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对长辈的称呼(称呼篇中的屋里的和当家子)(1)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大家聊聊,在北京老规矩里,关于称呼中何为“屋里的和当家子”的话题。

咱先来说说什么是“屋里的”?在老北京,“屋里的”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这事儿听着新鲜吧?屋里的什么呀?就爱称了?这话儿,估计也就是能从老北京的爷们儿嘴里说出来。其实最早,我以为这个词儿是对妇女的一种歧视,您说媳妇儿就说媳妇儿呗,什么叫“屋里的”呢?后来我一“研究”,才知道这个词儿的“深沉”,敢情它的潜台词是说:听见没有,我屋里有人。说这句话时,会让北京爷们儿觉得自己的媳妇在屋里戳着,自己脸上有面儿。

其实说起在旧时候、或是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对妻子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娘子、婆姨、室人、拙荆、荆室、山妻、中馈、浑家、内主、房下、糟糠、结发等等。您别看又是拙荆,又是糟糠的,这些都还算是比较文的词儿了。

而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词儿也孕育而生,这除了“屋里的”的之外,还有“老婆”、“爱人”、“家里的”、“我们那位”、“我们那口子”、“孩子他妈”、“内掌柜的”、“内人”、“家里主事的”等等。那么当别人称呼您的妻子时呢,也透着实在,您比如“嫂夫人”、“尊夫人”、“令室”、“德配”等等。当然比较而言,老北京人对妻子的称呼,则显得更加实际一些,如年轻一点儿的,多以“媳妇儿”、“老婆”相称;而上点儿岁数的,则多以“老伴儿”、“姆们家那口子”相称。

关于“屋里的”这个称呼,它体现出了老北京妇女的家庭地位。其实这个词儿,在北京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在封建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较低,这是普遍现象。不过在老北京,这种情况则略有不同,因为从清代旗人入关以后,居住在北京内城的居民,主要是旗人,旗人中又以满族为主。在满族人的生活习俗中,向来比较尊重妇女,比如像什么女子要“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裹小脚儿”、不能抛头露面等等,在旗人女子面前,那都不是事儿。这也算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开了“女性自由、平等”的先例了。

至于您要问这是为什么?建议您去瞧瞧我原先做过的一期、名为“北京女孩儿的成长史”的节目,那里介绍的比较详细,在这儿我就不过多阐述了。这些个旗人,尊崇在一个家庭里“男打外,女主内”的原则。所以,旗人女子从出生开始,在家里的地位就比较高。此风尚,必然也会然至于民间,从而也慢慢的,在汉人家庭中流传开来。因此在老北京,就渐渐的形成了“女主内”的传统,即女人在家里说了算,这也就是“屋里的”一词的由来。

现在来说说“当家子”。这个词儿并不算是老北京土话,它在全国也通用。不过您要留意一下,这个“当家子”中的“当”字,在这里要读四声,即读dàng音。所谓当家子,就是“本家或同宗、同族的人”的意思,至于其出处,早已无从考证了。古人把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叫“亲戚”,后来,人们又把有婚姻关系的亲人也叫成了“亲戚”,比如姨、舅等。从而这就把男方的家人(除父母外)也叫成了本家,俗称“当家子”,这指的就是叔伯、堂兄弟等等。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家子”这个词儿,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早已经失去了它的本意。在老北京,当家子的意思已经不是同族、同宗的本家了,而成了同姓。您比如说,在公共场合的时候,介绍两个人或几个人的人际和社会关系的时候,就会说“他们是我的当家子”。这里的当家子,是说他们是本家人,一个姓并且宗族分支隔得不远。再比如两个姓李的人见了面,一聊,同姓儿,于是其中一人就会说:“您也姓李?五百年前,我们可是一家。那位也会马上跟进一句说:“是呀,咱俩是当家子呀!” 您看,这听上去显得多亲热!

李姓是姓氏中的大姓,它在全国有几千万,比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都多,两个姓李的,怎么就那么巧,五百年前是一家了呢?其实,北京人知道,当家子是本家的意思,把同姓当本家,这只是人际交往套近乎的一种说辞。因为在社交场合,人们素昧平生,萍水相逢,为了建立关系、联络感情,相互之间往往要寻找契合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共同点。比如在饭桌上,人们经常会相互打听:您贵姓?您哪儿的人?家住在哪儿?什么职业?什么学校毕业的?属什么的,也就是问年龄?结婚了吗?孩子多大了?什么血型?等等。这听起来好像是在查户口,或者打探人的隐私,实际上是在寻找契合点。您在众多的信息里,您总会找到一个两个相同点,于是就有了撮合的理由和亲近的条件。当家子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契合点。

在老北京的这条规矩里,您可以把同姓叫当家子,或是在不同姓氏的人群中接着再聊,从而寻找到相互之间的契合点。当然您寻找契合点要实事求是,不能瞎编。比如说您本来姓赵,人家姓钱,为了跟人家套近乎,您聊着聊着,也姓钱、也成当家子了,这就犯了大忌。

现在再来说说和“当家子”,从字形上非常相近的一个词儿,那就是“当家的”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这个“当”字,要发一声,读作dāng。它的意思,在旧时概括起来有三层的解释,即:1为主管家务的人;2为妻对夫的俗称;3为对寺院住持的俗称。其出处,有如清末文学家刘鹗创作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我当家的”;和清代吴敬梓(子)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即:“当家的老和尚出来见,头戴玄色缎僧帽,身穿茧䌷僧衣”。

这“当”(dāng):有充任、担任、充当、担当、当之无愧、掌管、主持、当家、当权、当政等众多意思。

这“家”字: 为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或指家庭、家长、家园、家眷、家谱、家塾、家乡等。“当家的”原本的意思是指:为主持家政的人,又或比喻为经营管理者,俗称 “掌柜的”、或在一定范围内起主要作用的人。其泛指1为主持、负责的人;2为丈夫,这里称自己或别人的丈夫都可以。3为内行、行家等等。

在现实生活里,其一般指的是,把家庭中的一家之主,即做事、说话有分量的人,当然也是为家庭贡献较大的人,称之为当家的。而在老北京的规矩,尤其是在人们的口语文化中,它一般多指的是,自己的丈夫。您比如说有的妇女遇到事儿后,常会说:这事儿我可管不了,您还是找姆们家“当家的”去商量吧。

那好了,今儿就先和各位聊怎么多,咱们回头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