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的第13章中,有若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大致翻译是:“信用合于道义,诺言才能兑现;恭敬合于礼节,可以远离耻辱”,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孝德行动心得体会?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孝德行动心得体会(信必须符合道义)

孝德行动心得体会

《论语•学而》的第13章中,有若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大致翻译是:“信用合于道义,诺言才能兑现;恭敬合于礼节,可以远离耻辱。”

南通如东民间故事《沈伯雅仗义盗珠宝》中,川广京杂货店少爷沈伯雅,武艺高强。太湖大盗欲盗白蒲当铺珠宝,但难度很大。大盗乃费了一番周折,前来请沈伯雅相助,并且答应“事后永不相忘”,沈伯雅“出于义气”,就答应了大盗这个要求。

沈父发现此事,狠狠训斥了沈伯雅,并且令沈伯雅的妻子严密防止沈伯雅外出。后来,沈伯雅设法参与了盗窃珠宝的行动,并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事发,沈伯雅服毒自杀,避免了家庭受到株连。沈伯雅用惨重的代价,实践了江湖社会的“信”。

如果用“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观点来看,用“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义与之比”的观点来看,盗窃危害社会,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利益,当然不合仁义,不符合道义,也明显违反法律,即使有约定在先,也是不可付诸实践的。这是主流社会和江湖社会在道德观念上的明显区别,在“信”上的明显区别。“复”,就是付之于实践的意思,兑现许下的诺言。

“温良恭俭让”,“恭”在其中,那么,是不是越是恭敬越好?当然不是的。点头、鞠躬和磕头,当然是磕头最为恭敬,鞠躬次之,点头又次之。什么情况下点头,什么情况下鞠躬,什么情况下磕头,都是有规定的。这规定,就是礼。该点头的地方,你鞠躬,就显得比较奇怪,你磕头,就更加奇怪了。

如果某个人的曾祖父去世了,他去参加丧礼,按照当地的丧礼规定,去参加丧礼的人,都要向死者磕头的,他如果不愿意磕头,只愿意鞠躬,那么,他就是失礼了,就会遭到人家的批评。

我们经常说,待人接物,要不卑不亢。不卑不亢,以什么为衡量标准啊?当然是以礼为衡量标准。恭敬不及礼、或者超过了礼的规定,都是失礼,都是不得体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