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元朔六年(前123),年仅十八岁的票姚校尉霍去病随舅舅卫青出兵讨伐匈奴。此战当中,他率领八百轻骑脱离大部队数百里,斩首、俘获敌军两千二十八人。因为战绩出色,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元狩四年(前119),二十一岁的霍去病率五万骑兵与匈奴交战,他长驱直入、连战连捷,收获了“封狼居胥”这一封建社会武将的最高荣誉。
可惜的是,年纪轻轻便立下不世之功的霍去病二十四岁就英年早逝,没能继续建功立业。当然,我国悠久的历史上也有许多和霍去病正好相反的大器晚成者,举例来说,西晋初年名将王濬便是其中一员。他六十多岁平定益州,七十多岁消灭东吴,帮助西晋实现了统一,完美诠释了大器晚成、老当益壮。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王濬生于弘农郡湖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阌乡一带。据《晋书》记载,王濬祖辈世代担任俸禄两千石的官职,而出身官宦世家的他则不但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还容貌俊美,称得上是才貌双全。不过,他对自身的修养和名声并不重视,因此尽管非常优秀却不怎么被乡里人所称道。
建造新房时,王濬在门前特意修起了一条数十步宽的道路,旁人询问原因时,他解释道:“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也就是希望门前能够容下一支仪仗队。王濬的话顿时引起了众人的哄笑,但他却坚定地表示:“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久之后,王濬被征辟为河东从事,他为人正直廉洁,于是许多有贪污行为的官吏自发逃离。
后来,征南将军羊祜十分欣赏王濬,不但将其征辟为参军,还加以厚待。当时,羊祜的侄子羊暨认为王濬好高骛远、奢侈无度,应当加以节制,而不该委以重任,但羊祜却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觉得王濬才能出众,是可用之才。
靠着在羊祜麾下的出色表现,王濬被任命为了巴郡太守。来到巴郡,王濬发现由于这里和吴国交界,当地士兵苦于徭役,所以生了男丁后大多不愿抚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王濬一面从严执法,一面减轻徭役,还下令凡生育者皆可免除徭役,总算保全了数千新生儿。
一段时间后,王濬改任广汉太守,他推出许多英明的政令,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泰始八年(272),益州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将张弘杀害,王濬发兵征讨,被朝廷任命为新任益州刺史,在平定益州后,他又被封为了关内侯。担任刺史期间,王濬恩威并施,尊重不同习俗,让益州境内各族纷纷倾心归附。
见王濬政绩出众,朝廷打算召王濬回朝,让其担任大司农,但此时已是车骑将军的羊祜却暗中上书,请求将王濬留在益州。羊祜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值得信赖之人驻扎在长江上游经营水军,以便日后顺流而下,实现消灭东吴的目标,而王濬就是最好的人选。
晋武帝司马炎谋划灭吴大计,下诏让王濬修造战舰,于是王濬修造了一种方一百二十步,可乘两千余人,甲板上甚至能够跑马的大型战舰。对于王濬倾蜀地之力打造的这支舰队,史书形容道:“舟楫之盛,自古未有。”当时,朝中许多大臣反对伐吴,而王濬则上书认为应当尽快出兵,以免孙皓死后东吴转由贤明君主所统治,变得更加难以攻取。
在奏疏中,王濬还表示自己打造舰队已经花了七年时间,一些船只甚至开始腐坏了。与此同时,自己也已经七十多岁,可以说行将就木,如果不早图谋,伐吴的难度恐怕只会越来越大。司马炎本就赞同王濬的说法,再加上羊祜接班人杜预等人再三请求,终于不顾贾充等重臣劝阻,决意尽早消灭东吴。
太康元年(280),王濬奉诏率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接连攻破东吴在长江边设置的数个重镇。二月,王濬五日内连克西陵、荆门、乐乡,被司马炎加封为平东将军。顺流而下的王濬一路逼近至东吴都城建业附近的三山,孙皓派出抵御的游击将军张象更是率领万余水军直接投降。见大势已去,孙皓向王濬递交了降书。
三月,王濬率军进入号称“东吴第一军事要塞”的石头城,孙皓则袒露肢体、自缚双手来到军营前请降。接受孙皓投降后,王濬可谓立下了大功,因此司马炎驳回了许多对于他不守规矩、行为失当的弹劾,认为小错不足以掩盖其功劳,不必加以追究。靠着平吴之功,王濬先后被加封辅国大将军、襄阳侯、镇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官爵。
太康六年(286),王濬去世,享年八十岁,朝廷赐谥“武”。综上所述,作为直接接受了东吴投降的大将,王濬七十多岁才算是真正走上了人生巅峰。王濬出身并不寒微,也一直拥有出众的才能,却直到六七十岁才成就功业。由此可见,想要获得成功,有时需要的不光是自身能力,还确实得借助气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