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四年,即公元1406年,成祖朱棣正式下旨定都北京,营建北京宫殿。 自此,有了北京城;北京城内有了朝廷宫殿,又称紫禁城; 紫禁城内太和殿由此诞生。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时,称为奉天殿;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毁于雷火,三十八年(1559)九月又建成,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称太和殿。康熙十八年(1679)再次遭遇火灾,直至三十四年(1695)开始重建,三十六年(1697)建成。现今保存的太和殿,即为康熙三十六年(1697)重建后的完整形制、结构、工艺。故宫博物院对太和殿的大修,恰恰起于2006年,完成于2008年8月。从1698年至2008年,整整310年。

太和殿是整个故宫建筑群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长宽之比为9:5,寓意为九五之尊。太和殿是紫禁城中众多殿宇之中最大的一座,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1)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2)

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这样就构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语上叫庑殿式。檐角有10个走兽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

太和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太和殿内部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皇帝的金漆雕龙宝座设立在两面高的御座之上,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雕龙屏风。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每位新皇帝的登基大典都是在这里举行。此外皇帝的大婚,也就是说皇帝一辈子只有一次的与那个从大明(清)门抬进来的皇后的婚礼,皇帝的生日,每年的元旦等重要的庆典都在这里举行。

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按照官员品级的大小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太和殿中央的御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是的一个伟大的帝国是需要一个这样重大的庆典场所的。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3)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4)


太和殿说其“大",首先,是因为它的地位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的“大”:从明永乐开始,到清朝末代,曾有24个皇帝在以太和殿为中心的皇宫里,对天下发号施令且绵绵500年,在我国现存的、能体现这一极权的完整建筑,仅有紫禁城中的太和殿; 其次,是因为在现存的古代宫廷建筑中,太和殿的建筑高度最高、体量最大、大木结构最复杂、建筑技术最全面、装饰最华丽、各项用材最好,且金碧辉煌依在,没有建筑可与之媲美。虽然说太和殿“大”,但是它也很“小”:这是因为在中华民族遍布全国的古代建筑中,数量上它只是一座,面积只有2381平方米,所以说很“小”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对太和殿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更没有系统全雨的成果;而且,对它的研究,就像对整个紫禁城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一样:它所展示的、蕴涵的、巳知的、未知的、将会被领悟的,或许永远也领悟不了的,不会有终结。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5)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6)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7)


现存太和殿建筑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实测柱根面阔尺寸为:前后檐明间面阔8.47米,一(二|三次间5.55米,四次间5.56米,梢间3.62米,通面阔60.13米。 柱根进深尺寸为:山面明间进深11.18米,次间7.465米,梢间3.62米,通进深33.35米建筑面积2381.44平方米。实测柱头面阔尺寸为: 前后檐明间面阔8.47米,一、二、三次间5.55米,四次间5.56米,梢间3.56米。柱头进深尺寸为:山面明间进深11.18米,次间7.47米,梢间3.56米。据《纪事》载:“太和殿一座,计九间。 东西二边各一间,内明间面阔二丈六尺三寸五分,八次间各面阔一丈七尺三寸, 两边间各面阔一丈一尺一寸随面阔十八丈六尺九寸五分。出明间阔三丈四尺八寸五分,两次间各阔二丈三尺二好七分,前后小间各阔一丈一尺一寸,通进深十丈三尺五寸九分!”

总体看来太和殿柱网分布十分规整 。面阔与进深呈现出如下比例关系:

①通进深与通面阔比约为5:9。

②明间进深与明间面阔比约为4:3。

③从面阔上看,明间面阔8.470米> 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四次间5.550米》梢间3.620米,明间面阔与次间面阔比为1.53:1(约为3:2) ,次间面阔与稍间面阔比值同样为1.53:1(约为3:2),由此可见明、次,梢间面阔之间是等比递减的关系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8)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9)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10)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11)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12)


三、步架举架

经实测,太和殿上层檐各步架举高值为:檐步1540毫米,下金步1230毫米,中金步(下)1450毫米,中金步(上)1350毫米,上金步1640毫米,脊步1950毫米。上层檐各步架跨度值为:檐步3205毫米,下金步2150毫米,中金步(下)2100毫米,中金步(上)1885毫米,上金步1850毫米,脊步1870毫米。经计算,太和殿各步架坡度取值如下:檐步0.48,下金步0.572,中金步(下)0.69,中金步(上)0.716,上金步0.887,脊步1.043.古建筑屋面曲线的确定,宋《营造法式》规定为举折制,即先定举高后做折法。明代早、中期建筑多沿袭宋制,采用举折制确定屋面曲线,明末清初则向举架法过渡。所谓“举架制”为清《工程做法》定制,即先定折法后定举高。 其特点为各步架坡度取值多为整数比或整数加0.5,通常檐步五举开始,逐步增加,至脊步增至九举,如清代十一檩大木构架常见举架取值为:檐步五举,金步依次为:六举、六五举,七五举,脊步九举。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13)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14)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15)


皇宫太和殿什么时候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