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文献学,最大震撼是:

好多书,居然是伪书!

当然,伪书不是错别字连篇,不是涉黄涉暴少儿不宜,不是用纸粗劣拿在手上就掉墨,而是指:书的署名作者与实际作者是不符的,书的标榜年代与实际年代是不符的。

就好比网上流行的这首《暮年》:

古代四大名著为什么这么多(从先秦经典到四大名著)(1)

网上所谓暮年诗

你我暮年,闲坐庭院。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花开花落忆江南。你话往时,我画往事,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诗好坏这里不论,但被说成是唐诗,而且是杜甫作品,这就是标准的伪作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伪作都这样低劣。文献辨伪史上有几个著名的公案,比如《古文尚书》,比如《孔子家语》,比如《孙子兵法》。这里说说《古文尚书》。

《尚书》原称《书》,周代即与《诗经》列入教材,后世为五经之一,地位尊崇,学习者众。因为学好了是可以直接做官的。

汉初,《尚书》有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隶抄写,大家学的都是这个版本。到了景帝时候,鲁王扩建王府,拆了一部分孔府旧居,结果在房屋的夹壁中发现了用小篆写成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由孔安国整理后献上,较通行版本多16篇。汉代通行隶书,所以将小篆版本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将隶书写成的称为《今文尚书》。

著名经学家刘歆试图劝政府将《古文尚书》立于学官,也就是官方指定公务员教材,可想而知,那些攻读《今文经学》的官员们肯定不愿意,于是联名反对,今古文之争千百年来一直未歇。

不过呢,风水轮流转。在贾逵、马融、郑玄、许慎等几位大师级人物的努力下,古文经学的风头终于盖过了今文经学。到魏晋时期的正始年间,包括《古文尚书》的古文一系经书被刻入《三体石经》。

西晋的统一时光不长,接下来就是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处处生灵涂炭,华夏大地陷入空前灾祸之中,文献自然严重散失。东晋安定后,朝廷搜求经典,豫章内史梅颐献上《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后世流传的就是这个本子。

古代四大名著为什么这么多(从先秦经典到四大名著)(2)

清 黄慎 伏生授经图 现藏天津博物馆

不过,唐代起就有人怀疑这个本子的真伪性。宋代的吴棫、朱熹,明代的梅鷟,清代的阎若璩、惠栋等大儒接力考证,终于判定梅颐所献的《古文尚书》是伪书,所谓孔安国《尚书传》也是假托的。

康有为更为激进,说不但梅氏的《古文尚书》是伪书,连孔壁中发现的那个版本也是伪书,整个古文经学都是伪造的,作伪者就是刘歆,是为了王莽篡汉的政治服务的!

所以他写了一本书,叫《新学伪经考》。

现在看,康有为是冤枉了刘歆,说到为政治服务,康有为这本书才是真的,是为了变法而造舆论,用现在话说,就是带节奏。

仔细想,古代很多书的作者都不大靠得住。《论语》固然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墨子》《孟子》《荀子》也不全是墨翟、孟轲、荀况本人所著。

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中提出一个著名论断: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也就是说,中国的历史,是后世根据需要,不断添加素材而加工成的。其实那些著作也一样。

这几天读刘光裕《先秦两汉出版史论》,很受启发。书中说,春秋以前,中国的典籍均被官方严格垄断,不准公开流通;书无定本,不断被修订;作者都是一群人,无著作权的概念。

春秋后期,官书渐渐流向民间。老子、孔子、墨子等人,都是读过官方典籍的,由此而形成诸子学派。

但官方传统仍保留下来。文本不断被传诵、解读,在学派内部修订、完善。

这一传统到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大规模校书,方基本告终。通过校书,刘向父子确定了作品作者,厘清了写作年代、篇章结构,从此篇有定本、作者有署名。

其他国度的作品,亦类似。

《荷马史诗》虽署名盲诗人荷马,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各时期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

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成书时间约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历时800年。它长期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罗摩衍那》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3、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最初也只是口头流传,增增删删,并无定本。

历代讲唱文学,大略都是如此。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水浒》《西游》莫不如此。就连当代的戏曲、相声,其底本也常常有增删改动。郭德纲的段子,很多来源于前代,德云社各弟子再讲,又有不同。大家都视为正常。

四大名著中,只有《红楼》为例外。这是个人作品。

但小说在古代是极受鄙视的,这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杰作,作者增删数次,在亲友间传诵,但未及定稿作者即去世,既未有名,亦未得利。

如今《红楼》的版本众多而歧异严重,且续作众多,有些应该是作者历次修订造成的,有些是抄写习惯造成的,有些可能是传抄人自己补充的,特别是80回以后部分,我相信高鄂、程伟元说的当为实情,他们确实得到了一部分旧稿的,联缀而成。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钱钟书说吃了鸡蛋觉得不错,不必去认识那下蛋的母鸡,但显然知道作者的经历,更有助于理解作品本身。

古代四大名著为什么这么多(从先秦经典到四大名著)(3)

钱钟书夫妇

所以文献辨伪工作非常重要。

当然,伪书亦有价值。了解了《古文尚书》非汉代所定,而掺入了魏晋时的内容,就不至于把其中的思想分析提前了。正好比我们知道《黄帝内经》不是黄帝所写的,就不会说我们祖先5000年前就医术高超了。

汉代之前,人们没有著作权的概念。只要思想存续下去,有没有自己的名字,都是无所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