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集团军某合成旅“黄草岭英雄连”——

黄草岭,矗立在心中的信念高地

■解放军报记者 李一叶 通讯员 刘泽亮 周举 吕逸鹏

当年战无不胜的兵团(一个不起眼的山坡)(1)

第72集团军某合成旅“黄草岭英雄连”官兵。赵宏杰摄

第一次走进“黄草岭英雄连”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问号:黄草岭,一个不起眼的山坡,为何会成为一个英雄连队的名字?

打开地图,目光聚焦朝鲜半岛,长津湖以南20公里,黄草岭地区山峦交错。奇峰突兀的796.5阵地,便是黄草岭的南大门。

71年前,志愿军一支连队在这里率先打响抗美援朝东线战场的“第一枪”,一战成名,令敌胆寒,被授予“黄草岭英雄连”荣誉称号。

从此,这个海拔不足800米的山坡,成为敌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志愿军的“光荣岭”。

60年前,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访问北京。参观军事博物馆时,他特意询问了“黄草岭英雄连”的战绩,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只要还有一人在,阵地永远不会丢。”黄草岭,这个矗立在历史硝烟中的战场,也成为一代代“黄草岭精神”传人心中的信念高地。

泪水背后,是引以为傲的成长

2021年春节,“黄草岭英雄连”中士张瑞皓休假回家。全家围坐一起吃年夜饭时,他从钱包里翻出一张纸,递给父亲:“这封信,还记得吗?我新兵连时您给我写的……”

展开信纸,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下了心疼的泪水。

6年前,张瑞皓初到军营。那时,他还是个青涩的男孩。连队开会时,他通常躲在角落一声不吭。

“再苦再累,都不要让我听到你喊苦喊累。”在一封简短的家信中,父亲给张瑞皓“下了死命令”。

下连后,张瑞皓成为“黄草岭英雄连”的一员。这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战功赫赫的连队——

1940年抗日战争胡家铺战斗中,老排长刘开芝用一把大刀以一敌三;解放战争中,刘二虎多处中弹,仍用最后的力气爬上土堆,吹响进攻的冲锋号;抗美援朝决战黄草岭,朱丕克端起沾满战友鲜血的钢枪,歼灭敌军一个作战班……

让张瑞皓震撼和感动的,不只是连队历史上涌现出的一位位英雄,还有近在身边的一名名战友——

演习中,班长李凯为抢救弹药,直接用双手抓起刚刚被烈火炙烤过的铝制车底板;士兵方超智手腕受伤,忍痛走上比武场,投手榴弹投出71米的成绩……

老班长黄江斌是张瑞皓最敬佩的人之一。张瑞皓知道,黄江斌抽屉里参加比武的各种获奖证书多得都堆不下。但他不知道,黄江斌最珍视的也是一封家书——

“孩子,自古忠孝难两全。苦练强军本领是对国家的忠诚,也是对我最大的孝顺。我希望你能尽早适应,团结同志,服从命令,努力加入中国共产党……”

小心翼翼翻开一纸泛黄的书信,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每当想念外公时,黄江斌都会将这封家书一读再读。

泪水,忍不住滴落纸上。

黄江斌当兵来到“黄草岭英雄连”,外公尤其高兴。老人是黄江斌家族中第一位党员。能够亲眼看到外孙参军入党,是他生前最大的心愿。

外公的嘱托,激励黄江斌在军营刻苦训练。入伍第二年,表现出色的黄江斌就入了党。拨通家中电话,已病重在床的外公得知这一喜讯,欣慰地笑了。3个月后,老人永远地离开了。

无情未必真豪杰。得知黄江斌这封家书背后的故事,张瑞皓格外感动。“每一天,都有一种力量推着我,让我成为更强大的自己。”无数困难压力面前,张瑞皓都选择勇敢迎上去。他想成为父亲的骄傲,更想和老班长一样,成为这个英雄连队的真正一员。

当年战无不胜的兵团(一个不起眼的山坡)(2)

1950年11月,“黄草岭英雄连”配发新式武器后,官兵们重上阵地合影留念。资料图片

奇迹背后,是平凡的努力

那年盛夏,东海某海域,实兵对抗演习打响。

海风怒吼,白浪翻滚。汹涌的海浪拍打着钢铁车身,车长栾公博感觉战车就像海里的一片树叶,漂浮不定。

指挥所电台里传来消息:“××车失去动力,脱离战斗编组,开始渗水……”

海况恶劣。指挥所派出3组拖船进行施救,全部因风浪过大,以失败告终。

海水顺着缝隙灌入车内,稍有不慎,整辆车可能马上沉没。

此时,车内多名战友顺利转移,只剩下“黄草岭英雄连”班长栾公博和前来执行抢救任务的技师谭斌。

车外,惊涛骇浪,危险重重;车内,发动机舱倒灌的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

此情此景,让栾公博联想起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黄草岭战斗——

为了坚守住796.5阵地,全连官兵不畏强敌,食物吃完了就吃牙膏、吃草根;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刺刀拼……他们提出口号:“只要还有一人在,阵地永远不会丢”“剩一个人、一口气,也要守住阵地”……

血战三天三夜,全连官兵最终守住阵地。

先辈们的选择,也是此刻谭斌和栾公博的选择——他们不能也不会离开自己的阵地。

谭斌和栾公博努力平复情绪,决定放手一搏。升起车头挡浪板增大受力面、放下负重轮和履带增大阻力……一系列操作过后,战车在水中向前一蹿,栾公博兴奋地呼喊:“有动力了,有动力了!”

在救援队协助下,战车成功脱险。栾公博和战友用行动证明:没有天生的勇士,只有挺身而出的勇气。

经过这次险情,栾公博对连队荣誉室墙壁上的“黄草岭英雄连”连训有了更深的感悟。

今天,官兵们还能创造奇迹吗?官兵们还相信会有奇迹吗?

栾公博曾经不相信,现在他体会到,奇迹或许只是一瞬间,但这一瞬间的背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持续付出和平凡的努力。

历史的荣光、现实的拼搏、无私的奉献,一代代官兵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共同把“黄草岭英雄连”熔铸成一个铁骨铮铮的英雄连队,也让英雄的精神代代薪火相传。

当年战无不胜的兵团(一个不起眼的山坡)(3)

“血战黄草岭”雕塑。孙 宇摄

胜利背后,是血性的刀锋

“让我来!”如注暴雨中,连长何大伟的声音坚定有力。

去年夏天,某综合模拟训练场,“黄草岭英雄连”的战车在汹涌波涛中向前。眼看就要抵近岸滩,他们突遭蓝军炮火打击。

此时气象条件接近临界值。何大伟带领十余辆两栖装甲车,泛水前行迂回出击。一个个险难课目在浪涛中展开,他们打出了两栖装备实弹射击的极限值,得到一批宝贵数据。

前浪波澜壮阔,后浪奔涌不息。

“勇挑重担、敢打敢拼、攻如猛虎、守如泰山、连续作战、创造奇迹。”这几句话,刻在“血战黄草岭”雕塑上,也刻在“黄草岭英雄连”每一位官兵心上。

前些年,“黄草岭英雄连”所在部队由摩托化步兵师改制为两栖机械化部队。换装当年,连队官兵苦练本领,率先驾驶新装备下海训练。

新大纲颁布后,组训模式、战斗编组、指挥流程全面升级。连队官兵勇挑重担,负责夜间装甲步兵班战斗射击这项新课目的示范任务。

时间紧迫,骨干缺乏,场地器材有限,组训难度大……困难重重无异于一座新的“黄草岭”横亘面前,如同先辈们曾站在异国他乡那座山势陡峭、重兵围困的阵地前一样。

连队荣誉室,陈设着一张珍贵的黑白老照片。阵地前,“黄草岭英雄连”40余名勇士持枪巍然挺立。虽然岁月模糊了官兵们青春的面庞,但他们身上那种“为了胜利不惜一切”的气势,隔着几十年的历史风云,依然动人心魄。

“敢扛这面连旗,就敢啃硬骨头!”班长杨麟主动请缨受领任务。连队官兵将试训任务细化、量化,夜以继日集智攻关。数月后,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还和兄弟连队一起,摸索总结出新的训法、战法。

“黄草岭英雄连”所在营营长许建军介绍,近年来,作为改革转型的先锋连队,该连先后完成新型弹药试验、海上新型输送工具试驾等多项重难点项目攻关,创新登陆战斗突击行动、合成营山地进攻战斗等战法。

“黄草岭精神”新一代传人,正用血性和胆气锻造出一个所向披靡的两栖尖刀连。新的战场奇迹和胜利等着他们创造,他们也必将赢得属于自己的一个个“黄草岭”。

“谁还记得这杆枪”

■解放军报报记者 李一叶 通讯员 吕逸鹏

当年战无不胜的兵团(一个不起眼的山坡)(4)

密集响起的枪声,打破山谷的宁静。

一场实弹射击考核,让第72集团军某合成旅“黄草岭英雄连”的新兵们心中有些忐忑。

连长何大伟面无表情地望着射击靶台,一言不发。射击场上,只剩下指挥员的口令和枪响。

考核成绩不理想。连队官兵都以为,迎接他们的将是一场“狂风暴雨”。然而,回到连队,连长直接将新兵们带进了荣誉室。

沉默许久,连长开口说了第一句话:“谁还记得这杆枪?”

一把老旧的机枪,陈列在荣誉室最醒目的位置。这是一件特殊的文物——抗美援朝时期一等功臣朱丕克使用过的机枪。

战火远去,时代更迭。这挺旧机枪静静悬挂在荣誉室里,依旧闪着凛凛寒光。它的传奇源自70多年前那场战斗。

“1950年10月25日,我们连战斗英雄朱丕克就是用它,打响了黄草岭阻击战的第一枪。那天,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次作战。在敌人凶猛的轮番轰炸下,全连官兵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20多次进攻。

朱丕克,是连队的一名机枪手。当时,他和战友们奉命坚守在黄草岭796.5阵地。

那天,天刚微微亮,一直坚守战位担任警戒任务的朱丕克向山下望去,发现十几个敌人正向山顶爬来。当敌人爬到离我方阵地只有30来米时,朱丕克率先打响了第一枪。

用这杆枪,朱丕克消灭了30余名敌人,全连歼敌250余名。因表现英勇顽强,连队被授予“黄草岭英雄连”荣誉称号。

凝视这把打出“第一枪”的传奇武器,志愿军官兵无坚不摧的胜战姿态和英勇顽强的精神血脉仿佛浮现眼前。新兵们愈发因为这次打靶没打好而心生愧疚。

本事要靠自己练,荣誉要靠实力挣回来。此后,每次训练,新兵们都更加刻苦,在枪管上挂水壶练臂力,数米粒练专注力……日积月累,他们的训练水平提升了一大截。

转眼,连队又要参加上级组织的实弹射击考核。新兵们终于等到了证明自己的这天——考核成绩在全旅名列前茅。

再次走进连队荣誉室,新兵刘博颇有感触:“曾经,前辈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铺平了道路;如今,我们的身后就是万家灯火。只有将手中这支枪用好了,打准了,才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官兵心声

从连史中汲取力量

■政治指导员 周 举

讲好教育课,是每一名政治主官的重要政治任务。2020年8月,我调任“黄草岭英雄连”担任政治指导员。上任之初,我将精心备好的教育课讲给官兵们听。

闲暇之余,我同战友们就政治教育内容展开交流,发现大家对连队历史特别感兴趣。后来,我在政治教育课中加入了连队历史传统内容,让战友们在政治教育课中感悟先辈们的初心本色。

2020年底,连队参加年终考核。武装3000米考核前,我带领全连重温连队战斗格言,战友们人人热血沸腾。当时,驾驶员梁红俊刚刚做完手术,归队不到一个星期,在身体还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他主动申请参加考核。他说:“为了连队荣誉,时刻准备战斗!”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我会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将党的历史与连队英雄故事相融合,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在先辈目光里奋勇向前

■连长 何大伟

第一次来到连队,我就被门口那座“血战黄草岭”雕塑深深吸引了。虽然并非出自名家之手,但它凝固了连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血战黄草岭的英勇瞬间——

5名志愿军将士正浴血奋战,他们有的头缠绷带,高举手榴弹投向敌人;有的端着机枪,不顾一切地向敌人扫射;有的身负重伤,却咬紧牙关,手指指向前方……

连队一茬茬战友们,就这样在先辈们注视下奋勇向前。改革调整、千里移防后,连队第一次成建制组织下海演练。刚当上连长不久的我,每天带着全连官兵苦练十几个小时。

那段时间,我脑海中常常浮现出雕塑上前辈们的神态。他们从胸中奔突而出的热血和压倒一切、决不屈服的气概,仿佛传递着一种无声的力量。我也真切触摸到这支英雄连队长盛不衰的精神根脉。

高温酷暑、风大浪急。汗水与海水的盐渍,沾在我们作训服上。大家高喊“不畏强敌、能攻善守、敢于争胜”的“黄草岭精神”口号,出色完成任务。

近几年,连队被集团军评为“基层建设标兵连”,年年被评为“军事训练标兵连队”,荣获集体二等功1次。连队荣誉墙上新增的一面面奖牌,成为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新动力。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