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人而无信论语(论语求知子曰)(1)

【注释】

(1)輗:音ní,牛车上车辕与横木连接处的活销,可衔接横木以驾牲口。大车指牛车。

(2)軏:音yuè,马车上车辕与横木连接处的活销,功用与輗同。小车指马车。没有輗和軏,无法驾牛或马,车子便不能行走。

杨伯峻先生讲: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那横木,大车上的叫做鬲,小车上的叫做衡。鬲、衡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是鬲的关键,軏是衡的关键。车子没有它们,无法套住牲口,车子就没有办法行走。


人而无信论语(论语求知子曰)(2)

钱穆先生解释大车无輗:大车,牛车也。乃笨重载货之车。车两旁有两长杠,古称辕。一横木缚两辕端,古称衡。一曲木缚横木下,古称轭。牛头套曲木下,可使较舒适。 輗则是联结辕与横之小榫头。先于两辕端凿圆孔,横木两头亦各凿圆孔,与辕孔相对 。輗,木制,外裹铁皮,竖串于辕与横之两孔中,使辕与衡可以灵活转运,不滞固。

小车无軏:小车乃轻车,驾四马。古之猎车战车及平常乘车,皆轻车。轻车惟于车前中央有一辕,辕头曲向上,与横木凿孔相对,軏贯其中。横木下左右缚轭以驾马。内两马称骖,外两马称服。若车行遇拐弯,服马在外,转折改向,因轭与衡间有活动,可以不损辕端,亦使车身安稳,不左右摇摆。


人而无信论语(论语求知子曰)(3)

【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文: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钱穆先生试译:先生说:“人类若相互间无信心,我不知道还能做得些什么。正如车子上的辕木与横木间,若没有了个灵活的接榫,无论大车小车,试问如何般行进呀?”

陈晓芬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还做什么。犹如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怎么能行进呢?”

人而无信论语(论语求知子曰)(4)

【求知】

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五常。信,即诚实守信。这一章的主旨是说:人如果不讲诚信,就不能成其人,如车无輗、軏而不能行。所以,信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重要品德之一。

钱穆先生的理解稍有不同,他讲道:此章讲车之行动,在车本身既有轮,又驾牛马,有辕与衡轭束缚之,但无輗与軏,仍不能灵活行动。正如人类社会,有法律契约,有道德礼俗,所以为指导与约束者纵甚备,然使相互间无信心,一切人事仍将无法推进。信者,贯通于心与心之间,既将双方之心紧密联系,而又使有活动之余地,正如车之有輗軏。在这里,钱先生将“信”理解为“信心”。而且将信于人之为人的作用定义为联系彼此心灵,使有活动的余地。这一点有些费解,不如前释简单明了。

人而无信论语(论语求知子曰)(5)

【参考文献】

杨伯峻 《论语译注》

钱 穆 《论语新解》

陈晓芬 《论语译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