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鹦鹉生活在哪里(一度遮天蔽日的北美鹦鹉群)(1)

19世纪上半叶到访北美大陆的旅人,可能时不时就会被空中出现的遮天蔽日的鸟群所吸引。

组成这些鸟群的成员长得像鸽子,却有着长长的尾羽,雄鸟的胸腹部是漂亮的浅棕红色,它们就是大名鼎鼎的旅鸽Ectopistes migratorius)。如果在五大湖以南遇到类似的鸟群飞舞,在由羽毛构成的一片灰色、黑色和棕红色“浪潮”当中,有时还会有一些黄色和绿色的身影闪现,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卡罗莱纳长尾鹦鹉Conuropsis carolinensis)。如果所处于较高的纬度,当年的人们还能有幸一睹通常出现于热带的鹦鹉,却在冰天雪地之间飞舞的奇景。

蓝冠鹦鹉生活在哪里(一度遮天蔽日的北美鹦鹉群)(2)

著名博物学家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绘制的卡罗莱纳长尾鹦鹉 | Wikimedia Commons

唯一的北美本土鹦鹉

从今天美国东部的佛罗里达州南部,北到北卡罗莱纳州的海滨,西至得克萨斯州东部、俄克拉荷马州、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都曾有过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身影。事实上,鸟类学家还把该种分为了两个亚种,以阿巴拉契亚山脉为界,东边为指名亚种(C. c. carolinensis),西边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生活的则是ludovicianus亚种。北美原住民很早也就认识了这种生活在温带的鹦鹉,曾生活在佛罗里达一带的塞米诺尔人(Seminoles)就称它们为“puzzi la nee”,意即“黄色的头”。而随着欧洲移民的迁入,旧世界的人们也开始逐渐意识到这种鹦鹉的存在。

1758年,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根据1731年出版的《卡罗莱纳、佛罗里达和巴哈马群岛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Carolina, Florida and the Bahama Islands)书中的插图描述命名了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有意思的是,尽管学名和俗名里往往都带有卡罗莱纳(Carolina)这个地名,而且林奈命名时所依据插图参照的标本据信也源自南卡罗莱纳,但是现今保存下来的该种标本里面却没有发现采集自南北卡罗莱纳州的。所以,该种长尾鹦鹉的名字存有误导,卡罗莱纳并非它们分布集中的地方。

蓝冠鹦鹉生活在哪里(一度遮天蔽日的北美鹦鹉群)(3)

《卡罗莱纳》一书上的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插图 | Wikimedia Commons

林奈命名卡罗莱纳长尾鹦鹉之后不到20年,北美大陆东侧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然而,人们在见证这个新兴国家诞生的同时,也目睹着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种群的逐步衰落。进入19世纪,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内,它们的数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减少,直至灭亡。

一起走向死亡

美国著名博物学家约翰·詹姆斯·奥杜邦曾在1831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鹦鹉正在迅速地减少,在25年前它们还大量出没在有些地方,如今已经几乎再也见不到了……现在辛辛那提以北的地方只能遇见很少的个体,你要到俄亥俄河的河口一带才会看到较多的鹦鹉。我认为沿密西西比河流域,它们的数量已经不到15年前的一半了。”到了19世纪中叶,它们仅在佛罗里达境内还保有相对健康的种群。

蓝冠鹦鹉生活在哪里(一度遮天蔽日的北美鹦鹉群)(4)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标本,藏于拉瓦尔大学 | Cephas / Wikimedia Commons

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要知道,当欧洲移民最初见到这些鹦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它们大量集群取食农作物和破坏果园收成,而将其视为一种“害鸟”大肆猎杀。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一个习性,可能使得人们的猎杀更具有毁灭性。当一群鹦鹉中一部分同伴被击落之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却并不会四散逃走,反而会在空中边盘旋边发出紧张的刺耳叫声,最终还会降落到伤亡同伴的周围。如此一来,猎手们可以很容易地杀掉整群的长尾鹦鹉。

作为农业“害鸟”被消灭的同时,卡罗莱纳长尾鹦鹉还被捕捉供应宠物市场,甚至还出口到了欧洲。猎人会单纯出于娱乐去射杀它们,也会为了获取羽毛去装饰时尚女帽而捕猎它们。当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变得越来越罕见,跟大海雀濒临灭绝时相似的剧情再次上演,出于物以稀为贵的心态,标本藏家、鸟卵收集者、意图饲养的个人和机构不惜重金想要获得一只长尾鹦鹉(无论死活)。

蓝冠鹦鹉生活在哪里(一度遮天蔽日的北美鹦鹉群)(5)

大海雀(Pinguinus impennis)在即将被捕杀至灭绝的时候,人们猎杀它的欲望不减反增,收藏家都希望获得一个珍贵的标本,来炫耀自己的财富 | Mike Pennington / Wikimedia Commons

1901年4月18日,有人在佛罗里达的东海岸采获了一只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标本,也是有据可查从野外获取的最后一个该种标本。三年后,著名鸟类学家弗兰克·查普曼在佛罗里达奥基乔比湖边见到了一群13只,被认为是该种在野外最后的确切目击记录。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佛罗里达中部、南卡罗莱纳和乔治亚还有过一些未被确证的目击记录。那之后,再没有人在野外见过它们。

与旅鸽共赴深渊

关于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灭绝的原因,人们曾有过各种猜测,除了人类的大肆捕杀之外,砍伐森林导致的栖息地丧失、从欧洲引入的蜜蜂与长尾鹦鹉竞争树洞巢址、某种未知的疾病等,都被怀疑为灭绝的原因。

2020年,《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一项基于该种基因组的研究,在所获得的数据当中,没有发现该种存在近交现象,说明它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走向了灭亡。也没有在该种基因组当中,发现病毒存在过的证据,所以结果也不支持疾病导致灭绝的假说。种种迹象表明,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灭绝极有可能完全要归咎于我们人类。

蓝冠鹦鹉生活在哪里(一度遮天蔽日的北美鹦鹉群)(6)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绘图 | Cephas / Wikimedia Commons

这项研究还揭示了跟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有关的另一个谜团。根据历史记载,该种偏好取食苍耳,而苍耳种子内含有羧(suō)基苍术苷(gān),是一种能够抑制线粒体能量产生的致命毒素。早期博物学家曾描述,单是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含有苍耳种子的肠胃,就足以毒死家猫。长尾鹦鹉为什么不会中毒呢?现在人们发现该种的基因组中存在三个遗传变异,可能与适应含有羧基苍术苷的食物有关。

或许是因为都取食大量的种子,需要矿物质来中和食物中的某些化学成分,早期记载当中不乏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和旅鸽大群聚集,一起饮用咸水或啄食含盐的泥土的描述。而这对难兄难弟的命运,竟也如此相似。

蓝冠鹦鹉生活在哪里(一度遮天蔽日的北美鹦鹉群)(7)

Pacific Grove自然博物馆,旅鸽与长尾鹦鹉放置在一起 | Missvain / Wikimedia Commons

1914年9月1日的中午,世界上的最后一只旅鸽——“玛莎”在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与世长辞。不到四年之后,同一家动物园里,相似的悲剧再次上演:一只名叫“印加”(Inca)的雄性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去世。它和它的伴侣“珍女士”(Lady Jane)在动物园内生活了约32年,像其他圈养的长尾鹦鹉一样,都没能在人工环境下开枝散叶。北美大陆唯一的原生鹦鹉物种,就这样步旅鸽的后尘,无可挽回地堕入了深渊。

蓝冠鹦鹉生活在哪里(一度遮天蔽日的北美鹦鹉群)(8)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