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勇敢担当,书写温暖感动,坚定必胜信心!在疫情来袭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无私奉献。今天,请跟随记者的镜头与文字,一同分享那些共赴时艰里的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
90后“病毒捕手”争分夺秒
“哒”,是吸头和加样枪分离的声音,这预示着又加了一个样本。
省临床检验中心实验室主管技师周志文非常满意自己现在的开盖速度。周志文在移动方舱实验室的二区主要负责加样,每天,他要打开约三千个试管盖。
“刚开始每天手指都会酸痛,长时间待在狭小的空间里也让人腰酸背痛,现在已经习惯了。”周志文说。
自9月初至今,周志文就一直奋战在移动方舱实验室里。他轻描淡写的“现在已经习惯”背后,是连续近一个月的连轴接力。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面对繁重的核酸检验任务,我省核酸检验人员日夜奋战在各个移动方舱实验室和气膜实验室。他们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检测新冠病毒样本,为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周志文是一个“90后”,每天穿戴三级防护装备、进移动方舱车工作8至12小时是他这段时间的常态。虽然每次检验都有可能与病毒“交手”,周志文的心态却很淡定:“我们进入工作区之前都做足防护,还要经过专业的院感防控人员一一确认,确保防护到位。”
省临床检验中心检验检测科PCR组长尹文翔也是“90后”。
为了尽快出具检测结果,这些实验室的病毒“猎手”披星戴月,从白天工作到晚上甚至第二天凌晨,除了吃饭时间外,基本不离开工作岗位。尹文翔的手因手套过紧而犯了甲沟炎,“其他队员有的起了水泡、有的被汗水泡得发白脱皮,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都是相互鼓励,努力完成每天的检测工作。”
尹文翔2018年参加工作,2020年开始从事核酸检测。近三年的“熟手”了,还会觉得有压力吗?“有,但是更多是自己给的,就是每次都会提醒自己要认真再认真、仔细再仔细,毕竟检测工作容不得半点差错。”
为了确保结果准确,检测工作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车内空间狭小,仪器又多,即使开着空调,检测人员也会汗流浃背。还有久坐后的腰酸、多层防护装备的憋闷、为了节约时间少喝水……对这些,周志文和尹文翔早已习以为常。
自9月3日起,周志文和尹文翔就一同到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检测车支援。这支小队先到贵阳,9月21日后又转到了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开始,因为来自不同单位,大家配合度不够,流程不畅,速度稍稍慢了些。如今,这支小分队已经过了磨合期,用尹文翔的话说已经“配合如行云流水了”,检测速度也不断提高。
当然,这都是用队员们的辛苦换来的。
“累是肯定的,但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工作。只愿我们的辛苦,能换来大家正常生活的回归!” 周志文和尹文翔不约而同,表达了同样的愿望。
夫妻同心奋战抗疫一线
在疫情防控一线,总有一些温暖不期而遇。在毕节市,就有一位“80后”的护士,她和丈夫各自奔赴在抗疫一线,快1个多月了。
朱贵君是黔西南州妇幼保健院的片区护士长。本轮疫情发生后,朱贵君夫妻俩迅速调整安排,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9月3日凌晨,朱贵君接到驰援贵阳抗击疫情的指令后,把睡梦中的孩子交给父母后随即加入抗疫队伍,第一时间整理好口罩、手套、防护服等抗疫物资,走得十分仓促。在路上才发消息告诉自己的丈夫:“我在去贵阳支援的路上,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休息时就多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没几天,丈夫也接到了命令,到省际交界点卡口值守。
作为黔西南州妇幼保健院支援战疫的采样队队长,朱贵君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始终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贵阳经过多轮核酸检测后,朱贵君和核酸检测团队转战毕节织金县、纳雍县。在战“疫”一线,朱贵君和她的战友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每天从凌晨开始工作,丝毫不敢放松,用自己耐心的态度和熟练的工作技能向每一位市民传递了战胜病魔的决心和力量。为了不浪费防护服,她减少上厕所,防护服内垫上尿不湿,连续作战。“吃饭从不看饭点,什么时候检测完再吃饭。”她说,只想快速规范的采集核酸,为精准检验提供规范的样本。快1个月的高强度工作,已使她精疲力尽、腰酸腿疼。“我们35人每日承担约1万5千左右的核酸检测任务,虽然工作任务特别重,但我一直坚持着,毫无怨言。”朱贵君说,因为她懂得这就是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只有尽快的核酸筛查,才能更快的阻止病毒蔓延。
“你好,驾驶员同志,请出示驾驶证、健康码、行程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丈夫王洪是黔西南州公安交通管理局高速大队的一名交警。疫情发生以来,大队全员24小时上岗,坚守贵州广西交界口,把好车辆和人员进出关口,坚决阻断疫情外溢风险。
“不知不觉来上班1个月了,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工作,和她打视频,她都是‘好了,我忙呢’就挂断了。很多话说不出口,但我觉得彼此都懂得,只愿疫情早日结束。”
从疫情开始,朱贵君一家人已经快一个月没有见面,5岁的孩子也只能托父母照顾。因为忙碌,他们也只能偶尔在吃饭和休息的间隙和孩子视频见面。
“特别听话,我们不在家,每次通过视频简短和孩子聊天,看到他很乖的样子,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想你了,妈妈......”朱贵君不禁鼻子酸酸的,说到孩子,朱贵君声音也有些哽咽……“感觉对不起孩子!”王洪说,对家人和孩子,他俩有着深深的愧疚,但不后悔,因为他们明白,分离是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团聚。
特别的生日
“我们在七星关区负责一个高风险区的入户采样,老式居民区没有电梯,楼高7层至10层不等。大家穿着防护服爬上爬下,身上衣服都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9月29日,当记者问起最近的工作时,印江自治县人民医院康复科护士长代远霞说。
连日来,这支由来自印江自治县30名医护组成的队伍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支援核酸采样工作,他们的到来为毕节抗疫工作注入了一股坚实而温暖的力量。
代远霞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自9月4日起,她就和队友们一起,先到贵阳市花溪区,随后又转到毕节市七星关区支援。
“来七星关区那天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正是我的生日。”代远霞说。
9月21日,代远霞和队友们出门时,并没有想起自己生日这回事。当天,他们照常去到花溪区贵筑街道后,就投入了忙碌的核酸检测采样中,在采样点上,代远霞平均每天采样500多个。“医院同事给我发来微信,把单位送的花拍给我,我才想起来。”回到酒店看到微信消息后,领队、印江县人民医院血透室科主任包敏笑说,条件有限,没有蛋糕就用小面包代替,晚上给代远霞过个生日。
没想到的是,下午临时接到的电话打乱了计划——代远霞所在的队伍要赶到毕节,支援七星关区的核酸采样工作。
收拾行李、整理物资、乘坐高铁……“到酒店躺下我看了时间,已经是22日凌晨2时了。”代远霞说。
大家累得倒头就睡,自然也就顾不上过生日这件事了。说不上遗憾,代远霞觉得,“在核酸采样一线上度过的生日,这也算是一次特别的生日吧!”
离家日久,代远霞最放心不下的是刚上高一的儿子。“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平时只有我说的话还能听进去一点。今年开始住校了,老师打了几次电话来,要家长多跟他沟通。心里很着急,但是也没办法,要等到任务结束返家才能和儿子见面了!”
心里的焦虑,代远霞从未对人说起过。“大家都在拼,自己的这些顾虑必须暂时放到一边。”代远霞最终只是给丈夫打了电话,嘱咐他先和孩子聊聊,“你就跟儿子说,妈妈这会要先担起支援抗疫的责任!”
放下电话,代远霞和队友们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带着领队包敏“注意防护、注意细节”的嘱咐散到各个点,挎着左右两个黄色袋子,手上拿着试管盒、咽拭子,上楼爬梯。她说:“每一天都很忙碌紧张,但没有人说过一句抱怨的话,队友们的想法都是一致的——希望用我们的努力换来大家的平安!”
两岁儿子的清晰呼唤让他牵挂
9月2日21:00,印江自治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杨爽接到了前往贵阳支援抗疫工作的通知。没有丝毫犹豫,他赶紧收拾行李,毅然决定前往支援。
这并不是杨爽第一次外出支援抗疫。去年铜仁发生疫情时,他也被派驻到当地隔离酒店工作。不同的是,这一次家里的情况有点特殊。
“我的妻子是一名药剂师,之前到上海进修,还没有回来。”杨爽这一走,家里只有父母和两个儿子,大的4岁、小的2岁,小儿子还不太会说话。“只能托付给父母照看了!”
9月3日凌晨,杨爽随队从印江出发,先后到贵阳市观山湖区、贵安新区、花溪区等地进行核酸采样工作。9月28日,队伍接到支援毕节的通知,杨爽去到了金沙县,开始新的征程。
“最近和另一名队友在石梁小学采样点,每天1000多人,平均4小时左右完成。”杨爽说。面对变异的病毒,只有不断加快核酸检测速度,才能在与病毒赛跑中赢得先机。核酸采样人员是“赛跑者”的第一环,杨爽和队友每天身穿防护服,佩戴防护面罩、防护手套,及时对采样台进行消杀,迅速完成采样。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像杨爽一样勇毅前行的人比比皆是。杨爽感慨地说:“有些队友是第一次参加抗疫,接受工作安排时从无二话;当地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有时也很疲惫了,但忙前忙后配合工作、做好服务保障从不拖拉;老乡们就更不用说了,有序排队,不停向我们道‘辛苦’……”他表示,只希望自己的来回奔走、连续坚守能为早日打赢这场硬仗尽一份绵薄之力。
杨爽的唯一一次破防是在和儿子视频时。“只要时间凑合,我每晚都和孩子们视频聊天。”杨爽记得,那一天在和家人聊天时,2岁的小儿子突然对着屏幕大喊“爸爸、爸爸、爸爸……” “他之前发音不太清晰,第一次听到他这样大声、这样明朗地喊爸爸。” 杨爽说,那一刻心里真的酸得不行,怕自己在孩子面前流泪,他赶紧关掉视频平复心情。
结束采访,杨爽说自己要抓紧时间休息,明天和队友们还要继续“战斗”。“所有人舍小家顾大家,全力抗疫,希望早日战胜疫情!”
供 稿 贵州健康报记者 龙艳 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 曾浩洋
记者 武敏
编辑/许婷
校对/杨蕾
一审/廖迅
二审/夏进
三审/吴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