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七月流火)(1)

滨州地标

诗经中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七月流火)(2)

  诗经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是哪里呢?在生活当中有很多我们脱口而出。习以为常的语言,其实和我们理解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你以为你以为的并不一定是对的。比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句诗,这句诗出自诗经《豳风·七月》,它将中国古代农事民俗活动徐徐描绘成一幅风俗画,诗中所吟唱的地点正是远古先周首领公刘创建国家的发祥地——豳(bīn)地。

  不少人将七月流火理解成在七月份天气非常炎热,如流火一般,实则不然。七月流火,这句话描述的是夏秋之际天气转凉的情景。这里的火指的是星宿,是在夏历七月的时候,这颗星宿开始向西沉落称之为流火,标志着气候逐渐转凉,而授衣则是指的是在农历九月之时,人们开始编织过冬的衣服。

  这首诗《豳风·七月》从夏历七月学起,从夏至春反映了豳地的一个部落在一年四季之中的生活劳动场景。那么,这首诗所描绘的豳地如今在何处呢?千年以来,这里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根据考证,诗经里的豳地大致位于现在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的滨州市,豳地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夏末商初时期,周部落的首领公刘便在此地以麻雀为图腾建立了豳国,公刘还十分重视礼乐教化,制定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涉及政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礼乐制度。自此,周人以豳地为中心,不断地扩张军事力量,成为了商朝时期一支颇具力量的部族。因此,豳地可以说是周的发源地,也是周礼的起源之地。

诗经中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七月流火)(3)

公刘雕像

  如今,滨州市最为出名的特色小吃玉面也和周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传,公刘建立豳国后400多年,他的后裔古功的夫人姜女在烹调的时候,腌制出了一种美味的面食,古功品尝之后,对他是赞不绝口,并且由于此面的外观洁白如玉亲自定名为玉面,之后玉面便随着周人向南的迁徙带到了陕西各处来。周武王将玉面定为了宫廷内的御用面试,而白玉的玉和御用的御谐音,玉面因此也有了两种称呼。此后,这玉面就成为了滨州的特色美食了。据说在八国联军清华之时慈禧太后在仓皇逃到陕西时候,还不忘驾令当地的官员制作特色的玉面供其品尝,可见这流传千年的美食的魅力。

  而如今,作为旅游胜地的滨州最为出名的历史古迹,当属大佛寺石窟,提到这座石窟,就不能不说唐初时在滨州地区的一场激烈大战,浅水原之战,此战爆发于公元618年,自立为西秦霸王的薛曲,趁着唐朝刚刚建立,立足未稳,大举进攻陕西,唐高祖李渊派遣他的次子李世民率四万唐军前往的作战,为唐初的第一场大战,此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曾想出战时,唐军大败,四万名将士几乎是全军覆没,而后李世民回到长安重领兵马,他吸取了第一次作战时冒进的教训,稳扎稳打在第二次浅水原大战当中取得了大胜,一举荡平了陇西,稳固了大唐政权。后来,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当上了皇帝。

诗经中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七月流火)(4)

唐太宗像

  为了纪念在滨州浅水原大战中死去的将士们,他大规模在滨州建造佛像石窟。据统计,滨州有130多处石窟,佛像1980余尊,其中最大的一座佛像高达20多米。据说是以唐太宗李世民为原型所建造的,被誉为陕西第一大佛。如果大家有时间,不妨去看一看。

诗经中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七月流火)(5)

大佛寺石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