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一年(752年)十月,南诏侵犯大唐边境,剑南告急。
李林甫见机会来了,便奏请玄宗让挂名的剑南节度使杨国忠到剑南赴任,
此前,他因为王鉷案被杨国忠狠狠地阴了一把,非说他暗中勾结王鉷,从此遭到玄宗嫌弃,
如今可逮到这个机会,巴不得赶紧将杨国忠“送走”.......
结果杨国忠跑到玄宗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臣一旦离朝,必为李林甫所害。
玄宗不但安慰杨国忠很快就会召他回来,并许诺他“宰相”的官职,
李林甫听说后,当即气病了......
悲催的是,病怏怏的李林甫陪同玄宗游幸了华清宫,结果病情加剧了,竟然到了不能起身的地步,
等杨国忠从剑南回来去探望李林甫时,
李林甫已经气若游丝了,
他望着站在病榻前的杨国忠,泪眼朦胧地说道:我很快就要死了,你一定会继任宰相,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
此话一出,杨国忠吓得冷汗都从额头滑了下来........完全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恐惧。
然而,李林甫也没能“威风”多久就病逝了,这个将权术玩得炉火纯青的一代权臣,
一定不会想到,他尸骨未寒,便被杨国忠与安禄山“秋后算账”,诬告了“谋反”,
棺木被劈开、金紫朝服被剥,口内含着的珠子也被抠了出来.......
察言观色,往上爬
李林甫,小名哥奴,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算起来比玄宗还高一辈,
早年的时候,他也是凭着这一层远房宗室的身份,补了一个宫廷侍卫官千牛直长的小官,
但是李林甫这个人,不是个愿意拿着微薄的薪俸就安心过日子的人,
从小他出人头地的欲望就很强烈,
李林甫的舅舅是楚国公姜皎,很喜爱这个外甥,
于是一番运作,让他得以升任太子中允这么一个官职,算是给李林甫的未来开了个好头。
本来李林甫可以借着姜皎这棵“大树”,还能往上爬一爬,
谁料,姜皎因卷入玄宗“废后”风波,挨了六十大板后,竟在发配途中去世了.......
姜皎死后,李林甫的未来又陷入了一团迷雾之中,他只好另觅高枝。
当时执政的宰相源乾曜是姜皎的姻亲,很快李林甫就跟源乾曜的儿子源洁厮混成了好朋友,
李林甫本想通过源洁,走走源乾曜的路子,谋个司门郎中的官职当当,
比起太子中允这种闲职来说,司门郎中隶属于刑部,是中层官员中小有实权的肥缺,
李林甫一厢情愿地以为,源乾曜会看在姜皎和源洁的情面上,会答应这个并不过分的请求,
然而,源大宰相不仅没同意,
甚至还嘲讽李林甫:「郎官应有才干声望,哥奴岂是做郎官的料!」
毫无疑问,这句话将李林甫的自尊心彻底踩在了脚下.......
最后源乾曜也只是将李林甫的工作内容调整了一下,让他调任为太子谕德,
后来李林甫又被调到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
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就是主管学业教育.......显然这也不是李林甫想要的。
不得不说,李林甫的政治嗅觉相当敏锐,意志力也是坚韧不拔的,
他又攀上了当时玄宗面前的大红人宇文融,
当上了御史中丞进入了实权部门,后又历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
仕途总算是按着他想要的方向,有了起色。
李林甫察言观色的本事也堪称一流,他早就知道,凭着他的资历,若想再往上爬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他开始不遗余力地打造自己的“升官之路”,
与别人不同的是,李林甫没把精力放在那些朝中重臣身上,而是紧紧盯着玄宗后宫的宦官和嫔妃,
这也使得他对玄宗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拿着“第一手信息”的李林甫每次上朝,都按着玄宗的性情喜好奏事,哄得玄宗心花怒放,
由此博得了玄宗的好感,
不仅如此,李林甫还攀上了玄宗的宠妃——武惠妃。
得偿所愿,当上了宰相
唐玄宗李隆基能坐上皇位实属不易,生母见过武则天后便“人间蒸发”了,
少时与父亲李旦一同被幽闭宫中数年,成年后诛杀韦后一党却也差点被姑母太平公主谋害,
经历可谓是十分坎坷了,
然而,他登基后竟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武家的女儿武落衡,让朝臣大跌眼球,
也使得后宫正主王皇后整日坐立不安,
她为了挽回丈夫的心,竟找和尚索要了一块“霹雳木”,试图借助“神鬼”的力量让自己早日生下个儿子,
结果此举非但没让她怀上身孕,反倒将她推入了深渊——等来了李隆基的一道“废后”诏书,
三个月后,便无声无息地死在了冷宫之中。
王皇后死后,玄宗急不可耐地想册立武落衡为后,不料刚一开口便遭到群臣的激烈反对,
众怒难犯,到了这个份上,玄宗也不得不打消立武氏为皇后的念头,
只得创造了个“惠妃”的名分来安慰心爱的武氏。
武惠妃没能坐上皇后宝座,自然是心气难平,但她也并没因此泄气,
皇后之位只是她最终目的之一而已,眼下她更想做的是——易储,将储君之位换到儿子李瑁身上,
武惠妃的心思不难猜,估摸着除了玄宗蒙在鼓里,但凡有点眼色的人都能瞧得出来她的打算,
可经历过武则天一朝的群臣,巴不得玄宗离武家的女儿远远的,更别提帮助武家的女儿了,
偏偏有人凑了过去,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找不到门路快速爬升的李林甫。
他想方设法地托人将这样一个消息带给深宫中的武惠妃:愿为寿王立储效力。
李林甫果然是一箭中矢,武惠妃从此开始了和他漫长的合作岁月,
他在武惠妃的暗中帮助下,终于得偿所愿坐上了礼部尚书之位,与反对武惠妃的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并列为大唐宰相。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遭受过源乾曜白眼的李林甫,会有今日的成就呢?
李林甫为了报答武惠妃的”知遇之恩”,
刚一上位便马不停蹄地为武惠妃的儿子李瑁,清扫储君之路上的重重障碍。
代替张九龄,成为首辅
对于每个封建王朝来说,头等大事都是“立储”,
本来玄宗早早就选定了宠妃赵丽妃的儿子李瑛为继承人,别说玄宗年轻时被赵丽妃迷得神魂颠倒,
儿子李瑛也是一表人才、颇有才华,令玄宗很满意。
可随着武惠妃的出现,不仅赵丽妃失宠了,就连玄宗对李瑛这个儿子的感情也渐渐疏离。
与赵丽妃一同成了苦瓢儿的还有鄂王李瑶的生母皇甫德仪、光王李琚的生母刘才人,
三个女人如今一同沦落为了“弃妇”,平日里唉声叹气的模样,也是十分可怜,
更不幸的是,失宠的赵丽妃没捱过多少枯守空房的日子,便撒手人寰了。
李瑛、李瑶和李琚因此也不免也生出了不少怨气,
岂料三人在私宅里发出的牢骚话,竟被武惠妃的女婿杨洄打听了个正着,他立即加油添醋地向丈母娘汇报了一通,
武惠妃听了之后就跑到玄宗面前哭了个梨花带雨,声称太子要害死武惠妃母子,还对玄宗有怨言。
玄宗本就对武惠妃喜爱非常,再加上身为皇帝对自己的“太子”多少都会生出一丝戒备心理,
此刻听说儿子不仅要谋害心爱的女人,自己还被骂了,这还了得?
一怒之下,未经查实便找来宰相商议废黜“太子及同党”的事宜。
这时候的首辅宰相还是张九龄,他听完玄宗的打算后,脑袋里也是“嗡嗡”作响,
废太子也不是小事,反而比“立太子”还要慎重,对于玄宗所说的,他也猜出是有人作梗的缘故,
于是很坚决地提出了反对意见,
还拿“晋献公惑宠妾之言”、“隋文帝取宠妇之言”来提醒玄宗,不要听信妇人谗言,
正在气头上的玄宗根本听不进张九龄的劝说,可确实也拿不出三个儿子的罪证,
只得铁青着脸,暂且忍了这口气。
而李林甫呢,刚刚跻身宰相队列里,底子还很薄,不敢在明面上得罪首辅和太子,
待众人散去后,拉过一个玄宗身边的小宦官,低声嘀咕了一句:此乃皇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本来李林甫想效仿高宗李治一朝的司空李勣,提醒玄宗当年高宗立武则天也是困难重重,
可不要管张九龄说什么。
然而,无论李林甫有没有说动玄宗,反倒是武惠妃自己将事情搞砸了,
她派人去劝说张九龄,
偏巧就坐实了张九龄对玄宗听信妇人谗言的指责,也导致玄宗再不能开口提废储之事了。
不过,耿直的张九龄到底还是因玄宗受李林甫挑拨,以“结党”为由被罢去宰相之职,
代替张九龄上位的,便是李林甫,
可以说,李林甫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三庶人"事件后,成了最后的赢家
张九龄虽然被罢免宰相的官职,但从他前期在官场浮浮沉沉的命运来看,
很有可能再次升任回来的,李林甫未免心中不安,
因此决定用尽手段也要将张九龄逐出朝廷。
恰巧,这个时候有个叫周子谅的监察御史,拿了一本谶书在朝堂上声称牛仙客不配当宰相,
当即惹怒了玄宗,挨了好一顿板子,
这人是张九龄举荐的,因而被李林甫寻得机会踩了一脚,张九龄就此被贬出了权力的核心,
武惠妃也终于等待李林甫搬开张九龄这块“挡路石”,
这也意味着太子李瑛在朝中没了庇护,
很快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便中了武惠妃的阴谋诡计,
以为宫禁有盗贼便带着人马冲了进去,正好就坐实了武惠妃为他们安排的“兵变”罪名,
成了阶下囚,不久就被他们狠心的父亲玄宗赐死,
民间同情他们的冤屈,称之为"三庶人"。
虽说武惠妃在"三庶人"死后,总是疑神疑鬼,最终吓死了自己,而寿王李瑁不仅没当上太子,
媳妇还成了老爹的宠妃,
可风云变幻之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李林甫,却成了最后的赢家,
终于稳稳地坐上了率领百官的首辅之位,这一坐竟也坐了十九年之久。
文化水平不高,妥妥地“学渣”一枚
从史料来看,李林甫文化水平不高,妥妥地“学渣”一枚,
他执掌吏部时,不识严迥的判语中“杕杜”的“杕”字,闹了个笑话,
在他的表弟姜度添了个儿子的时候,
李林甫写信祝贺,贺词里竟把“弄璋之庆”的“璋”写成了“獐”,
因而被冠上“杖杜宰相”、"弄獐宰相"之名,笑话他是个没有文化的权贵.......
可是这也不能说明他这个人没有能力,
他在国子监任职期间,就已经制定出一套管理章程,将一众纪律涣散的监生治得服服帖帖,
当时有人还为他立了块德政碑,
李林甫发现后,声色俱厉地追问道:我李林甫有何德何能,让人为我立碑,这是谁想出的主意!
吓得监生连夜磨平碑上的文字,将石碑扔到了南廓门外。
这种威慑力,可不是仅凭书读得多、字认得全的人,就能做到的........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李林甫不仅是当郎官的料,反而李林甫若坐上郎官这职位就屈才了,
他可是当宰相的好料子。
唐玄宗用李林甫为相,若只是因为李林甫善于察言观色,可就低估了他这个皇帝,
若不是一群老臣过于迂腐,没人能迎合他这个君主强盛大唐的真正需求,
他也不至于听个三言两语,就将直言敢谏的张九龄甩掉,
这些老臣,让他们搞文化问题不大,还能将大唐文坛推上个辉煌的台阶,
然而让他们搞国家建设却不行了,还动不动搬出古典教条来反对玄宗的建设主张,
在这种情况下,玄宗不得不重新挑选更合心意的大臣班底。
我们从他后来并没有选择李瑁当太子一事,也能看出玄宗对身边发生的事看得很清楚,
杀掉三个儿子,搞不好就是觉得太子的势力要压过他这当爹的,
武惠妃起的作用并不大,更何况难以想象,究竟是什么情况下,武惠妃能把自己活活吓死,
人家当爹的都没见有什么不安,感觉武惠妃之死也透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玄机”,
所以,玄宗看中李林甫,还是因为李林甫这个人有能力。
走的就是“法家”路线
我们从现代视角来看,当时的李林甫走的就是“法家”路线,
还不是因为他曾受过这方面的熏陶,反而完全是靠着自己的感悟、经验,总结出的一套方法,
玄宗一朝许多重大而有价值的改革,都是在李林甫和张九龄当宰相时进行的。
李林甫曾受命主持大规模的法律条文修订工作,修改了整个税制和地方费用规定,使财政制度更切合地方实际,
之后他又主持完成了著名的行政法典《唐六典》,等于他制定了全面的法规章程,
也等于说,强调以“法”为秉政原则的李林甫,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了不少政敌,
毕竟在当时来说,托关系谋个官职是很平常,就连李林甫自己都是这么一步步坐上宰相之位的,
可自打他立了朝政纲纪以来,无论是寒门学子还是贵族子弟,想升官么?得按规矩来.......
别想走什么后门.......
按理说,照着他这做法,不至于在历史上留下“奸臣”之名才是,
可为何他被钉在了大唐耻辱柱上,一钉还钉了千年之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虽说李林甫是个有能力的宰相,
但他也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无师自通地将官场权术用得炉火纯青,
世俗、老道,对玄宗处处讨好,事事顺从,
在贯彻法度上虽然毫不含糊,却也是围绕着自身的利益丝毫不曾偏离,
在李林甫担任首辅宰相期间,玄宗这个正儿八经的皇帝,已经不再起积极作用,
朝中事务都是李林甫在支配,
李林甫不仅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还大力陷害、打击自己的政敌,被冠上了“肉腰刀”的称号,
此外,他表里不一,经常面有笑容地耍心机诱导别人犯错,然后他跑到玄宗面前告状,
后世“口蜜腹剑”的成语即源出此。
所以前面说到杨国忠很怕李林甫,别说杨国忠,哪怕是后来的宠臣安禄山,
在隆冬季节见到李林甫都能畏惧得汗流浃背,
可以说李林甫成功地让一众朝臣服服帖帖,
却也制造了许多冤案,或诛杀或贬谪贵臣,如韦坚案,如杨慎矜案,
使难以计数的宰相大臣贵戚倒在了血泊之中,
从而让自己站到了深渊的边缘。
李林甫也知道自己结怨太多,唯恐哪天被刺杀,每次出门都要由步骑百余人随身护卫,
还让金吾卫先行在前方清查街道,就是路上停留着公卿大臣,也都要回避。
他在家中也是如临大敌,居住的地方不但重门复壁,而且用石头砌地,墙中夹置木板,
甚至一晚上要多次转移住处,即使是家人都不知道他究竟住在哪里。
他的儿子李岫也为父亲忧虑,一次指着一个拉着重车走过的役夫,
哭着对李林甫说:若是父亲哪天大祸临头,恐怕想跟役夫一样也不可能了.......
李林甫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只能叹道:事已至此,那有什么办法。
一代权臣的悲剧
的确,恐怕李林甫也不曾料到,自己是如何走到众矢之的这步田地的,
他制造“兵部案”,大小官员60多人遭到严刑逼供,
弄出这么一大动静,是为了排挤走兵部尚书兼左相李适之;
他制造“韦坚案”,是担心将来太子李亨登基后自己要倒霉,
先下手除掉了太子妃的哥哥韦坚一伙人,看到李亨吓得战战兢兢并休掉太子妃后,他才满意地收手;
他制造“杨慎矜案”,不过是因为看到杨慎矜踩着自己的肩膀获得玄宗青睐,
内心不悦,哪怕这桩案子使得杨慎矜满门抄斩,甚至牵累70多人,李林甫都不曾眨眼。
李林甫不觉得自己错在哪里,
毕竟当初他力挺的是李瑁,岂料储君之位竟落在了忠王李亨头上,
这让他寝食难安,
为了未来不落个凄惨的结局,
李林甫是无所不用其极地要搞垮太子,他是万万不会让李亨成为下一任皇帝的,
与此同时,
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又把目光瞄到了杨国忠身上,
杨国忠是出了名的不学无术,若不是靠妹妹杨贵妃,也不知道未来要过什么样的苦日子,
李林甫觉得这样的人既不会威胁自己的地位,也容易掌控,
所以,他对杨国忠是善加礼遇。
可他真是太天真了,杨国忠虽然没什么政治能力,可也是个追名逐利之人,
当他得知李林甫举荐王鉷为御史大夫,而不是他杨国忠时,便开始怀恨在心了,
而且杨国忠比李林甫更懂得如何讨好玄宗,
竟然成了李林甫想扳都扳不倒的存在,这让他忧愤不已。
之后便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出面证实了李林甫的“罪行”,
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
李林甫的儿子们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
唐玄宗还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
再看李林甫这一生,
非科班出身便将“法家”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光这一点就令人叹为观止,
他是权臣、能臣,却也被列入大奸臣的行列中,
实际上来说,他并没有到达能够左右玄宗意志的地步,若不是他制造过那么多冤假错案,
恐怕大唐盛世的功臣名单上,少不了他的名字,
可惜偏偏他利己之心太重,
最终落得这么个身死家灭的下场,也是咎由自取。
李林甫病亡后,杨国忠就开始了清理李林甫的关系网,
而他和安禄山之间的矛盾也到了即将爆发的一刻,
安禄山早有反心,
李林甫已死,他岂会怕杨国忠这个纸老虎,
于是,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借口清君侧,铲除忤逆杨国忠为由,在范阳起兵, 揭开了大唐王朝“安史之乱”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