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历七月到来,气候变凉,天上的大火星向西边沉落,紧接着不久后的九月,妇女们便要进入缝制御寒冬衣的时节了。

诗歌出自《诗经·国风》里的《豳风·七月》,它将中国古代农事民俗活动徐徐描绘成一幅风俗画,诗中所吟唱的地点正是远古先周首领公刘创建国家的发祥地——豳(bīn)地。

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指什么(亦君诗经说七月流火)(1)

公刘雕塑。来源/彬州宣传部

今天彬州所处位置,正是经过千年岁月洗涤的豳地。

彬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别称,如豳州、漆县、邠州等。古邠州一带地近北宋西北边塞要地,西夏侵扰,战事频频。尽管如此,春夏季节,依旧有人关心农忙之事,范仲淹就曾在担任邠州知州期间写了一首劝农诗。该诗写道:

烹葵剥枣古年丰,莫管时殊俗自同;

太守劝农农勉听,从今再愿咏豳风。

从字形上看,“豳”字可拆开为一“山”、两“豕”,“豕”古意即为猪,野猪绕山跑的景象似跃然字中。实际上,范仲淹所说的“豳风”正是《诗经·国风·豳风》中豳地往日物产丰富的景象,他深入田间地头,以此诗勉励老百姓积极生产,大力发展农桑,建设边疆,以再现昔日丰饶之貌。

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彬州处在东捍关中、西控秦陇的咽喉要道,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有着“丝路明珠”之称,如今更是关天经济枢纽。

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指什么(亦君诗经说七月流火)(2)

豳州(邠州)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五代卷)

从豳州到邠州,再到今日的彬州,三字同音,一脉相承,即便朝代更迭,千年已逝,过去的盛景不再返,这里的魅力始终未曾褪去。

除了自古以来深厚的农耕传统,有着“诗经之乡”美称的彬州令世人惊艳之处绝不仅此。

丝绸古道见大佛

伴随着叮当的驼铃声,长长的驼队满载丝绸,西出繁华热闹的大都市长安,肩负着传播东方文明的使命,向西驶去。西汉建元三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由此,一条沟通欧亚贸易、交流东西文化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正式揭开序幕。

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指什么(亦君诗经说七月流火)(3)

古丝绸之路路线图。来源/网络。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而位于长安西北、同样有着深厚汉文化底蕴的豳州(今彬州),恰是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地,商旅西出长安的主要驿站之一,其枢纽作用不言而喻。

到达豳州,来往的商旅卸下舟车劳顿的疲乏,歇脚休整,补充给养。从西方归来的人们踏进这一片土地便倍感亲切,将要远行的人们仿佛告别了这里,才算是真正告别了长安。

在这条丝路上,处于关中与陇右文化连接贯通的泾河谷地中段的彬州(彬县)大佛寺,见证着中国汉唐文化的辉煌历史与佛教东传的状况。

南依青翠巍峨的清凉山,北临蜿蜒东流的泾河水,创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的彬州大佛寺因一次唐王朝平定叛乱的机缘,诞生于泾河川道。

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指什么(亦君诗经说七月流火)(4)

彬州(彬县)大佛寺。摄影/王运江,来源/图虫创意

隋末唐初,天下还未安定,金城(今兰州)校尉薛汪之子薛举举旗起事,自称西秦霸王,建元秦兴,后称帝,建都金城,并举兵向东,直逼长安。唐武德元年六月,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兵抵御薛举的凶猛入侵。

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指什么(亦君诗经说七月流火)(5)

李世民画像。来源/网络。

对于新生的唐王朝而言,与薛举的这一场大战付出了惨痛而深刻的代价。长武浅水原是双方交战之地,唐军轻敌,防备松懈;薛兵剽悍,直冲唐营。唐兵阵营大乱,唐八位总管、数万士卒战死十之五六,多位名将被俘。薛举占领高墌,收集唐兵的死尸堆成京观。

不久,薛举身患重疾丧命,其子薛仁杲继续挥军前来,李世民重返高墌城,与薛激战于泾河谷地和浅水原一带,终击败薛,夺取陇西,除去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

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指什么(亦君诗经说七月流火)(6)

再战浅水原。来源/网络。

然而,浅水原大战对刚开国的唐朝而言可谓重重一击,面对手下爱将亲兵几乎死伤一半的现实,李世民想到了一个方法用以悼念亡者,安慰生者,那便是修建一座佛寺,取名应福寺。

十年后,也就是贞观二年,当时全国最大的一座纪念浅水原大战中士卒亡魂的彬州大佛寺,在西出长安的第一大门户、丝绸之路重镇——豳州建成。

彬州大佛寺原名“应福寺”,后又改“庆寿寺”,民间因其佛像高大雄伟,从明景泰年间俗称其为大佛寺,并沿用至今。

大佛寺的佛像究竟有多高大?据记载,彬州大佛寺共有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等大小石窟130多个,分布于400米长的立体岩面上,共1980余尊大小造像。其中,大佛窟内的阿弥陀佛造像倚崖居中,高达20余米,肩宽13米、手宽4.5米、指长2米,指甲盖就有半米,被誉为陕西第一大佛。

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指什么(亦君诗经说七月流火)(7)

阿弥陀佛造像。来源/彬州宣传部

大佛寺石窟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精美传神。以阿弥陀佛大佛为例,整体望去,其袒胸披衣,流畅自如,左臂着膝,右臂上弯,全身姿态自然丰满,螺髻罩顶,两耳垂肩,月眉凤眼,鼻直口阔,宝石蓝髻护顶,结珈趺坐于浩大空灵的石窟之中,其形其神,无不透射出天国里的至善至美。细看其表情,平视时,大佛面目慈祥,却透露着威严;仰视时,佛的嘴角微翘,面带微笑;俯视时,大佛似面露愠色。

彬州大佛寺石窟是丝绸古道上一颗耀目的佛教文化名珠,也是现今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佛像最高、艺术特征最为突出、内涵最为丰富的一所石窟寺,它所蕴含的人文价值、雕刻技艺以及艺术魅力都远超佛教本身的意义。

一代贤君长眠此

有史学家推测,彬州大佛的形象极有可能是根据李世民的原型而塑造的,为此还曾将之与《步辇图》中唐太宗的面相作比较。虽然这些还只是推测,但是彬州与帝王的缘分实在不浅。

彬州市水口镇九田村,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个帝王之墓,那便是“苻坚墓”。

当代著名学者柏杨认为,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配得上“大帝”之称的不过五人,除去前文所说的唐太宗李世民,剩下四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前秦王苻坚和康熙。

苻坚,五胡十六国时期最著名的前秦君主。在苻坚以前,他的堂兄苻生掌控着前秦政权。苻生力举千钧,击刺骑射,冠绝一时,但其残暴嗜血的性格也在登上帝位后越发疯狂,崔鸿的《十六国春秋》中记载,苻生“游饮荒淫,杀戮无道,弯弓露刃以见朝臣,钟钳锯各置左右”,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暴君的典型代表。

对于堂兄罄竹难书的恶行暴政,苻坚自然不满,于是与亲信战友、朝中大臣共同谋划铲除暴君、推翻暴政之事,并率兵包围皇宫,发动政变,废除苻生之位,重整政局。

在诛灭苻生后,被推为皇帝的苻坚要面对的是苻生留下的政局乱摊子,前秦几乎陷入崩溃状态:朝中原来忠臣、直臣或被处死,或被免职,佞臣当道,横行无忌,重要职务无人承担,府库被消耗殆尽,军事一团混乱。

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指什么(亦君诗经说七月流火)(8)

苻坚。来源/网络

为恢复国家元气,整顿社会乱象,苻坚当政后,给先秦朝廷来了一次“大换血”,他诛除佞臣中书监董龙、赵韶等二十余人,打击豪强,并重新任命一批官员,给予一心为国的忠臣王猛无比重视和信任,大刀阔斧改造政府机构。

此外,前秦的经济、教育也得到了空前发展,苻坚“修废职,继绝世,礼神祇,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自存者,赐谷帛有差”,即追封历代明君之后人的爵位,稳定社会秩序;亲耕籍田,推动农桑事业的发展;重视教育,弘扬儒学;颁布政策救济经济困难者。

不仅如此,苻坚在位期间,前秦接连灭掉前燕、前凉、姚羌、代国,并攻占巴蜀、南中,降服鲜卑段氏、匈奴、高句丽等族,收复北方大多数的国家,在各国纷争中独占鳌头。与前赵、后赵、冉魏及夏国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大破坏不同,对降服的各族领袖,苻坚采取绥靖政策,对其人民则采取不干扰、不掠夺的安抚措施,使战乱平息。

苻坚采取的一系列治国举措,使前秦在五胡云扰、砍杀掠夺的混乱时代出现了短暂的太平景象。《晋书》如此记载:“灭燕赵后,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道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贩贸于道。王猛化治六州,人移风变,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爽树杨槐,下有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

苻坚诚然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可当高光时刻褪去,终迎来落幕之时。公元383年,苻坚在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惨败。秦军慌忙后退,丢盔弃甲,一片混乱,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成语“风声鹤唳”的典故正出于此。

淝水之战后不久,据《元和郡县志》载:“坚为姚苌所杀於新平城,遂葬焉”。新平城即今彬州水口镇,苻坚死后遂长眠于此。

千年御面传至今

丝路上古刹佛寺普度众生的香火燃了千年,水口镇沉寂的帝王墓静守这片土地千年,对于彬州百姓而言,在饮食上,也有一种经历了千年演变依旧陪伴至今的美食,那便是从宫中贡品变成民间日常小吃的御面。

说到面食,陕西人尤爱之,但与大众所熟知的凉皮相比,御面这一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小吃颇显低调。

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指什么(亦君诗经说七月流火)(9)

彬县御面。来源/彬州宣传部

实际上,在彬州,老百姓常用此面操办红白喜事,接待来客,食之筋道、香辣,食者为之叫绝。邻近彬州的长武、旬邑等县以及甘肃省一些地方也有御面,但要想吃到最正宗的御面,还得数彬州。

御面还有“玉面”“淤面”的别称。前者因其色泽明亮如玉,筋道可口,故为“玉”;后者则与它的制作方法有关,即以“淤”为主,需要对面进行“洗”“炼”“蒸”“切”外加“压”这几道工序。经过这些工序制作出来的御面筋光柔软,光滑爽口,白如玉,薄似蝉翼,佐以蒜泥、姜末、陈醋、精盐、香油,形色俱佳,味道极美。

相传,制作御面的工序最初还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夫人姜女(太姜)所首创。

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指什么(亦君诗经说七月流火)(10)

姜女。来源/网络。

公元前16世纪,周族的先祖公刘率族人迁居与此,建豳国。400年后,公刘后裔古公亶父率族人西去迁岐,途经乾县梁山,他那以善于烹调著称的夫人姜女便将御面的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不过由于水土关系,那里的小麦面粉做成了流传至今的“面皮”。

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指什么(亦君诗经说七月流火)(11)

周人迁移路线。来源/网络

百年后,周武王灭商建周,作为古公亶父的重孙,他亲自来到周朝发源地豳国朝拜,并专门点名要吃曾祖母创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由此有了“御面”一说。

到了晚清,对周人先祖居豳的历史及《诗·豳风》颇有研究的慈禧太后,竟然从古籍中查到了3000多年前周太王元妃姜女制作淤面的记述。后来八国联军入侵,慈禧逃到西安时,还特地点了邠州淤面。

姜女发明,武王亲尝,太宗御膳,慈禧钦点,这道面食的历史可谓是“贵气逼人”,到了现今,早已成为民间百姓的家常小吃。

“诗经之乡”、丝绸古道、大佛寺、苻坚墓、御面······这,还不是彬州的全部。彬州境内还有全国最大夏季草莓园、雄伟壮丽彬州塔、丝路霓虹花果山、钟灵毓秀石龙窝、瑰丽多彩诗经文化风情园、隐逸雅致程家川、美轮美奂的城市夜景等。

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指什么(亦君诗经说七月流火)(12)

彬塔。来源/彬州宣传部

山水孕灵,这儿的景致璀璨如星,散发着独特迷人的魅力。

除了景色怡人,彬州人杰地灵,引得群贤毕至,文有登上新平楼赋诗“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的李白,还有连上三表求任于邠、挥笔写下教育史上著名的《邠州建学记》的范仲淹;武有军功垂成的尉迟敬德、郭子仪。到了近代,刘志丹、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习仲勋等伟人皆留迹于此。

丝路明珠,山水豳风,这座位于陕甘交界,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彬州,而今已是丝绸古道上的不夜城、渭北高原上的小江南,如诗如画、宜居宜游,正静待佳音。

诗经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指什么(亦君诗经说七月流火)(13)

侍郎湖。来源/彬州宣传部

参考资料:

1.咸阳日报:从今再愿诵《豳风》——范仲淹《眉寿堂劝农》

2.咸阳日报:范仲淹与《邠州建学记》

3.兰州晨报:【风物志】这座神秘大佛, 真是李世民留在世间的真容吗?

4.陕西省文物局编:丝绸之路(陕西段)文化遗产丛书——彬县大佛寺石窟,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3.08

5.朱绍侯:苻坚与淝水之战

6.段培华:苻坚:兴于谶谣,亡于谶谣

7.咸阳日报:舌尖上的美食——御面

作者:亦君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