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在知识界引发了一连串的震撼。

就科学发展而言,这无疑是飞跃的进步;但对于人类的信仰来说,则无异于乌云蔽日。

为什么这样说?

人类的祖先若是由低等生物层层演化而来,那么“万物之灵”的尊称岂不要改为“万物之孙”了?

1 身心之外的潜能

当然,情况其实没有这么悲观。

因为人除了身体与心理方面的结构之外,还有一种潜在的能力

身体的诞生不足以肯定一个人的价值,唯有精神的诞生,可以使人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在苍茫的宇宙中,闪耀可贵的灵明,在生物的世系中,成为自觉的大脑。

那么,如何使精神诞生呢?

各个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一套,透过宗教、哲学与教育,使人“启蒙”,发心立志,得到解悟或陶冶气质,然后可以自由而自主地建构人生价值。

2 发了疯的先知

但是,精神也可以再度昏昧,随俗浮沉而放弃个人特有的性向。

19世纪中叶之后,欧洲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黑暗期。

除了生物学上的演化论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无神论与唯物论;然后是19世纪末的心理学家弗洛依德,以盲目冲动的潜意识来解释人的心理作用。

这段精神黑暗期影响所及,可说超乎寻常。

20世纪接连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此后的无数战争,都可以推源于19世纪这场欧洲精神“风暴”。

整个时代笼罩在超强的低气压之下,人人皆有窒息之感。谁又能力挽狂澜呢?

一位先知早早发现了问题,他就是尼采。

傅佩荣人的痛苦都是人想象出来的(人一生要经历两次诞生)(1)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

他的作品像是一把双刃剑,对正邪势力都无法容忍。年轻人也许对他高声欢呼,但是到了老年再重念他的书,就难免觉得处处是鞭笞。

天才与疯子,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尼采生于1844年,死于1900年,在刚刚要跨入20世纪时,就发疯死了。

3 精神成长第一关

相对于讨论天才的一生,我们更愿就尼采一项无可争议的观点,稍加发挥。

那就是著名的“精神三变”之说。

尼采认为,人类精神必须经历三种变化:

一变为骆驼。骆驼是沙漠之舟,谦卑笃实,负重致远。

它象征精神首先要有担当,承受传统的包袱以及社会的使命,然后不畏劳苦,坚毅地走向荒野与大漠。

由此,我常常想到我们在求学阶段的情景。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

表面看来,这段时光十分辛苦,其实却是精神成长过程的第一道考验。

缺少了这道考验,人之精神将如同未经挣扎的蛹,不可能成为美丽的蝴蝶。

4 自我的觉醒

蝴蝶娇小无力,尼采所期待的蜕变,是森林之王——狮子。

二变为狮子。狮子是大雄无畏的象征,充满挑战的勇气。

它要争取的是创造的自由,在旧的价值之上,开创新的价值世界。

这就好比,以前回绕耳中的是:“你该如何如何!”现在,狮子要争取命运的主导权,它的呼声是:“我要如何如何!”

对照我们自己的成长之路,当我们经历艰辛,迈入大学之后,不是开始自问:“我要做什么?”

这正是个人内心的觉醒,这种自觉非常值得珍惜,它可以推动一个人由被动变主动,开创自己的世界。

然而,狮子毕竟是过渡阶段,精神不能在此止步,以致永远扮演抗议的角色,还需要继续提升。

5 “新我”的诞生

三变为婴儿。婴儿是天真无邪的,又是善忘的,他有的是新生的活力,可以从头开始,真正去创造那属于自己的价值。

由这一变,新的自我诞生了。

尼采说:“你应该随时准备焚灭于自己的烈焰中。倘若你不先化为灰烬,如何能获得新生呢?”

尼采所说的“精神三变”,即是精神在考验中获得新生的步骤。

这种精神成长,人不能以群体的方式去经历,而必须以个人的形式去体验。

也正因为如此,个人的价值才显得更为可贵。

要如何敦促自己的精神成长呢?

这是每个人在人生历程中,都无法回避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