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每当看到英雄建功立业,指点江山,总是心驰神往,恨不能穿越而去,回到那些风云激荡的年代,提三尺剑,创万世之功。每当看到英雄壮志难酬,或穷途末路,或国破家亡,又总是捶胸顿足,扼腕叹息,感慨不已……
战国七雄之赵国,始祖名为造父。造父的祖先伯益,是黄帝之子白帝少昊的后代。伯益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嬴,所以赵国为嬴姓,赵氏。
看到这里,有朋友问,那秦始皇嬴政,是不是也姓嬴?是的,没错,秦始皇也姓嬴。那秦国的嬴与赵国的嬴,是不是一个嬴呢?是的,没错,秦国与赵国都为嬴姓。虽然秦赵互相攻伐一百多年,但其实八百年前他们还真是一家。
言归正传,赵国的始祖造父,是伯益的十四世孙,周穆王时期为驾车大夫,因协助周穆王平定徐偃王叛乱有功,而被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遂以赵为氏。所以说造父是赵氏的始祖。
赵氏在赵城一带繁衍生息。造父的六世孙名为奄父。周宣王讨伐戎狄的时候,奄父为周宣王驾车。周宣王在千亩战败遭困 ,奄父驾车救周宣王脱险。
奄父生叔带。叔带承袭父职,因周幽王昏庸无道,屡次进谏无果反被幽王罢官后,为避免被周王室的亡国之祸波及,举家逃至晋国,始建赵氏于晋国。
叔带之后,赵氏在晋国逐渐兴旺。至叔带六世孙赵夙时,已位列晋国大夫。
赵夙生赵共孟,赵共孟生赵衰。
共孟早死,赵衰继承赵氏领袖地位,彼时晋国为晋献公执政。献公有好几个儿子,赵衰不知道应该追随哪一位公子,于是进行占卜,占卜了几位公子,均不吉利。当占卜到公子重耳时,结果显示大吉,于是赵衰就追随公子重耳。
晋献公死后,诸公子争位,晋国大乱。赵衰追随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一十九年,在流亡途中多次献计助公子重耳脱险。公元前637年,公子重耳返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任赵衰为上卿,封原地。赵衰也就成了晋国赵氏的第一任宗主,史称赵成子。
赵衰经历晋文公,晋襄公两朝,都非常受重用。
赵衰去世后,其子赵盾继承宗主之位。赵盾其人,英明果敢,更胜乃父赵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执政晋国二十余年,权倾朝野,史称赵宣子。赵氏一族也随之独大于晋国。
赵盾一生经历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三朝。赵盾去世后,其子赵朔(赵庄子)继任赵氏宗主。
虽然赵盾将赵氏家族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日中天,然而老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赵盾死后,晋大夫屠岸贾联合被赵盾打压的各贵族,攻伐赵氏,杀赵盾之子赵朔及赵盾兄弟赵括(此赵括非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同,赵婴齐,赵氏惨遭灭门。只有赵朔未满月的儿子赵武,在韩厥(战国七雄之韩国的先祖)及赵盾心腹门客公孙杵臼,程婴等人的拼死保护之下侥幸逃脱。
赵武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作为赵氏唯一的幸存者,从小经历了很多的苦难,成年之后幸得韩厥求情接济,晋景公归还赵氏封邑于赵武,赵氏得以保存最后一丝血脉。赵武一生小心谨慎,兢兢业业,终于在公元前548年担任了晋国的正卿,执掌晋国国政,实现了赵氏的复兴,史称赵文子。
赵武去世后,其子赵成继承宗主之位,史称赵景子。
赵景子早逝,生子赵鞅,是为赵简子。赵鞅因为父亲早亡,年纪轻轻就不得不承袭父职,在风起云涌,杀机四伏的晋国政坛中,与诸多政敌明争暗斗,以命相搏。
公元前497年,中行氏,范氏,邯郸氏,三家围攻赵氏,赵鞅仓皇逃离国都,奔走晋阳。三家紧追不舍,围困晋阳城。赵氏又一次面临灭族之祸,最终在智氏,韩氏及魏氏的帮助下,赵氏才转危为安。
赵鞅在晋国政坛经历多年的起起伏伏后,终于在公元493年成为晋国正卿,执政晋国长达一十七年。赵鞅也是继赵盾,赵武之后,赵氏的第三位正卿。赵氏一族再次迎来了腾飞。
公元前476年,赵简子卒,其子毋恤继承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
原本赵鞅的嫡长子为赵伯鲁,赵毋恤则为庶出,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理应由伯鲁继承赵氏宗族之位,然而赵鞅认为伯鲁资质平庸,不足以担大任,为赵氏家族长久计,最终将赵氏宗主之位传于毋恤。
赵襄子毋恤执政时,联合韩康子,魏桓子,攻灭智氏,为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打下坚实基础。
战国著名刺客豫让,因受智氏大恩,为了给智氏报仇,不惜毁容自残,伪装自己,三次刺杀赵襄子而不成,最终留下“士为知己者死”的名言后,伏剑自杀以报智氏的知遇之恩,侠名流传千古。
赵襄子认为自己继承赵氏宗主之位不合宗法,欲将宗主之位归还于兄长赵伯鲁一系,于是立伯鲁之子赵周为储,然而赵周早亡,于是又立赵周的儿子赵浣为储。
赵襄子去世后,赵浣即位,史称赵献子。赵襄子的儿子赵嘉不服,驱逐献子而自立,史称赵桓子。
赵桓子在位一年而卒,国人复迎立赵献子。
赵献子去世后,其子赵籍继承赵氏宗主之位,史称赵烈侯。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赵烈侯赵籍即为战国七雄之赵国的开国之君。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就像一条长河,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兴衰荣辱。我们都在河中,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都在历史中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