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就是假装自己是人间清醒 并对老百姓精神阉割(1)

这次郑州暴雨水灾的舆论讨论,逐渐进入到了灾难预警、紧急预案、城市排水、抗灾防灾的复盘反思阶段。

公知就是假装自己是人间清醒 并对老百姓精神阉割(2)

目前讨论比较热烈的话题有:地铁停运是否及时、灾难预警机制是否成熟、郑州的城市排水设计的防灾等级等等。

相比几年前,十几年前,凡是出现重大暴雨水灾,舆论中必然要提到德国良心下水道,德国油包纸的时代,这次郑州暴雨水灾的复盘反思讨论,整体上来说很积极也很正面。

绝大多数舆论讨论的重点,都是怎么样做,我们才能更好的防灾抗灾,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我们才能更好的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这与十多年前公知横行年代,一旦发生天灾舆论中就充满了学学德国、学学日本、学学美国之类论调的局面完全不同。

出现这种转变,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国家城市的基础建设发展很快,经济也发展的很快。从硬实力来说,无论是防灾能力、还是救灾能力,我们国家尤其是我们国家的城市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试想一个场景,如果我们没有发展,城市基础建设还维持在三四十年前的水平,那这次郑州暴雨水灾,会造成多大的损失,会带走多少生命?又会造成多大的舆论冲击?

所以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最好的防灾抗灾,就是我们中国要继续努力发展,继续增强硬实力。

公知就是假装自己是人间清醒 并对老百姓精神阉割(3)

公知就是假装自己是人间清醒 并对老百姓精神阉割(4)

公知就是假装自己是人间清醒 并对老百姓精神阉割(5)

舆论氛围改变的第二个原因,我个人认为是不久前发生的德国水灾;加上这几年澳洲、美国的山火;欧洲美国抗疫不力等等这些事件中,西方发达国家表现出的衰弱的治理能力,薄弱的道德责任感与我们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给了我们中国老百姓更多的自信。

公知就是假装自己是人间清醒 并对老百姓精神阉割(6)

这种舆论氛围的转变,有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在中国最先发现疫情之后,《方方日记》在我们中国舆论中,还争论的了好几个月。而这次,曾经站台方方、曾经阴阳怪气将《方方日记》暗喻为新的《狂人日记》的喻国明,在他打时间差的张冠李戴、用郑州暴雨水灾带节奏的言论中,直接翻车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目前出现的郑州暴雨水灾的复盘反思舆论,其中也有一些话题同样是批评和质疑,但为什么整体感觉积极正面,而喻国明这种阴阳怪气、带节奏似的言论被直接踩灭了呢?

因为同样涉及到对政府的批评和质疑,积极正面的、针对天灾、针对公共事务的舆论讨论,和公知的言论是有区别的。

因为公知就是假装自己是人间清醒,一边无脑吹捧西方的一切,一边贬低中国的一切,对我们老百姓进行精神阉割。

正常的针对公共事务的舆论讨论,即便有对政府的批评和质疑,但目的和出发点还是为了使我们的国家更好,使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更好。

举几个例子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在疫情初期,英国最早提出的抗疫方案是直接躺平,群体免疫。某杂志的主笔说,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人道主义。

公知就是假装自己是人间清醒 并对老百姓精神阉割(7)

什么叫做更高级的人道主义?如果想多一点,他的意思那是不是有低级的人道主义?英国最早的群体免疫方案,明明是完全不负责任的政策,直接躺平那要政府干什么呢?这就是无脑吹捧西方的一切,顺便还暗搓搓的贬低中国。

如果我们的思维里和认知被这样的言论固化,那就是进行精神阉割,长此以往文化自信何在?文明自信何在?这个事儿当时还在我们中国舆论中争论了几天,随后英国科学家都联名反对,英国政府放弃直接躺平之后,才算落幕。

类似的事情多了去了。

公知就是假装自己是人间清醒 并对老百姓精神阉割(8)

比如说这次舆论翻车的中国新闻传播学术领域的顶尖学者喻国明,他在2020年3月谈论戴不戴口罩,他的说法是美国CDC这样的“权威机构”不鼓励民众戴口罩。说这段的目的是什么呢?特意强调“权威机构”这四个字是干什么呢?

公知就是假装自己是人间清醒 并对老百姓精神阉割(9)

公知就是假装自己是人间清醒 并对老百姓精神阉割(10)

比如说蒋方舟在《东京一年》里写道:“自由社会的人...比如我接触到的日本媒体人和教授,永远无法理解我们的痛与伤,仅仅是报以礼貌的同情和猎奇,同情我生长的迷人而恐怖的异域。”

这些例子中,他们的言论是不是都符合一边无脑吹捧西方的一切,一边贬低中国的一切,对我们中国老百姓精神阉割这个特征?

喜欢逢西就捧,喜欢逢中就踩,喜欢搞隐喻,喜欢含沙射影,喜欢躲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文字后边狂喜打滚,喜欢把憎恨这个国家这个政府的蠢蠢欲动收藏着又半露着,自己无法舒坦,却又能暗戳戳地躁动,仿佛露阴癖在半夜裸奔。这就是公知的心理写照。他们就喜欢这样的阴间操作。

公知就是假装自己是人间清醒 并对老百姓精神阉割(11)

十多年前公知们造谣吹牛,说什么德国良心下水道、德国油包纸。十多年后,他们又说老百姓讨论德国水灾的舆论氛围不对,说什么“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讨论德国水灾的大多数舆论,不都是针对公知造谣搞出来的德国良心下水道、德国油包纸吗?还不许我们老百姓对公知们的无耻言论进行一个反弹?

公知别总是假装人间清醒好不好?我们一起整一点阳间的操作。

最后聊聊我们这几年舆论氛围的走向。

第一个,我个人不担心我们走向极端化,走向极度排外。因为中国文化是一个自省的文化,三人行必有吾师。对于公共事务,完美是不存在的,进步空间总是有的,其他国家也有很多值得借鉴参考的地方。

我们不可能走到美国舆论那种美国例外论的程度。

第二个,从蒋方舟事件、喻国明事件来看,中国舆论对公知,对阴阳怪气、暗搓搓使劲的言论,容忍度在下降。

公知就是假装自己是人间清醒 并对老百姓精神阉割(12)

我们中国舆论讨论公共事务,总体上专业领域的声音在扩大,对我们网民来说,也是一个被科普,吸取知识的过程。这是舆论氛围积极健康发展的表现。

第三个,对于公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在舆论场中,他们的市场在减少,但在教育体系、传媒领域、影视剧行业中,他们有集中化的趋势。不在舆论场中的孩子和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他们,也更容易被他们影响。这一点很难办。

但归根到底,我们要做的是更加坚定的发展自身,更加快速的发展经济和累积硬实力。当中国整体实力超越美国很多的时候,这个世界也就稳定了,世界舆论到时候也会一片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