固定!

颈椎病十大症状表现(脊髓型颈椎病)(3)

颈椎病十大症状表现(脊髓型颈椎病)(4)

这是该患者手术后,出院前后,医院给的报告!

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早期表现颈项肩臂酸痛,上肢一侧或两侧有麻木、发胀,其症状时好时坏、时轻时重。中期有的会出现上肢无力,下肢走路有踩棉花感,走路不稳。晚期有的会出现半截瘫(不完全截瘫)甚至完全截瘫。

1.常见表现

脊髓型颈椎病变是脊髓压迫症的病理改变之一。临床表现因病变脊髓被侵袭的部位、程度、和范围而异。感觉障碍多不规律,手臂的麻木、胀痛多见,浅痛觉障碍与病变所支配皮节不一定对应,深感觉障碍受累者较少,可有胸或腹束带感,此时常伴有腹壁反射增强。

上肢通常多以下运动神经元通路损害为主,手笨拙,无力,表现为写字、系鞋带纽扣、用筷子等精细动作困难,随病情发展可有手内在肌萎缩,可出现上位其他上肢肌力减退。(霍夫曼征)多显示阳性,可有反向桡反射,即敲击肱桡肌腹或肱二头肌腱导致手指快速屈曲,与霍夫曼征阳性意义相同,或出现更早。少数高位脊髓病变可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

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通路异常,表现为肌张力不同程度的增高和肌力减损,膝反射和跟腱反射活跃、亢进,出现踝阵挛、髌阵挛、巴宾斯基征呈阳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导致走路不稳,尤其快走易跌倒、步态蹒跚、可出现痉挛步态。

脊髓型颈椎病严重时引起排尿排便困难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不全瘫症状。

2.不同病变类型的表现

由于脊髓受压病变的不均衡性,脊髓型颈椎病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多变性。两侧病变可有轻重不同,甚至偏重一侧,但极少出现脊髓半横切, (脊髓半切综合征),后者于髓内肿瘤相对多见。

以上肢功能障碍为主者,表现为神经根症状,多为前述下运动神经元通路障碍,病变在脊髓中央,两侧灰质周围。

以下肢症状为主者,主要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通路障碍,为脊髓外周长传导束纤维受累所致,下肢神经功能异常也如前述。少数病例上肢症状轻微或无症状,需与胸椎管狭窄症鉴别。

通过对核磁共振成像和CT成像即可确诊。在传统祖国医学称“脊髓型颈椎病”为“痿症”。

“痿症”祖国医学认为: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时间久了会导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此病属虚症。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以调治脾胃为主。

很多从事西医学科的医务工作者认为: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对大量经过手术1-2年后的患者跟踪调查反映,在手术后1-2年内是有效果的,过后症状就会反复并有加重现象。可一旦反复,医者往往不会或不敢再次手术。这说明西医学科是以“病”为主体,查到疾病的表象(症状),就用刀切除。而祖国传统医学,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辨证施治,不以伤害人的结构、器官,采取绿色自然的方法调理疾病。中医外治法“三槐王氏脊柱定位调衡术”运用整脊就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很多医家普遍反对动用扳动类手法调理此病,认为风险很大,会导致截瘫的可能,甚至会危及生命。我认为这是对扳动类手法的一种误解。或者不了解扳动类手法的真谛,或者就不会手法。如果我们对扳动类手法有个详细了解,知道其中的奥妙,就不会反对扳动类手法的特殊治疗作用。

扳动类手法的机理:《黄帝内经》:骨正筋揉,气血自流。现代说法:主要改变突出物与受压迫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减轻、减压脊髓因压迫物(髓核)而导致的内压增高、循环障碍和无菌性炎症的产生。扳动类手法具有理顺、滑利关节,解除关节交锁、滑膜嵌顿,缓解痉挛,改善椎体与周围的组织关系结构,有效恢复椎骨与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

只要定位准确,采用正确而娴熟的手法,并实施手法的灵巧性定点矫正,大胆而心细,对力点和角度掌控精准、发力精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是能够实现康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