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民间传说故事《六尺巷传说》中的一首诗,也是一则邻里之间友善相处的典故。

施舍变成理所应当的故事(让他三尺又何妨)(1)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

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帐。这一日,两家忽然因为宅基地问题,争执顿起,互不相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让出一丝一毫。

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意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

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言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将写成的诗词交给来人,命令来人快速带回老家。

施舍变成理所应当的故事(让他三尺又何妨)(2)

今天的六尺巷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当大家看到是一首打油诗,都不尽败兴得很。

后来大家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个办法。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家人将垣墙拆让三尺。

左邻右舍看到张家人主动拆墙让出三尺,纷纷交口称赞:赞扬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赞扬张英和他家人的礼让行为。

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了邻居吴家。吴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将围墙往后退三尺。

两家人的争端就此平息了。

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村民们还可以自由通行,六尺巷由此得名。

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然较短,但是,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

友善点评:

《六尺巷》这个故事流传甚广,说明了邻里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有了争执,友好协商,互相谦让,这才是睦邻友好,和谐相处的典范。

施舍变成理所应当的故事(让他三尺又何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