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糖饮食六项原则(6个知识点助您逆转)(1)

2009年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高达9000万,糖调节受损人群高达1.3亿。 有学者做过调查,在我国每年大概新增100多万新糖尿病患者,其中有约1/4的糖尿病患者年龄小于35岁。2010年针对全国范围内98685例成年人的调查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糖调节受损患病率都已达50.1%。一些大型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总的糖调节受损人数超过糖尿病患病人数,如果对这部分糖尿病前期患者不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糖尿病患病率将会更加日益增高,持续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和糖调节受损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已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和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身为糖尿病“后备军”,我们就要奋起反击,挣脱“糖魔”的掌控如果已患上糖尿病,我们也不要气馁,更要振作精神,从战略上藐视它,从战术上重视它,努力对抗疾病,也能回归健康,但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是不能脱离的、永远的战争,我们要多掌握一些健康知识,多掌握一些“精良武器”,才能终身与之对抗,与糖尿病“和平共处”。了解以下6个知识点,有助于你对“糖尿病前期”理解更充分、更详尽。

2. “糖调节受损”有何危害?

尽管“糖调节受损”者的血糖水平只是轻微升高,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这个阶段却非常关键,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干预,血糖继续升高,通过“葡萄糖的毒性作用”会加重胰岛素的分泌缺陷,最终大多会发展为糖尿病,因此,这个阶段亦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此外研究还发现,糖调节受损者,虽然微血管病变很少见,但大血管病变如中风、冠心病及外周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却明显增加,其发生率接近40%。这是因为大血管病变主要与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多半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即已存在较长时间,这就不难理解为何IGR者中不少人同时伴有大血管病变。

由此可知,积极干预IGR,不仅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还可以减少大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卒中、下肢血管病变等)的发生。

3. 如何正确看待“糖调节受损”?

有些人认为“糖调节受损”就是糖尿病,心理上非常紧张;而另一些人觉得“糖调节受损”没啥感觉,又不影响吃喝,根本不拿它当回事,这两种态度皆不可取。

我们说,“糖调节受损”虽然还够不上糖尿病,也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但却事关今后是否会发展成糖尿病,因此,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但也不必过于紧张,因为“糖调节受损”属于糖尿病前期,在这个阶段病情发展是可逆的,中国的大庆研究、美国的DPP研究(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均已证实这点。即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易感人群,并给予积极有效地干预,绝大部分IGR者有望恢复正常。换句话说,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糖调节受损” 者最终是否发展为2型糖尿病,与遗传因素、肥胖程度、体脂分布、生活方式、空腹胰岛素水平及年龄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目前无法改变,但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如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等)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健康就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控糖饮食六项原则(6个知识点助您逆转)(2)

4. "糖调节受损"的易患因素有哪些?

“糖调节受损”的易患因素与2型糖尿病相同。这些因素包括:

(1)有糖尿病家族史;

(2)肥胖或超重,特别是腹型肥胖者;

(3)膳食结构不合理,主要指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

(4)体力活动和锻炼不足;

(5)有高血压、脂代谢紊乱;

(6)有妊娠糖尿病及/或巨大儿(体重大于4千克)分娩史者;

(7)曾有妊娠并发症者,如多次早产、妊娠中毒症等;

(8)有胰岛素抵抗,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代偿性增高。

“糖调节受损”者由于没有典型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或漏诊,因此,要重视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凡是具备上述情况者,均应定期去医院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糖调节受损”、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5. 干预"糖调节受损"一定要用药吗?

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干预,均可阻止“糖调节受损”向2型糖尿病转变。我国科学家(中日友好医院潘孝仁教授等)完成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证实,对IGT者进行3年左右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使IGR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程度降低60%左右;国外学者采用药物(拜糖平、二甲双胍等)干预的方法,平均随访3年,证实可使IGT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程度降低25%-30%。这一系列研究结果给了我们两个重要启示:一是糖尿病的自然病程是可以改变的,若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给予积极的干预,能够延缓甚至终止糖尿病的发生;二是非药物干预(即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比药物干预的效果还要好。在我国大多数居民尚不富裕的情况下,改变生活方式(即多动一点,少吃一点,勤查一点)可以说是一种最简单、最经济且有效的干预手段,值得大力提倡。

控糖饮食六项原则(6个知识点助您逆转)(3)

6.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生活方式重塑主要包括调整膳食结构和加强体力活动两方面,简述如下:

(1)饮食干预:限制饮食的总热量和脂肪摄入,避免营养过剩及肥胖。油脂类食物的热量应低于食物总热量的30%,其中饱和脂肪酸(大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内)应少于10%。平时要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等等,每日摄入的纤维素含量至少为20克。少吃动物内脏、蛋黄、糖类食品,不吃油炸食品。

(2)运动干预:长期坚持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舞等,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每周不少于150分钟,运动贵在坚持,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3)控制体重:肥胖是目前已知的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可逆转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应使体重至少降低7%或更多,如能达到标准体重更好。有资料显示,若在成年时期能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率降低50%以上。

控糖饮食六项原则(6个知识点助您逆转)(4)

在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措施中,首选改善生活方式,只有当其效果不够理想时,才考虑加用药物干预。有证据表明a-糖苷酶抑制剂、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其中,拜唐苹是唯一获准应用于IGT治疗的药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糖调节受损”必须终身治疗。因为即使临床治愈,如不坚持原有干预措施,还可能“卷土重来”。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我国现患糖尿病人数高达9000多万,另外,还有数量更多的“糖调节异常”人群,源源不断地加入到糖尿病大军当中。“大敌”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已经发生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上,这种“亡羊补牢”、“重治轻防”的做法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未雨绸缪,对IGR人群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拦截其向糖尿病发展,使之逆转到正常状态,那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