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历史功绩几个字概括(官到宰相的司马光)(1)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历史学家,一个姓司马; 另一个也姓司马。

司马光给人的印象从来都是一副老成的模样,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喻户晓,反映出小时候的司马光沉着冷静的性格。

据说司马光辈子就撒过一一次谎,那是在他五六岁的时候玩青胡桃。他的姐姐想帮他把皮去掉,可是怎么弄也没成功。姐姐离开之后,来了个女婢,她用热水泡了泡皮就脱掉了。他姐回来问谁把皮弄掉的,他说是自己。正好他爸看见了,非常严厉地训斥道:“ 你小子怎么信口胡说啊?”这件事情应该给他的印象挺深的,后来他做事总是稳稳当当的。说话也是很靠谱,没有任何鬼点子,古板得令人惊奇。

他似乎天生就要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在他7岁的时候,凛然如成人。听到人讲《左氏春秋》,非常喜欢。回来就跟家人讲书中大旨,已经是了如指掌。从此以后,他就手不释卷,不知饥渴寒暑。世人皆知,司马光一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反对王安石和编纂《资治通鉴》。在仁宗年间,他和王安石,还有韩维及吕公著相得甚欢,被称为“嘉祐四友”。不过后来,到了神宗时代,两个人就成了死对头。

王安石在政治上是属于改革派,司马光是自信不疑的保守派。王安石说祖宗不足法,司马光说先王之法不可变。王安石掌权之后推行新法,司马光极力反对,王安石就把他赶到洛阳去了。司马光到了洛阳之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编纂《资治通鉴》上。早在英宗治平3年( 1066年)的时候,这部大书的编纂就已经开始了,他的目的是为皇帝编教科书。当时成立了书局,设在崇文院,就是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司马光是主编,他的主要助手是刘微、刘恕和范祖禹,他的儿子司马康也帮了很多忙。神宗熙宁4年(1071年),司马光到了洛阳。在洛阳的这段时间他没有政事烦忧,一心一意地编书。他在给好朋友邵雍的诗中写道: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遐上高楼。

编纂这样一部书的工程量有多大呢?有人在洛阳看到了这部书的草稿,堆满了整整两间屋子。这还不是最值得让人惊讶的,最让人吃惊的是翻阅这些稿子,竟然没有一个字是潦草的。苏轼曾经称司马光为“司马牛”,因为他有一副牛脾气。老实人认死理,一条路走到黑。编书这样的事情就得需要牛一样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司马光俯首甘为编书的老黄牛,一干就是19年。

司马光在编书的时候,也没有完全忘记反对王安石。他上书论新法的害处,搞得朝中那些新法派十分不高兴。王安石当时把那些大好人都赶到别处去了,用的人鱼龙混杂,其中就有人想再整司马光把。

司马光的历史功绩几个字概括(官到宰相的司马光)(2)

但是司马光是个老实人,人品出奇地好,要挑点毛病还真不容易。于是恶意中伤,说书迟迟不能编好,是因为编书的那些人贪图皇家的笔墨和皇上所赐的慰问钱。司马光编这部书,的确是官修的史书。就像是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似的,能够从皇帝那里拿一笔钱买笔买墨,还买点水果点心犒劳一下辛苦翻阅和抄写的工作人员。这本是应该的,当初皇帝也是下了圣旨的。但是这位仁兄暗地调查了一下,司马光所领导的书局根本就没有请领过这笔基金。

人品的差别由此可见,不过经历了这次中伤之后,司马光越发感觉到这件事情的紧迫性,因为他还有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干扰。不过司马光除了编书之外,也有比较丰富的社交生活,人不可能总宅在屋子里吧。洛阳是当时的文化中心,风云人物在此汇集,当然这也跟王安石的新法有关。反对王安石的人在政治上失意了,于是都聚到洛阳来搞文化事业。

元丰5年(1082年) 的时候,文彦博召集了一些年纪很大,资格很老,而且声名很高的人物组织了一个“洛阳耆英会”。这耆英会有13个人参加,好几个都是当过宰相的。像文彦博、富弼和王钦若都是著名的宰相,而且都是70岁以上的。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司马光。

司马光当时是64岁,已经很老了。但是跟那些老同志比起来还属于中青年学者,所以受邀请后他说自己不敢参加。文彦博说唐朝有个“九老会”,其中的狄兼谟也不到70岁。既然前朝有此先例,就可以依例参加,不违背祖宗之法。司马光于是就参加了,还写了《洛阳耆英会序》。耆英会有会约,就是会员必须遵守的章程。这个会约今天还可以看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什么叫真正的君子之交:

第1条是序齿不序官,就是说按年龄排顺序。而不按官

阶排座位,这在官本位的中国实在是难得的。

第2条是饭菜要简单,早晚主食不能超过5种。喝酒个人自主,不劝酒。

第3条是召集的时候用一个帖子,来不来做个标记就可以了。

第4条是不迟到。

最绝的是第5条,违约了怎么办?罚上一大杯!

这才叫雅集,这才叫君子!

后来司马光仿照耆英会,自己也主办了真率会。他定的会约要求少喝点酒,蔬菜不限量,这很符合他的风格。

神宗元丰7年(1084年),《资治通鉴》 编成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全书共294卷,300多万字。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跨越16个朝代,共1 362年历史。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第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前因后果都有很明确的说明。皇皇巨著,光耀古今,唯一能与它媲美的只有司马迁的《史记》。神宗看了之后,深深感叹。

再过一年,神宗就驾崩了。司马光到京师去奔皇帝的丧,一到开封,就引起上兵和老百姓的围观。老百姓说先生别走了,留下来任宰相,为百姓造福吧。看他的人太多了,司马光都没法前进了,有的人爬到屋顶上,有的人爬到大树上。最后屋顶上的瓦被踩碎了,树上的枝条被踩折了。这种场面让他觉得害怕,于是很快就回洛阳了。但是很快就被召回来了,因为主持朝政的哲宗和太后这对孤儿寡母希望他出来主持政局。

在司马光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他当上了宰相。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废除新法,他废除新法不遗余力,最终新法项都没有保留。王安石比他小3岁,在同一年去世。但是王安石去世比司马光早几个月,他亲眼看到自己十几年的成果顷刻间化为泡影。而司马光十几年编成的《资治通鉴》,在生前也没能看到雕版印成。

斯人已逝,司马光的功过是非是历史学家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而《资治通鉴》将永远散发经典的魅力。

司马光的历史功绩几个字概括(官到宰相的司马光)(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