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而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为商人,却喜欢研读群籍,六经诸子百家,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写西游记这本书想表达什么(怀才不遇晚景凄凉的吴承恩写下名著西游记)(1)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字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年轻的他性格狂放不羁、轻世傲物,但他品行端正。吴承恩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几年后,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两次乡试的失利,对吴承恩的打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

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得到朋友的帮助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吴承恩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更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返回故里。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凤毛,非常聪慧,但很早就去世了,吴家后继无人。后来流寓南京,晚年因家贫卖文为生,约六七十岁时到过杭州,晚景凄凉。他憎恶官场腐败,不肯违背良心,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始终持否定态度,这就注定他的一生不可能在明朝封建社会有任何升迁和作为。

《西游记》是吴承恩在《大唐西域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平话》及《西游记杂剧》等的基础上,最后集大成写出来的。

吴承恩写西游记这本书想表达什么(怀才不遇晚景凄凉的吴承恩写下名著西游记)(2)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吴承恩写出文学名著呢?

首先,吴承恩喜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一个人的爱好是做任何事情的动力与源泉,在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里,养成了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爱好与日俱增,对他创作《西游记》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吴承恩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导致吴承恩对官场极度失望,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恨,《西游记》就是一个社会,有佛神鬼人仙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喻各个阶层,借书讽刺这个封建腐朽黑暗的社会。

第三.吴承恩的《西游记》创作于明嘉靖时期,当时的朱明王朝道教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发展受到制约,而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初衷是想借小说点醒嘉靖皇帝,使“儒、释、道”三教合一、融合发展,和谐发展,不可偏执一端,更要告诉嘉靖皇帝应该好好的治理国家,造福百姓的思想。

第四,吴承恩才华过人,可是生活事业非常不如意,他的才能没有发挥的机会,更没有被帝王所采纳,去造福百姓。他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完成文学巨著,让世人都了解《西游记》,写本书寄托自己的感情,这样就不会辜负自己一生所学,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五,吴承恩有一子,可惜早丧,吴承恩又无其他子女,导致吴家后继无人。晚年的吴承恩境况凄凉,曾辗转到过杭州、南京谋生,一个人孤苦伶仃,写书不仅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更能解脱自己内心的痛苦,使自已有一个精神依靠和支柱。

吴承恩写西游记这本书想表达什么(怀才不遇晚景凄凉的吴承恩写下名著西游记)(3)

吴承恩是怀才不遇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借助创作神话人物,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要求变革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含蓄地折射出渴望建立“圣贤明君”之国的政治抱负,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思想。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他一生没有得志,更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崇高的地位,《西游记》这部书和吴承恩的名字会被世世代代的人所铭记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