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金卯刀在北京健德门附近工作生活,那里有元大都遗址公园。无数个深夜徜徉在海棠花溪,偶尔也想起元朝的铁骑和疆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令人深思。

北元不算一个朝代(朝代系列元)(1)

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1215年—1294年) (图片来源:网络)

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而早在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就为一统天下做了精心准备。他接受汉臣刘秉忠的建议,将蒙古语国号“大蒙古国”改为汉语“大元”,年号“至元”。国号、年号都典出《易经》,而《易经》又是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但不要以为这是文运昌隆的征兆,这不过是一种姿态罢了,想多了就是幻想。

“秦”“汉”“晋”“隋”“唐”“宋”等国号,虽然各有深意,但都是从封国、封号、地名中来。自“大元”开始,国号的命名规则突破传统,完全取字面含义,即所谓“以义而制称”,影响后世明清。

既然以义制称,那么“大元”、“至元”的元是什么意思呢?它们出自《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怎么理解这个“元”呢?金卯刀的初衷就是通过字形演变去追本溯源,进而理解国学经典。

北元不算一个朝代(朝代系列元)(2)

元的字形演变

元字的甲骨文是“二 人”,金文则有“二 人”的,也有“实心●点 人”的。幸亏实心●点的出现,让元的意思明晰起来。事实上,仅就元的甲骨文进行讨论,是容易歧见丛生的,这里就不列举了。简言之,甲骨文是骨刻文字,刻个实心●点的确不太方便,所以以“二”替代。

那么元的本义很简单,就是人头。古文中能找到很多例句,比如:

《左传》:狄人归其元。

《孟子》:勇士不忘丧其元。

还有两个甲骨文可为旁证。

一个是冠。冠就是手(寸)拿帽子(冖)戴在头(元)上,即戴帽子。

一个是寇。寇就是在室(宀)内,手拿器械(攴),击打头部(元),即入侵、侵略,也指侵入者。所以,日寇的准确含义是日本侵略者。

这里的元都是取其人头本义。

因为头的本义,所以元有初始、创始的意思,也有第一、本源的意涵。为什么可以这么引申呢?古人认为,婴儿出生都是头先出来的。此说有道理。现在口头俗语中也常使用,比如开头、先头、从头等。刘欢有首歌:

《从头再来》: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里就是重新开始的意思。

元有了初始、创始意思之后,随着人类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强大,除了要解决温饱问题,也开始思考天地万物何来等哲学命题。因此,元由初始的意思引申为天地初始时的状态——混沌。又从混沌的状态引申为浩大、未知。初中学的“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元就是未知数的意思。混沌之后,天地初开,元又被引申为令事物初始的物质和能量。此时,从能量角度看,元就是元气;从物质角度看,元就是元素。

北元不算一个朝代(朝代系列元)(3)

元 书法集

这些引申义与它的本义“人头”相较,已经相去甚远,难怪有权威大家如徐中舒等,并不认可实心●点形元字。

再来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里的元就是能量元气,而这句话可理解为:“浩大的上天元气,万物藉此创始化生”。所以,大元就是“浩大的元气”,或者再通俗一点,就是“伟大的创生力”,或者简称“元动力”。当然,大元也隐含“从头开始”的意思。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它的确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金卯刀相信刘秉忠老先生的初衷是好的。他非常尊崇《易经》,当他受命建设元大都之时,连绝大多数城门的名字都取自于《易经》,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健德门、安贞门、光熙门等。之所以耳熟能详,这要感谢地铁十号线,没想到国学经典今日竟是以这种方式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

可惜,刻在墙上不如写在心上。大元的皇帝们对“伟大的创生力”是混沌懵懂的,也不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简单道理。元,的确也有大的意思,事实上元朝的疆域非常广袤,远胜历朝,但一味求大是不行的,向外扩张的目的如果只是掠夺财富和满足征服欲,那么必然不得民心,见弃天心的日子就不远了。

巧合的是,作为邦本的老百姓还有一个称呼——元元,当元元处于水深火热之时,“拯元元”的人物必将涌现,“倒元”的能量必将越来越大。大元维系98年后,于公元1368年为大明所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