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战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战国时期,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就在变强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逐渐形成不可阻挡之势。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军事水平均处于领先地位的秦国统一之势已成必然。大家都知道的是,秦国最终能够灭掉六国,统一华夏。不但得益于秦朝先进的制度,更与几位明君息息相关。可是,在秦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之中,却发生明君杀名将这样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而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看。

关于秦国战神白起的生平事迹(大秦帝国一代名将白起)(1)

影视剧中的白起

所谓明君杀名将,实际上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昭襄王赐死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秦国名将杀神白起的事情。白起的名声可谓震古烁今,他被誉为“杀神”。据统计,战国时期阵亡的士卒,有一半人是死在白起的手上。这不但说明他生性残暴,更能说明他在军事上无与伦比的天赋与才能。而白起也因此成为人气最高的战国四大名将(另外三人分别是廉颇、李牧、王翦)。白起不愧为一代军事名将,可是这样的一个军事天才,却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自己人手中,不免让人扼腕叹息,更蹊跷的是,杀死他的国君,居然就是秦国统一史上有杰出贡献的秦昭襄王,而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关于秦国战神白起的生平事迹(大秦帝国一代名将白起)(2)

影视作品中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早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与东方强国齐楚争霸,耗尽国力,虽然展示了秦国在军事上的强大,却也因此招致东方六国之间的联名抗击。到秦昭襄王继位时,秦国早已是民生凋敝,并且树敌颇多。秦昭襄王审时度势,先把上庸送给楚国,和楚国结盟,并且借此挑起楚国和韩魏齐三国的矛盾,意图休养生息。随后,秦昭襄王积极发展生产,积蓄国力,又在适当的实际连续击败韩赵魏楚四国,主要杀伤四国的有生力量,同时占领军事重镇,让秦国成功重新占据优势。

关于秦国战神白起的生平事迹(大秦帝国一代名将白起)(3)

影视剧中的秦军

与此同时,秦昭襄王还极善用人,他人用白起、魏冉等名将,为秦国的对外扩张打开全新的局面,内政方面任用范雎等人,让秦国能在最短的时间恢复元气。从内外方面来讲,秦昭襄王都不愧为一代明君。他在位时不但打击了东方魏、赵、楚等强国,而且还极大地发展了秦国的力量,为秦国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他唯一的污点,便是赐死名将白起,那么秦昭襄王究竟为何要赐死白起,自断臂膀呢?

关于秦国战神白起的生平事迹(大秦帝国一代名将白起)(4)

白起自刎

从史料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三点原因,接下来就详细叙述一下这三点原因。

第一:战功过高,功高震主

关于秦国战神白起的生平事迹(大秦帝国一代名将白起)(5)

白起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白起的功绩,被誉为战国杀神的白起,同时也是呼声最高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公元前293年,白起秦军在伊阙击败韩魏与东周联军,斩首韩魏联军24万人。公元前292年,白起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使魏国元气大伤。公元前281年,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求和。公元前280年,白起再次伐楚,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而后白起率领秦军越过秦楚边境山区,自断后援,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直围楚国的都城郢都。公元前273年,白起、魏冉率秦军在韩国华阳一带同魏国、赵国的军队发生战争。魏赵两国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魏国大片城池,并斩韩魏联军15万。前262年-前260年,白起率秦军在长长平之战中击败赵括,斩杀赵军四十五万人,此战使东方强国赵国一蹶不振。

关于秦国战神白起的生平事迹(大秦帝国一代名将白起)(6)

长平之战连环画

单从战绩来看,白起无疑是战国所有将军中成就最高的一个,这样的一个名将,得之可谓可得天下,只要他可以乖乖听话,可以说只有傻瓜才会笨到将他赐死。白起受重用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而他的灭亡恰恰也是因为杰出的军事才能。白起几乎战无不胜,这而且总能重创敌军,往往使其一蹶不振。样的军事人才在秦昭襄王看来既是宝贝,也有可能成为隐患,当白起愿意服从秦昭襄王的命令之时,他便是秦昭襄王的一把利剑,能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但是如果他有违圣意,他变会被视作维护统治的极大威胁。秦昭襄王四十九年,急于灭赵的秦昭襄王请白起出山为将,攻打邯郸,白起知道邯郸难以攻克,于是一直推脱不愿出战。白起明知邯郸不得胜,虽然从军事方面的角度拒绝得有理有据,但是从君王的角度来看,战无不胜的名将白起借故推脱,不愿效命,自然就让君王考虑到白起的不受控制,而像白起这样一个能量极大的名将是十分危险的,既然不能为自己所用,还不如干脆杀掉。而直接斩杀又会有杀功臣的嫌疑,所以选择赐其自尽。

第二:范雎的挑拨

关于秦国战神白起的生平事迹(大秦帝国一代名将白起)(7)

影视剧中的范雎

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是白起军事生涯中最大的胜利,也使得六国之中唯一能和秦国分庭抗礼的赵国彻底失去资本。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巨大,而且陷入对秦军的极大恐慌之中,此时如果白起乘胜追击,不给赵国喘息之机,很有可能直接灭亡赵国。但是由于范雎害怕战功卓越的白起再有灭赵之功,所以劝服秦昭襄王接受韩赵的割地求和,使白起撤军。自此,白起与范雎结下仇怨。但是自古以来,外将和内臣结仇,除非举兵反叛,否则绝无好下场。白起没有反叛之心,最终成了任由范雎宰割的咸鱼,不得翻身。而从更深的层面分析,身为一代明君的秦昭襄王也不愿意在这时候灭亡赵国,因为这样势必会引起东方其他五国的针对,使秦国再次面临三面树敌的境界,而且更重要的是,秦昭襄王也害怕白起功高震主,难以驾驭,所以让白起撤军并且借范雎之名打压白起。

第三:政治智商过低

关于秦国战神白起的生平事迹(大秦帝国一代名将白起)(8)

影视剧中的王翦

相对于同样身为战国四大名将的王翦,白起的政治智商可以说低到了极点。他的战功赫赫,却并不贪心,从不索要任何封赏,这本身就让君王很不放心,你征战沙场,却一无所求,难不成要求天下吗?这是白起的第一个错误。第二:白起作为不世出的军事名将,其看待战争的观点完全没有政治因素的干扰,只是从打得赢与打不赢去考虑,邯郸之战明知必败,所以不打,希望可以劝服君王,却把自己逼上绝路。这点很像明朝末年的袁崇焕,他尾随后金军队奔袭千里,始终不愿与金军野战,只是希望在北京城依据坚固的城防打反击,因为这样胜算大得多。但是他完全忽略了这样做不懂军事的皇帝和大臣会如何看待自己,所以他虽然取胜,却依然被安上叛徒的罪名。

白起与袁崇焕所犯的错误不谋而合,他们都不明白的是,打不打得赢是能力问题,打不打是态度问题,皇帝可以接纳一百个能力不足的将军,却不能容忍一个能力很强却不愿听从自己命令的将军。所以白起最终的死亡,可以说是必然的,并非他所说坑杀赵卒的罪恶,而是自己政治智商的不足导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