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还有王大治这样的奇葩人物,还是前两年他与女神董洁之间的那点破事儿。在娱乐圈,想混出个名堂来,似乎没有点家底儿不行,或拼颜值,或靠实力,或者使点见不得人的手段炒作一下,上个绯闻也是可以的。王大治这厮,在我的印象里,是没印象。因为他三不靠。

再看到这个人就是在《我不是王毛》这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里了。

起初,看了预告,感觉有点独立电影的风格。我就关注了下,心想,也许是部不错的片子。众所周知,在中国,新晋导演或小成本电影往往能够靠口碑获取市场,成为黑马。而那些已经成了名成了腕儿的某些导演拍的东西实在是有污国人的眼睛,甚至直教人想骂娘。

我是在电脑上看的这部片子,因为是小成本电影,且导演不知名,没有更多的预算去做宣传推广,演员除了王大治眼熟,其他也都一个不认识,也许影院普遍不看好,所以上映的影院有限,没能在大银幕看到。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一部抗日电影(这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另类抗战影片......)(1)

与更多的大制作大银幕高清绚丽色彩的影片所不同的是,这部片子从头至尾几乎全是黑白色彩,就像姜文的《鬼子来了》,给人一种真实的年代感,且黑白色彩更能代表多年前中国农村的主色调,灰暗,苍白,了无生机。如果有更深的解读,那就是最后一个小片段的彩色与之前的黑白的对比,意义很明显,有了新四军,人民终于迎来了光明的世界,而不再是黑白颠倒的旧社会。毕竟,这片子的出品方之一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字号的。好在,它没有呈现出那些我们看着就想自戳双眼的抗战神剧那样的风格。

从拍摄角度来说,《我不是王毛》的镜头也与《鬼子来了》有些类似,采用了摇晃式的镜头拍摄。摇晃式的镜头更能刻画出人物的细微表情和心理变化,以及在不同环境下人物所作出的各种反应,情节上也更为紧凑真实,给观众以代入感。

这是一部有点灰色幽默的电影,但讲述的确实宏大的历史主题。先是狗剩跟着孙殿英打日本,再是死里逃生后,为了挣大洋盖三间瓦房娶杏儿,又稀里糊涂地成了皇协军。最后被一起玩到大的杨三骗去参加了新四军。从狗剩的三次参军里,我们隐约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风云变幻。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一部抗日电影(这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另类抗战影片......)(2)

片子最出彩的地方是人物之间的关系,既矛盾对立,又互相依靠,并没有所谓主旋律影片里正面角色的高大全,反面角色的一无可取。这部片子里,坏人也有人性,好人也有血性,善恶共存,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洋河村一霸杨三既有损人利己以权谋私的仗势欺人,也有最后为救杏儿一家的流血付出。中间还有一个片段,是杨三与狗剩在造酒房里喝酒,一样看的出他人性中善的一面。而后面,他为了报复狗剩,竟然无知的引来了日本人,他没想到是那种后果,这里能看到他骨子里的小农思想。他就是一个农民,突然日本人来了,他成了皇协军,以为有了靠山,等到亲眼看到日本人的恶行,他一定后悔招来了日本人吧?如果是主旋律电影,杨三这个人一定是彻头彻尾的汉奸无疑了,但这部片子没有这样处理,而是让杨三用自己的生命赎了罪。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一部抗日电影(这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另类抗战影片......)(3)

杏儿爹的角色一开始我觉得是最沉闷的一个,但他儿子王毛被杨三绑着要挟要娶杏儿的时候,他在背后是准备了一把镰刀的。后来日本人在狗剩与杏儿结婚当天闯进来,先杀死了王毛之后,他默默地起身,去把那把镰刀又取了出来,自然被杀。两次都是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可见这个沉闷的人也是个有血性的汉子。这里我发现两个值得思考的地方。一个是他看到儿子被杀,没有呼天抢地要与日本人拼命,这是主旋律的规定动作,这里没有,他表现的异乎寻常的平静。一个是他一向不太待见狗剩,但日本人问狗剩的下落,他并没有说。可见,他是知道利害轻重的人。

真正的王毛有点憨憨傻傻的,但他也知道分是非对错,临死前一句“姐姐,快跑”,短短的四个字,其实颇有深意。为什么他没有跟父母说?这就引出了抗日片的一条铁律:凡抗日片,必有姿色出众的农家女,且最后多遭蹂躏。这个让很多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接受不了,这真不能怪导演,历史上的确如此。只是导演比较善良地在杏儿死后做了画面上的处理。狗剩挑着两个灯笼回来的时候,画面看到的是杏儿的一条光滑的手臂,戴着狗剩娘留给他的那个镯子。那条光滑的手臂足以交代一切。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一部抗日电影(这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另类抗战影片......)(4)

最后,我们详细说说狗剩。他第一次参军一开始完全就不是自愿的,是狗剩爹拿了自己闺女杏儿的婚姻含糊应付过去的,也就是因为杏儿,狗剩才以“王毛”的身份参了军,但他自始至终都未承认过自己就是王毛。在别人都逃跑的时候,他竟然选择了一个人留守阵地,朝敌人开枪。最后敌人坦克压境,他不得已学别人以血涂脸装死,最后敌人的一记回马枪把许多装死的士兵真的打死了,他侥幸逃脱,那是他第一次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

第二次,他莫名参加了皇协军,要退已不可能,只能虚与委蛇,头儿让他开枪打新四军喊话的那个人,他佯装枪法不准,竟也糊弄了过去,一说逃跑,这次他比谁跑得都快。从这两次参军的对比来看,狗剩的心里是明是非的,也许他不知道什么是民族大义,但他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他没有助纣为虐。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一部抗日电影(这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另类抗战影片......)(5)

第三次他被杨三骗去参加了新四军,本以为有大洋可拿,结果什么都没有。但最后他因为指导员的一席话开了窍,知道了没有国家就没有小家的道理,开始真正走上正途。但他缴获战利品为我所有的观念尚未改变,在敲了一个尸体的金牙后,被逼着上交了他计划用来盖房娶媳妇的本钱,他开始极不情愿,还为此和指导员辩解,后来还一直耿耿于怀战利品去哪了。这要感谢导演,没有因为各种原因把正面人物塑造的完美无瑕。新四军怎么了?新四军也是人,也有情感,也有自己的计较和心思,他们不是圣人。若是主旋律,狗剩一定是第一时间主动把战利品上交,然后获得表彰等等,多恶俗,可惜那不是真正的人性。

贯穿片子始终的道具有两个我印象深刻,一个是狗剩的拳头,一个是每次狗剩回家出现的风筝。狗剩靠拳头震慑住了包括杨三在内的所有洋河村的人,他也由此立信,最后也是这一记拳头让日本人的头儿送了命。整部片子,狗剩三次回家,都出现了象征意义的风筝,最后我们看到这风筝是杏儿的。由此,我们得出,狗剩的几次回家,都是奔着杏儿去的,纵观全片,他几次参军也都是为杏儿。并没有主旋律电影讲述的那种为了大家抛弃小家的大义,他就是个农民,就想找个媳妇踏踏实实过日子,这就是人性。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一部抗日电影(这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另类抗战影片......)(6)

影片最后的彩色片段,应该是导演的一个美好愿望了。狗剩把日本人的头儿弄死了,自己也挨了一刀,活命的几率不大,而影片最后,狗剩活得好好的,且跟着新四军参军打仗去了。我想导演这么安排,多少是考虑了观众的感受的。不然好人全死光,一般人谁也接受不了,至少要给人留有希望。

这部片子虽然是小成本,但反映的主题一点也不小,而且整部影片传递的那种情绪和对待历史的态度,更符合人性,因此也更真实客观。片子有幽默的成分,但是灰色幽默,让你在大笑一声之后陷入更长时间的沉思,反思。这样正视历史,正视人性的片子不该被埋没,应该被更多的人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