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文字是线形的,给你一个字母,你看不出任何意义,只有当一串字母像一条线那样组合起来,才产生意义。然而,作为方块文字的汉字则不同,每个字都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举个例子,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法文3.98比特,西班牙文4.01比特,英文4.03比特,俄文4.35比特,中文9.65比特。由此可见,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别不大,而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越原始的,其体现人文性也越基础,对人的影响也就越深刻。因此,汉字中所含有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原始信息,可以让我们窥见先民的精神和思想源头,对今天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带来有益的启示。
(51)爱
字形演变:
本义溯源:
解释“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于“爱”,有太多牵强附会甚至错误的解读。比如:因简体字“爱”的下部有“友”,所以就解释为“友爱”,殊不知此“友”是“夊”(suī,慢慢行走之意)的讹写,故此解绝非造字原意。又比如:从金文“㤅(ài)”,认为是一个人捧着心,张嘴诉说心中的爱情。就差唱小夜曲了,这也太西方化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愛,行皃(同“貌”)。从夊,㤅声。”基本没做什么解释。
以下,我们来解析“爱”的造字本义。先从“㤅(ài)”字入手,因为这是“爱”的本字。
- 金文“㤅”,从旡(jì)从心:
金文“㤅”
* 注:裘锡圭先生认为古文字字形正写与反写并无分别,“旡”与“欠”本为一字。
- 大篆“㤅”也是从旡从心:
大篆“㤅 1”
另有大篆写作从既从心:
大篆“㤅 2”
“旡”是“既”的初文。以下是甲骨文“旡”和“既”,意思一个人已经吃饱,转头要离开装食物的食具,由此表示“完成”之意:
甲骨文“旡”与“既”
顺带拿“即”来与“既”做个对比,“即”画了一个跽坐的人面对装满食物的食具,准备大吃一顿,以此表示“到位”“即将”:
甲骨文“即”与“既”对比
造字构建认清后,“㤅”字的含义已经显露出来了,它表示一个人虽然已经吃饱离开,但仍想着刚才的美味。比喻为一件事虽然经历或享受过了,但仍念念不忘挂在心头,从而引申出“爱”的含义。
- 小篆“爱”在“㤅”下面又加了“夊”(suī,慢慢行走之意),从而变成“愛”字。甲骨文“夊”像倒写的“止”:
“夊”,慢慢行走之意
“愛”从旡从心从夊,表示经历过了,心中念念不忘,还一步三回头地留恋。更强化了“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的心情。
小篆“愛”
一个表示情感的抽象字,古人能够如此充满想象力并贴切的方式来表达,实在是了不起。
- 隶书“愛”承续了小篆从旡从心从夊的字形:
隶书“愛”
- 楷书“愛”将上部构件“旡”变形,写成:
楷书“愛”
- 简体楷书“爱”进一步讹变,构件“心”消失,构件“夊”讹写成“友”:
简体楷书“爱”
“爱”的本义:经历或享受过了,心中仍念念不忘,还一步三回头地留恋。引申为对某人或事物有深深的喜欢和留恋。
衍生含义:
名篇欣赏: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木棉
其他汉字解释: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 安 、 家 、 勤 、 用 、 富 、 好 、 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