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第一阶段:1914年
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大陆进行,欧洲战场有四条战线。西线:英、法、比军队与德军对抗;东线:俄国军队与奥匈、德国军队作战;巴尔干战线:主要是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以及后来的罗马尼亚、希腊的军队与奥匈、保加利亚的军队作战:意大利战线:意大利军队在英、法军队支持下对抗奥匈军队。此外还有近东战线(主要是英国军队与土耳其军队作战)和高加索战线(俄国对土耳其)。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西线具有决定性作用。
德军按所谓“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起进攻。 “施里芬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1833—1913)在其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所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军队。西线分左右两翼,左翼少数兵力仅仅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人法国北部,然后南下绕过巴黎西方和南方,压逼法军主力到巴黎以东一带加以歼灭,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施里芬计划”是个速决战计划,计划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远征军能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后任总参谋长小毛奇对这个计划作了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对付俄国的兵力,这样便削弱了西线,特别是西线右翼的兵力。
8月4日德军侵入比利时,但立即遭到比利时军民的顽强抵抗,5日受阻于列日炮台,到20日才前进到法比边界。德军进攻计划开始受挫并付出了4万余人伤亡的代价。从8月20日起,近百万德军分5路挺进法国北部,法军与23日新到的英国远征军向后败退。9月3日德军占领兰斯,前锋距巴黎仅15英里。
马恩河战役
9月5日爆发了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用军之间出现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8日英法联军及时进入德军战线,严重威胁德军整个右翼。9——11日各路德军相继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也于15日受阻于埃纳河一带,遂设防固守。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双方参战人数达150多万,前后持续8天,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计划宣告破产。
马恩河之战后,双方开始向沿海地带机动,但无任何战略意义,只是把战线延长到海边。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西线变成了400多英里长连续堑壕系统,在这条战线上曾发生多次重大战役,但战线进退不大,整个战线成僵持状态。
坦能堡战役
东线包括东普鲁土战线和加里西亚战线。8月17日,俄军首先攻入东普鲁士。8月底到9月中,德第8集团军司令兴登堡(1847-1934)及参谋长鲁登道夫(1865—1937),利用两路俄军没有密切配合作战的弱点,先在坦能堡战役中研灭了俄国第2集团军,然后又进攻俄国第一集团军,迫使他们败退。9月13日,俄国退出东普鲁士。但俄军西南方面军则在加里西亚战役中(8月18日—9月26日),重创奥匈军队,迫使他们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一线。
在巴尔干战线上,奥匈军队虽曾于12月2日占领贝尔格莱德,但塞尔维亚军队顽强抵抗,到12月15日又收复了贝尔格莱德。
德国的速决战破产了,因为它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又过低地估计了敌方的力量。经过1914年的战斗,从总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看,中欧集团在战略上已处于不利地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他问题,请与本作者联系,提供相应资料证明,如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