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这句话通常翻译为:
子贡问怎么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想要把事情做好,必定先把自己的工具打磨好。居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者,结交士人中的仁者。”
这么翻译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很容易被忽略,但只要点破了,就会恍然大悟。
问题出在“事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这里面的“之”不是“的”的意思,而是“之于”的意思,也就是“使之往,使之趋向,使之达到”的意思。
“事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我们在理解时可调整为:事、友“士大夫”之于贤者、仁者。
翻译为:辅佐、结交士大夫使他们往贤者、仁者的方向前进,使他们趋向贤者、仁者,最终使他们达到贤者、仁者的境界。
为什么要这么理解?而否定主流的见解呢?
因为前面那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利其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前的工具不锋利,通过打磨使它变得锋利。
同样,以前的士大夫没有达到贤、仁的境界,通过辅佐、结交、劝谏、引导使他们达到贤、仁的境界,这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人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劝谏引导使之变得更好。
如果翻译成“侍奉大夫中的贤者,结交士人中的仁者。”那人就是静态的了,贤者就是贤者,仁者就是仁者,这样怎么将“仁与贤”发扬光大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和“事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是相呼应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浓缩,后者是前者的实践展开。
“士大夫”对应“器”,工匠用“器”来雕琢,国家靠士大夫来治理。
工匠想要把事情做好,先要打磨好工具;同样,国家想要治理好,先要把士大夫的队伍打造好。
这体现了儒家自上而下的治国理念。
(儒家的治国理念是两条路线并行,自上而下积极入仕的士大夫路线,和自下而上有教无类的教育路线。这里讲的是第一条路线。)
所以最后翻译为:
子贡问怎么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想要把事情做好,必定先把自己的工具打磨好。居住在这个国家,要辅佐、结交士大夫阶层,劝谏引导他们,使他们达到贤者、仁者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