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彭芝校长的教育情怀

  ——记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

刘彭芝教育心得感悟(细细品读十年前的一次专访仍回味无穷)(1)

刘彭芝校长在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开学典礼上讲话

刘彭芝教育心得感悟(细细品读十年前的一次专访仍回味无穷)(2)

学生给刘彭芝校长赠送漫画

  曾经到过很多名校,也采访过众多知名学校的校长,在他们身上总能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诸如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事业心、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对教育本质的感悟等等,但始终觉得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身上所洋溢着的那份激情、执着、坚毅、智慧、大气和超越,把好校长的共性发展到了极致,近50年来她一直在忘我而拼命地工作着,教育和她的生命完美地融为一体,吸引着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研究,总想写点什么,但又不知如何下笔。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在刘彭芝校长身上,记者看到了智、仁、勇三者完美的结合,同时吸纳了创新的因素,因而使得刘彭芝校长能够用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未来的眼光去改变人大附中,去分析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引领着中国教育改革向纵深进行,最终缔造了一个传奇。

  毫无疑问,刘彭芝校长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人格魅力更是鲜明而超凡,但同时又蕴含着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理。记者深知,试图去全面解读或者把握一个当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情怀,无疑是徒劳的,但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反复研读《人生为一大事来》、《刘彭芝教育思想研究》、《刘彭芝教育文集》、《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双卓基地通讯》等十几本专著和期刊,多次深入人大附中采访其校长队伍团队和优秀教师群体代表,数次连续参加人大附中的一些重大活动,直至一些内部培训活动,再以一种俯瞰和审视的姿态面对这些丰富的素材,多多少少有了一些从容。

  近期,多次与刘校长预约采访的时间,均因其事情繁忙而无法具体确定。一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刘校长4点24分回复的短消息:“今晚9点办公室,可以吗?”顿时,记者心中的那个期许,豁然开朗,感动之余又多了一些淡定。

刘彭芝教育心得感悟(细细品读十年前的一次专访仍回味无穷)(3)

刘彭芝校长在听课

刘彭芝教育心得感悟(细细品读十年前的一次专访仍回味无穷)(4)

“落实《纲要》精神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走进人大附中”活动现场作经验汇报

  爱和尊重为魂

  爱和尊重是刘彭芝教育思想的基础,也是其教育情怀之魂魄。用刘彭芝校长的话表述,“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

  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更是一种至臻的境界。刘彭芝认为,“教育,是我的人生大事;爱,是我在教育岗位上进德修业的原动力。”有没有深爱、大爱,是教书匠和教育家的显著区别之一,刘彭芝校长把爱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完成了由爱到大爱的升华。教育的爱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由此满足了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化、多样性发展需求,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人大附中能够成为一个神奇的校园,国际性、全国性大奖在不经意间就会出现。

  从教近50年,刘彭芝一直生活工作在基层。她是一名在教学第一线有着32年教龄的数学特级老师,还当了8年的副校长,1997年至今担任人大附中的校长,身兼国务院、国家部委、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北京市教委、上海市教委以及学术社团等委任的40多项社会职务。

  面对不同的挑战,承受着各种压力,刘彭芝每天都在无私无畏地战斗着,她每天的工作时间几乎都长达16个小时以上,如果以8小时工作日计,刘彭芝已经拼命奋斗了90年以上。刘彭芝说,“我是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活着的人。”

  做老师时,刘彭芝希望做一名好老师,每当看到那些聪慧灵秀的孩子,她就会有想要融入他们的智慧、发掘他们的潜能的冲动,她的青春、她的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学生。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师的法宝:是她自然流露的爱与尊重,是她发自内心的对教育的渴望和信念。

  当校长时,刘彭芝希望自己是一个好校长,她的理想是“办一所世界顶级的学校,一所令世人仰慕和向往的学校。它希望吸引世界各国的孩子到这里学习,当这些孩子离开学校后,都能成长为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在他们回忆起母校时是充满深情的,是无限留恋的。”这所学校会同世界其他一流名校,共同引领基础教育的未来。

  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当了校长,几十年如一日不变的是刘彭芝的无私奉献和忘我付出,是她对学生的深厚爱心,是她对教职工的深度关爱,是她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是她忧国忧民的厚重历史使命感,并逐渐表现为对教育所产生的一种心灵状态,达到了一种心灵境界。

  因而,当教师时她创造了第一流的教学业绩,她所教的学生在数学上有300余人在国际、国内各级比赛中获奖;当副校长、校长时,她先后主持或参与了20多项国际、国家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编了70多本教材,发表专著10多本,论文几十篇;在她的带领下,人大附中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办学目标,进而提出了“创百年名校,千年名校”的愿景。

  刘彭芝爱她的学生,爱她的同事,爱她的学校,爱她的国家乃至人类,她要让她的学生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她要让她的老师在世界一流的环境中成就世界一流的工作业绩,因此,刘彭芝校长每天的睡眠时间仅有三、四个小时,她的身上似乎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激情和能量,感染着人大附中的干部教师,进而感染着人大附中的学生,校长、教师、学生的激情和理想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人大附中的浩然正气、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

  刘彭芝校长一直把自己比喻为“领跑人兼服务员”。熟悉刘校长的人都知道,刘彭芝具有一种“让更多的人跑起来”的感召力,她以教育家的精神、人格和学识魅力引领人大附中的团队跑起来,引领上海卓越校长基地和北京先锋校长基地的校长跑了起来,引领中国卓越基地的校长、教师们跑了起来,让学员们感受到用生命做教育的风范。

  记得读过一本《爱的教育》的意大利小说,书中通过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展现出一个个看似平凡实则不凡的思想品质而感动,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曾经使我感受到爱是那样的平凡却又那么伟大。

  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究竟是什么呢?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

  刘彭芝校长的教育生涯,就是一部发生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版《爱的教育》,并且融入了尊重的内核。这是一位校长孜孜不倦、追求卓越的过程,也是一位校长用爱和尊重对教育的诠释历程,更是一位校长心灵世界的独白,最后转变为人大附中人核心的价值观和追求,表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成就了教育史上的经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和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刘彭芝校长爱她的学生。那么爱的极限是什么呢?刘校长回答,是崇拜。“我崇拜我的学生,他们值得我崇拜。人大附中的学生太出色了,他们是人大附中创办世界名校的象征,我爱他们。培养他们,既是我们的天职,更是我们的荣誉。对已经走出校门的孩子,我永远惦念;对即将走进校门的孩子,我热切期待”,刘彭芝校长这样说。

  也正是基于爱和尊重,刘彭芝校长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提出了“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办学理念,创造出适合每个学生和教师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得爱与尊重在人大附中的土壤中落地生根。

  舒乙,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全国政协委员,他这样评价刘彭芝校长,“她是光荣的大教育家……她的聪明才智,她的拼死拼活,全来自这份大爱,朴实的、深厚的、无边无际的大爱。”

刘彭芝教育心得感悟(细细品读十年前的一次专访仍回味无穷)(5)

刘彭芝校长与合唱团的孩子们在一起

刘彭芝教育心得感悟(细细品读十年前的一次专访仍回味无穷)(6)

刘彭芝校长在拔尖创新人才大会上讲话 刘彭芝校长在拔尖创新人才大会上讲话

  创新成为常态

  2010年5月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委员刘延东陪同下来到北京大学,与同学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五四”青年节。期间,一位化学学院学生向温总理提出了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

  温总理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

  “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意味着不能够按照牌理出牌,要敢于突破,要经常去触犯旧的条条框框,其实质就是创新,但同样也存在着“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论”的风险。坚持教育创新,注定要承担风险,遭遇阻力,走一条艰难的荆棘之路。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要经历生产的阵痛,不仅会遭受非议、责难和猜忌,遇到不解和嘲讽,甚至是恶毒的攻击,还可能蒙受冤屈和误解。

  所有这些,刘彭芝校长都经历过,但她把教育当做事业,因而能够持久创新,执著追求,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人大附中的干部教师都知道,刘校长是一个永远都不知疲倦、精神饱满的人,在她的脑海中不时会有灵感闪现,因而常常会“突发奇想”,把人大附中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创新已经成为常态,这是刘彭芝校长教育情怀的另外一个重要特质。

  刘彭芝校长说:“突破能创新,变通能创新,融合能创新,追求能创新,反思能创新,压力能创新,理想能创新,激励能创新,实践能创新,执着能创新,卓越能创新,完美能创新,求真能创新,务实能创新,处处能创新,事事能创新,时时能创新,人人能创新……”

  近年来,刘彭芝校长带领人大附中人走的是一条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之路,她不得不“经常行走在政策的边缘”。这显然需要校长能够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把握时代命脉,对教育的本质有着精辟理解,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

  一个创新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批创新的教师,才能缔造一所创新的学校。“创新”是人大附中的核心竞争力,教育均衡创新、干部队伍建设创新、超常教育创新、道德教育创新、“三高”体育基地创新、教学改革创新、科技教育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国际交流创新等10大路径极具特色,每一项新事物的登场都激发出蓬勃热情和无限想象,引发中国教育改革走向深刻和深入。

  在着眼点和着力点上,人大附中打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之间的关节;打通信息、知识、智慧和能力之间的关节;打通严格考试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节;打通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之间的关节;打通感情凝聚和制度管理之间的关节,从而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刘彭芝校长认为,中学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既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在学生观的更新上,重点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学生主动性发展的最高水平就是能动、自觉、自主地规划自身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潜在性”指教育者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教育在学生多种潜在可能向现实发展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那一个,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学生观中“差异性”的主要含义。只要敞开胸怀,放开、放远眼光,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进行突破和融合,建立开放的、创新的学校管理体系,就完全能够达到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准。

  2010年8月7日,人大附中60周年校庆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向祖国汇报——人大附中素质教育成果展示”大型汇报会成功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国家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的有关领导出席了汇报会。

人大附中师生汇报了“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办学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无论学科教学,还是科技教育,还有文艺体育,人大附中为每一位学生放飞梦想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世界中学生数学、物理、信息学奥赛金牌得主姚健钢、肖梁、郎瑞田、杨奔、张瑞祥、林博、管紫轩、俞颐超、范浩强、陈麟、靳兆融;有高考状元费凡、陈秀野、林茜、胡梦萦、宁少阳、李泰伯、梁思齐;有科技创新人才严丰、杜月、吴天际、鲍臻、贺虎、姚昱星、吴因、赵中伦、赵柏闻、施轶萌、冯路、张南昭;有文艺特长生杨夏男、王雨熙、由宓、杨迪、程丛夫、李天行、廉政……

  汇报会上,人大附中交响乐团演奏的《红旗颂》、舞蹈团表演的《少年志》和《凤飞扬》、“三高”足球基地学生表演的《颠球》、健美操队和武术队表演的《激情飞扬》、学校食堂员工(农民工)表演的自编舞蹈《从头再来》等节目无不彰显出人大附中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将人大附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表现得淋漓尽致。

  时隔一年之后,2011年8月18—21日,记者有机会全程跟踪体验了人大附中暑期第二次教师培训会。这是一次针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改革、道德教育的专题研修会,这次研讨会是刘彭芝校长带领“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项目学员赴美研修团一行80人(系中美人文交流——中国大中小学校长、教师赴美研修项目首批学员)考察交流归国后的“突发奇想”。四天的研讨会,记者深刻感受到了一个优秀团队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氛围,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享受着一份精美的思想盛宴,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开会就倍感无聊的思维定势。期间,刘彭芝校长的多次“突发奇想”,显得随意而又恰到好处,把研讨推向高潮。她精彩而精辟的点评,总能使老师们在争论和争议中达成共识。

  在研讨会进行到第三天,记者捕捉到了一个精彩的场景。那是一个投影仪启动前的短暂片刻,为了不浪费老师们的时间,刘彭芝校长突然邀请一名中国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青年教师登台,这位老师即兴为大家清唱了一曲《爱情转移》,把当天的研讨活动推向了高潮,刘校长的幽默和诙谐又一次感染了人大附中的干部和老师们。

  其实,也正是一次又一次的“突发奇想”,使得创新对于刘彭芝校长来说已经成为常态,每每遇到一些问题,看到一些现象,她总会“突发奇想”,带领人大附中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细细品味又让人们惊叹不已。

  教育创新的核心是尊重并敬畏教育规律,把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传导、渗透、植入到学校中去,转化为教师们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刘彭芝校长做到了这一点,从而在人大附中实现了基础教育与未来教育和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真正融合。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刘彭芝同志是我所尊敬的一位有见识、有影响的校长”,“《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讲述了一个教育家成长的历程”,从该书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他进而指出教育家身上应该具有“时代气息、泥土芬芳和创新精神”。

刘彭芝教育心得感悟(细细品读十年前的一次专访仍回味无穷)(7)

刘彭芝校长和舞蹈团的孩子们

刘彭芝教育心得感悟(细细品读十年前的一次专访仍回味无穷)(8)

刘彭芝校长和学生在一起

  大情怀 落泪是金

  2011年1月22日,一个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闻发布会,让刘彭芝校长声音哽咽,几度落泪。在这种盛大公开的场合,刘彭芝校长以极强的判断力和极大的勇气,直指教育繁荣背后的隐忧,直指教育环境的缺陷,不回避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个著名教育家的广阔胸襟和高尚的情怀。

  那天,“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探究――人大附中‘早培班’教育实践报告会”在人大附中综合楼报告厅举行。来自教育部、北京市教委、中科院及其他研究机构、海淀区政府的有关领导、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校长、各大新闻媒体以及人大附中的干部教师共500多人出席了会议。

  报告会上,刘彭芝校长作了“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探索与思考”的主报告。她站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重点阐述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育理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位应该是打基础,既包括学科知识的基础,也包括人格、品德的基础,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她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应只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事情,而必须从小抓起,要努力探索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科研院所一条龙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回顾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刘校长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打击,也受到一些不明真相人的质疑,她是多么希望名校联起手来,共同探索出一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而不是彼此之间的猜忌和指责,她又是多么希望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说到动情之处,刘校长多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

  当时,刘彭芝校长还谈到了2005年的一次“考试改革与教育公平”的教育沙龙大会,当她用PPT文件向大家展示了人大附中先进的教育理念、上百种选修课、各种社团和兴趣活动小组之后,没想到,部分人突然发难,抨击人大附中只是通过抢生源和政府投入多,才赢得了现在的业绩。本来以为是一次常态的教育学术研讨会,却发现原来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对名校的声讨会,刘彭芝校长猝不及防,泪水夺眶而出。

  根据儿童智力分布曲线,2—3%为弱智,社会为这些特殊孩子建立了特殊的弱智学校,使这部分孩子得到了相适应的教育;94%为普通孩子,同样得到了国家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的阳光普照;唯独余下的2—3%天才儿童,在大人们无休止的吵闹声中,依然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关心与重视。这些儿童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群体,也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引领者。刘彭芝校长的前瞻性思考和实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战略发展和地位,但却引来了人们的种种误解和猜疑。

  2011年6月11日,北京市“落实《纲要》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动首站走进人大附中,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有关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陈进玉、袁贵仁作了重要讲话,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国对本次活动作了点评。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她说:“我们希望,能通过这几个板块,传递一个明确信息,素质教育是人大附中的主线,贯穿在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素质教育是人大附中的精髓,渗透在教学工作的各方面。人大附中能取得今天这些成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结果;人大附中今后要取得更大的成果,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走素质教育之路。”

  会上,说到人大附中为了履行一所名校的社会责任,派出自己一批批优秀的干部教师到教育欠发达地区或者共建单位任教,到一些学校担任校长、书记,刘彭芝校长再次流出了饱含深情的眼泪。

  后两次流泪记者亲眼所见,既有委屈和无奈,也有激动和感动,但更多的是饱经磨难和争议后的洒脱,是爱到深处时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和刘彭芝校长一贯坚强、果断的风格迥然不同。记者的眼前突然浮现出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落泪是金》。

  这部由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何建明执笔,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学作品,在大学中几度引起强烈反响。该作品第一次将中国贫困大学生问题摆在公众面前,是一部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改变了百万大学学子命运的校园佳作。

  刘彭芝校长的落泪,发人深思,无疑将再一次引发人们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思考,对素质教育本质的探索和实践,折射出的是一个教育家的大情怀。教育情怀是以对教育的理解为基础的,它指向一种执着的大爱。刘彭芝校长教育情怀的第二个特质是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关注人的发展和成长,关注人的未来。

  她说,“教育是诗篇;教育是哲学;教育是生命;教育是对话;教育是尊重;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是博爱;教育是一切。”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刘彭芝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真谛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教育的意义在于把人的本质引申出来,引申出一个超越自己而站立起来的人,赋予人以更丰富的内涵,使人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是让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生命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获得一种愉悦身心的成就感。

  她把自己对素质教育的认知用“截断众流,随波逐浪”8个字加以概括。所谓“截断众流”,就是要在第一时间中止每一个人不好的意念、不好的习惯、不好的方法,而教给他良好的意念、良好的习惯、良好的方法。“随波逐浪”,就是及时发现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尊重他的个性,挖掘他的潜能,发挥他的特长,给他最适合他的教育。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截断众流”,是有所作为;“随波逐浪”,在一定意义上是无为而治。“截断众流”,是侧重以教师为本;“随波逐浪”,是侧重以学生为本。合起来,就是教育工作完整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就是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教学相长。素质教育的真谛也许就在这八个字之中,素质教育的精髓大概也就在这八个字之中。扩大一点讲,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管理工作的推陈出新,教职员工的队伍建设,其要义,也可用“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八个字来概括。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曾经旁听过人大附中一个重大活动安排的前期会议。刘彭芝校长和她的副校长、现场参与人员反复商讨酝酿最佳的方案,分析活动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考虑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事无巨细,精密而周到。

  远远望着刘彭芝校长的身影,记者当时就想到了一本书和一个人,竟然与刘校长是那样的吻合。书的名字叫《细节决定成败》,那个人则是我们众所周知的诸葛亮。刘彭芝校长的鞠躬尽瘁和高风亮节堪比诸葛先生,她所以能够把事情做到完美而极致,显然关注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细节。

  《墨经》中说:“宇,弥异所也;久,弥异时也。”把学校办好,当然是在履行社会责任,让学校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职工(直至在学校工作的农民工)成才,但这还远远不够。刘彭芝校长的教育情怀不仅表现在“独善其身”,还表现在“兼济天下”,让更多的学校分享人大附中的优质教育资源。

  一方面,人大附中成立了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通过现代网路技术,实现了对全国各地优质基础教育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联合全国200多所中学,将优质课件用互联网P2P联合输送到西部12省市的薄弱学校。在与贫困落后地区学校联合办学的过程中,提高当地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人大附中的教职员工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锻炼,境界也得到了提升。对于人大附中的帮扶学校,除了派教师去那里执教、进行交流培训外,还接收了来自内蒙古、四川、新疆、宁夏、河南、贵州等地,以及北京延庆永宁中学、海淀区翠微中学、蓝靛厂中学、北航附中等学校的学生近300人到人大附中“留学”,探索出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途径。

  另一方面,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人大附中陆续向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等输送了校长、书记、副校长共20多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刘彭芝校长舍得把人大附中培养的优秀干部、特级、高级骨干教师送出去,因为他们代表着人大附中的思想、理念、经验,他们到其他的地方是去传播这些理念,有了更加宽广的平台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中国基础教育做贡献。

  2009年4月28日,“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刘彭芝卓越校长培养基地”和“北京市普教系统先锋校长培养基地”在人大附中揭牌,刘彭芝校长担任主持人。

  随后,海淀区教委、顺义区教委、延庆县教委分别推荐10名学员,在人大附中建立“海淀区优秀校长培养基地”、“顺义区优秀校长培养基地”、“延庆县优秀校长培养基地”,云南省推荐了8名校长参加了人大附中“名校长培养基地”的学习,宁夏回族自治区也选派校长参加基地的培训……鉴于此,基地更名为“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

  2010年,经教育部评标专家委员会评审,共有25所院校中标“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简称国培计划),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成为其中唯一的一所中学,承办高中数学班,刘彭芝校长任项目首席专家。该项目实施后,在教育部组织的绩效评审中名列前茅。

  到目前为止,基地先后培训了几百名学员。那些经过基地培训的学员,其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11年,来自上海的宋林飞校长在《感受刘校长的带教智慧》中写道:“2009年4月28日,我们上海市卓越校长班22个学员以多少有点散乱的步子来到刘彭芝校长面前,有着各自的情感站向与站姿。今日,我们则都以虔诚折服、充满感激,用列队正步走的形式走向刘校长。”表达了这群有个性、有一定教育思想的上海校长对刘校长个人的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独特而富有人情的人格魅力、对教育孜孜追求且百折不饶的精神的深深折服。

  2011年7月下旬,中美人文交流项目赴美研修首批学员、上海交通大学二附中吴金校长这样说:“最后一个多小时是刘彭芝校长与我们的对话。刘校长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成功的教育实践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刘校长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博爱是我们校长的楷模;刘校长对我们上海22位卓越基地班学员的厚爱和谆谆教诲成为我们追求教育卓越的动力源泉!当时针无情指向纽约时间晚上六点三刻时,说到动情处,刘校长与我们的眼泪在飞!每一个人不愿离去,让眼泪再飞会儿!”

  落泪是金!其意义显然早已超越了“泪”和“金”原有的内涵和外延,那是刘彭芝校长高尚的人品、伟大的牺牲精神、独立自由的思想、肝胆相照的情谊、大义凛然的正气的酣畅流淌!

刘彭芝教育心得感悟(细细品读十年前的一次专访仍回味无穷)(9)

刘彭芝校长和上海卓越校长培养基地团队

刘彭芝教育心得感悟(细细品读十年前的一次专访仍回味无穷)(10)

刘彭芝校长和外国学生

  “无我”真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人生同样也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刘彭芝校长将世界观、宇宙观、天地观融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时间是无限的,人要超越有限进入无限”的境地,她说:“小生命融入自己的学校,大生命融于教育事业,融于祖国的腾飞和人类的进步。”显然,刘彭芝校长早已超越了自身极限,达到“无我”之境界。

  熟悉或者了解刘彭芝校长的人都知道,她每天的睡眠时间仅仅3、4个小时,工作时间多在16个小时以上,同时又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委屈和非议,要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形;她身兼国务院参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咨询专家、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训基地”主持人、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家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方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等40多个社会职务,而且都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她身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胃病、眼病等等10多种病,但是非常奇怪的是,每次体检她的身体各项指标比正常人的还好。她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之中,高屋建瓴,而又脚踏实地,积极探索着未来教育之路,引领着中国教育改革的走向。

  如果用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来作比较的话,刘彭芝校长堪称中国基础教育界的“居里夫人”。两个不同时代的杰出女性,一个是伟大的科学家,一生两度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一个是著名的教育家,中国教育改革的领跑者,中国教育史上奇迹的缔造者。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她们的坎坷经历、他们的性格和品质、她们矢志不渝的事业追求等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世纪伟人爱因斯坦曾经评价居里夫人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爱因斯坦又说,“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公平,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每每读到这段文字,刘彭芝的泪水就再也无法控制住了,那是爱到深处情感的自然流露和释放,更是她心灵深处的共鸣。仔细研究对照就不难发现,刘彭芝校长的全心全意和无私奉献,她的鞠躬尽瘁和无怨无悔,她的坚强刚毅和理想情结,她的高尚情操和对人类的大爱,总能在居里夫人身上找到答案或者得到诠释。

  如果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去寻找,我们可以发现老黄牛精神,它彰显着正义和善良,提倡无私奉献,崇尚开拓和创新,弘扬忠诚和实干。在中国人的心里,老黄牛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实干家的化身,是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的劳动者的典型,是耿直倔强,顽强拼搏的开拓者的旗帜。

  在现代中国文学巨匠鲁迅的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在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篇里,有“不等扬鞭自奋蹄”的佳句;毛泽东主席曾有“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经典名言……

  刘彭芝校长无疑是中国教育界的“老黄牛”,在她的人生词典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是“理想”、“奉献”、“创新”、“卓越”、“祖国”、“人类”等,她谈论最多的是大德、大爱、大智、大道、大美,这与她“人生为一大事来”的教育追求相得益彰,使刘彭芝成为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再配以心底无私、无畏无惧的心理品质,这就是刘彭芝的“无我”真境界,这也是刘彭芝校长教育情怀的第三个特质。

  记者不禁想起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诗作《仰望星空》。总理的诗中所透露的对真理、正义、自由、博爱的思考,对国家民族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与求索和追随、热爱和敬畏、栖息和依偎的行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三年之后,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大学与青年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北大学子蘸墨写下总理这首诗的题目“仰望星空”,赠送总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总理随即说:“我也写一幅字,送给你们。”全场学生顿时欢呼起来。取过一张宣纸,铺平,总理拿起李丹琳的那支湖笔,蘸墨,挥毫写下“脚踏实地”四个大字。

  温总理说:“我经常在思考,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就不仅要有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更要有人遥望星空,坚守精神家园。”

  刘彭芝校长既是站在教育理想的巅峰上仰望星空的思想者,也是教育大地里跋山涉水的实干家和知行合一改革家。一方面,刘彭芝校长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她的心中有着忧国忧民忧教育的深厚情怀,有着祖国与人类的至臻境界;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典型的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忘我拼搏,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使得人大附中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界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成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的杰出代表;她创建了中国基础教育界的“黄埔军校”,培训了200多名卓越校长和卓越教师,在放大自己生命的过程中,完成了由“自我”进入“无我”之境界。

  在佛教看来,“我”是由于“物质”的身体和“精神”的心灵相加所构成。“自我”有两个层次,一是个人自私的小我,二是仁爱、博爱的大我。“无我”也可以分成两种方向,一是凭各人自己的经验,感觉到心中与心外都是无我的;二是达到即有即空,即空即有,有不异空,空不异有的“无我”。

  刘彭芝校长由仁爱、博爱的大我进入到心中与心外的“无我”,体现了一个著名教育家的心灵成长历程,给我们以新的启迪和感悟。她说:“我已经没有我了,我感觉到自己已经化作无数的细胞洒在人大附中的土地上,洒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沃土中,洒向世界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