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课本中,司马这个姓除了不少名人,比如战国时期秦朝名将司马错,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北宋权臣司马光,西晋和东晋的皇帝都是姓司马,都是司马懿的后代(传说东晋有“牛继马后”一说,不可信),那么这些司马氏的后人都是一脉相承吗,他们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司马”是一个主管军政的官名,司马成为姓氏也和这个官名有关,但是最早,司马家族却不是主管军政的。

司马迁与司马懿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有名的司马错)(1)

司马迁曾经在自己的《史记》中,对司马氏做过一段追根溯源的描述: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適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適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司马迁与司马懿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有名的司马错)(2)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

在周朝,司马氏日渐式微,从武职转为文职,成为周朝主管周史的文官,后来离开周朝,来到晋国。

到了晋国,司马氏开始分散开来,分成了卫司马、赵司马、秦司马三个分支。

去往卫国的司马氏,辅佐中山国去了,没有什么音讯了,这是因为司马迁遮家丑,我们后边再说。

去往赵国的司马氏以司马蒯(kuǎi)聩为代表,他们在剑术方面造诣很深。司马蒯聩的玄孙司马卬(áng)担任武信君(项梁)的部将,并攻打下了朝歌。诸侯一并封王时,(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汉伐楚,司马卯归顺汉朝,封地河内。

司马迁与司马懿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有名的司马错)(3)

去往秦国的司马氏以纵横家兼秦国大将司马错为代表,后来,司马错攻下蜀地,就一直在那里坚守。司马错的孙子司马靳,一直为名将白起效力,长平之战重创赵国。

司马靳的孙子名叫司马昌,是主管秦朝冶铁业的官员,司马昌的儿子是司马无泽,无泽的儿子叫司马喜,司马喜是汉朝五级大夫,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生司马迁。

司马迁就是司马错的后裔。

由此看出,司马迁是秦朝司马错的后代,大体顺序为:

司马错——?——司马靳——?——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司马谈——司马迁。

那么,司马懿属于司马氏的哪一支呢?

我们从司马懿的简单介绍中就可以知道: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河内郡温县孝敬里。

对,司马懿就是司马卬的后代,祖先是赵司马。顺序为:

司马蒯聩——玄孙司马卬——隔八世,司马钧——司马量——司马俊——司马防——司马懿

司马迁与司马懿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有名的司马错)(4)

那么司马光呢?我们先从他的父亲司马池说起。

在《宋史》的《司马池传》里有这样一句话:司马池,字和中,自言晋安平献王孚(fú)后。

这里的“晋安平献王孚”指的就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

司马孚为司马家天下立下许多功劳,死后被赐谥献王。可以肯定的是,司马光是司马孚的后人,也是司马懿的旁支。

顺序是:

司马蒯聩——玄孙司马卬——隔八世,司马钧——司马量——司马俊——司马防——司马孚——数代之后,司马池——司马光

司马迁与司马懿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有名的司马错)(5)

而司马迁之所以不愿意写辅佐中山国的卫司马,是因为俩字:丢人!

因为哪位辅佐中山国的宰相叫司马熹,正是在他的昏招跌出之下,中山国才亡的国。

更让人不齿的是,司马熹还改了族谱,把自己写的姓都改了。这种不忠不孝的行为是司马迁不能接受的。

所以,既然不能胡说,那就选择不说!

看来,以尊重史实为第一要务的史官们,也有难言之隐啊!

司马迁与司马懿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有名的司马错)(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