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不到5000人评价。

第二季,才2000人看过。

第三季,只有500人打分。

怎么看,这都是小透明的存在。

可让Sir没想到的是,它被著名流行文化杂志《滚石》,评为2021最佳剧集

《为全人类》

For All Mankind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1)

虽说看的人少。

但打分节节攀升:

第一季8.3,第二季8.6,第三季9.2。

越来越神的节奏。

Sir一口气刷完三季。五味杂陈。不是说它不好,也不是说它最佳。而是。

它的高口碑,是因为成功触到了大家内心的那根弦:

就像标题“为全人类”一样。

我们,真的曾经如此接近,能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01科幻

从海报、类型,都在告诉你:

《为全人类》首先是一部科幻作品。

而且和大多数神剧一样,有一个牛逼轰轰的开头:

1969年,墨西哥。

一大家子人聚精会神地围在电视机前。女孩心不在焉,昏昏欲睡。但她身边的母亲拖着重病之躯,不顾医嘱也要陪女孩看电视。

因为电视里正播放的内容,无比重要。

即使病重,母亲也不希望错过这个历史时刻:

本次任务意义非凡你余生都将铭记在心

未来将由此揭开序幕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2)

母亲说的没错。

一分钟后,电视主持人发布了一条举世瞩目的新闻。

女士们,先生们

他们登上月球了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3)

此时,镜头一转。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日本裕仁天皇、梵蒂冈保罗六世教皇等各国政要高官均密切关注。

太空署的会议室、宇航员买醉的酒吧、民众的家里都放着大大小小的屏幕。

据专家预测,有五亿多人观看这场直播。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4)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盛况。

可能有人会说,登月嘛,确实厉害,但演过好多次了。

有什么牛x的?

下一幕,那个历史时刻到来了:

只见登月的宇航员,跨出了太空舱。

在月球土壤上,走下了那著名的“人类的一大步”后。

站稳,发表了宣言:

我为国家和人民迈出此步

马列主义制度迈出此步

今天我迈出了一小步

但这将是带领全人类遨游太空的一大步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5)

注意此时NASA人员如丧考妣的表情

???

与此同时。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电话中暴怒:

“太空总署的混蛋”是干什么吃的!

镜头一转,用一堆拼接的真实录像,缓缓指出了原因:

肯尼迪发起了登月之争

约翰逊掌舵向前

结果就差临门一脚时,被尼克松搞砸了

我们因此输掉太空竞赛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6)

没错,全乱套了。

美国总统的愤怒。

NASA员工的沮丧。

以及所有西方领袖们的全神贯注,战战兢兢。

原因,是《为全人类》最颠覆的一个科幻设定:

太空竞赛,苏联赢了。

故事也以此展开:

如果是苏联在1969年率先登月,美国将如何自处?

02

不甘

其实真实发生的历史我们都熟知: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上月球。

宣告了长达十数年的美苏太空竞赛,以美国的胜利告终。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7)

但《为全人类》大胆做了一个假设:

如果美国输了呢?

顺着这个想法,延伸出了一条几乎完全不同的宇宙时间线。

但这个强设定的故事,有意思的是:

顺着这条时间线,真有可能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更好。

不得不说是一种高明的讽刺。

回到剧中,太空竞赛苏联赢了,可不是个小事情。

犀利的美国媒体迅速反应:

第二天报纸的头版头条是“RED MOON”。指向相当明确:

对红色政权的不吝赞赏,与对白宫、太空总署的失望。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8)

而太空总署的当事人也不开心。

主任迪克,三句话不离“fuck”,说过去的“水星计划”如何如何。他要求宇航员们全部停止训练,去酒吧大醉一场,把负面情绪悉数排出,下周一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揍狗、咬牙切齿、对月嚎叫

怎么顺心怎么来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9)

骂完后,他又跑去白宫、中情局,跟领导撕逼。

再去记者会被记者们穷追猛打。

向下的嘴角、捏烟的动作、火爆的发言,无不证明这位主任的愤怒和不甘。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10)

可有什么用呢?

成王败寇这件事,不论东西方,国内外,都一个样子。

输了, 就是输了。

但他和NASA,都有理由不甘。

镜头转到了本剧男主爱德(乔尔·金纳曼 饰)。

苏联登月的前一个月,爱德身为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0号执行“试飞”任务。

最近时,距离月表仅有八英里。

近得都能抓一把月尘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11)

但因为一个“无关紧要”的程序警告。

阿波罗10号终止了任务。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12)

那一秒,爱德遵循了指挥中心的命令。

可就是那一秒的选择。

换来了如今被苏联人抢先。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

不就是谁先登月嘛,真有那么重要吗?

有的。

Sir随便举个例子:

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是苏联发射的斯普特尼克一号。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而两个问题的第二名是谁?

没有人在乎。

要知道,美苏冷战,不只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斗争,更是两条道路的对抗。

谁先取得先机,谁就能证明自己更优越,更能代表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13)

而在《为全人类》中。

登月被苏联抢先,代表了太空竞赛中,美国被苏联三杀(triple kill)。

太空竞赛的失败,也证明了苏联道路的胜利和成功。

也难怪剧中听到消息的NASA成员,像死了爹妈一样难过。

因此剧中的爱德,余生都在遭受那一秒的可怕报复。

苏联登月的消息传来后,他们在主任的指示下去了酒吧。

大口喝酒,纵情歌唱,发泄情绪。

纵然失败,追寻仍在

我须追寻,一丝安慰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14)

他们把“RED MOON”的报纸挂在墙上。

一替一个用酒瓶砸,砸得它字迹斑驳,面目全非。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15)

醉生梦死的发泄背后,是愤怒。

是不甘心。

蝴蝶煽动翅膀都能掀起风暴。

何况是美苏谁先登月?

03

主旋律

但如果只是不甘心那一秒的抉择。

可能就小家子气了。

《为全人类》除了表现个人的悲愤荣辱,还站在一个更大的视角审视“太空竞赛”这个主题。

程序警告原因虽然缺乏“权威”解释。

但谨慎的背后,是真实的血的代价。

1967年1月27日。

阿波罗1号飞船被置于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顶上,三名宇航员将开始模拟飞行。

因为模拟通信出现问题,模拟飞行被两度叫停。

磨蹭了足足5个多小时后,模拟飞行才在下午6点半正式开始。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16)

但仅一分钟之后,因某电线迸发火花,驾驶舱内发生火情。

宇航员们尝试逃生:格里森为怀特放下头枕;怀特解除了12个门栓,努力想打开舱盖;查非则与地面控制保持联络。

奇迹没有出现。

等地面人员在5分钟后控制住火情打开舱盖时,三位宇航员均已丧生,尸体连同宇航服被烧融在一起。

阿波罗1号的失败,“为后续的成功积累了经验”。

也让NASA变得更加谨慎,小心。

但在剧中,像爱德这类一线航天员,一开始只会觉得这种谨慎,是没种的表现。

总会有好人在试飞中丧生

但不能因为死了人就不敢大胆试飞了啊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17)

当这发言第二天见了报,爱德因此被处分。

但还是继续跟领导硬刚:

爆炸后,我们就小心翼翼

我们应该勇往直前,而非如履薄冰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18)

而这份让上司哑口无言的话。

想告诉观众的:

不仅早期探索外太空是一个极为危险的工作。

以及“不惧牺牲、勇往直前”的斗志,一直是人类征服外太空必不可少的品质。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为全人类》不是一部典型“美剧”。

它无色情,无黄暴,节奏也不快。

它不靠这些吸引人。

所以亮点何在?

要Sir说。

它其实展现了一种被称作是“主旋律”的东西。

对,不只是美式的。

真实的美苏冷战中,太空竞赛,一直是人类历史最高光的时刻。

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在上世纪60-70年代间实施。

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有80多个科研机构、200多所大学、2万家企业参与其中,总人数超过30万人。

1969年至1972年,美国成功发射了阿波罗12~17号飞船,先后有12名宇航员登月成功。这是人类仅有的12名。而苏联也不遑多让。

第一部航天器、第一名真正的航天员、第一次登上太空……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19)

△ 宣传海报“为人类的路打通了”

以至于半个世纪以后,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二手时间》里回忆自己和父亲的亲身经历时,也提到:

他自己是在加加林飞上太空之后信仰共产主义的。我们第一个进入了宇宙!我们无所不能!爸爸和妈妈也是这样培养我们的。我也曾是十月党人,佩戴着一个十月革命徽章,先是少先队员,然后是共青团员……

那是一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最智慧的头脑,最伟大的勇气,最极致投入,去尝试触摸人类未来边界的时代。

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为全人类》这部剧,想回望的,就是这份曾经属于全体人类的“主旋律”。

在剧中从各个角度都做了呈现。

大的方面,如国际局势。

苏联,因为太空竞赛的成功。

避免了衰落的命运,并未在1991年解体;

美苏争霸一直从第一季的从五十年代持续到了第三季的九十年代末。

太空竞赛,从谁先登上太空、水星,一路发展至月球、火星。

小的方面,如主角。

爱德大胆、英勇,在工作中“不拘小节”,但在家教上颇严:

女儿长大了想学艺术,学戏剧?那怎么行!

工程、物理、电脑科学

这些才是未来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20)

意思很简单,对于落后的美国来说,艺术是锦上添花,科技才是雪中送炭。

三季下来。

这位曾经的航天员,已经从宇航员一步步做到了NASA的主任。

第三季故事发生在1992年。

四年后,他将成为北极星计划的最高指挥官,与苏联开展进一步的太空竞赛。

不只是当事人,还有旁观者。

剧中成立新兴科技公司,要在太空领域大干一场的总裁戴夫,透露他努力的原因:

1969年那个夜晚,自己的父亲是如何坐在客厅,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

当看到苏联人把红旗插在月球上时,父亲第一次在他面前哭了……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21)

没错。

这也是Sir为什么说这是“人类的主旋律”。

因为在被流行文化彻底解构以前。

国家荣誉,民族自豪,曾经也属于每一个普通人。

东方有,西方也有。

国内有,国外也有。

04

为全人类

可能很多人会问,太空竞赛到底有什么好?

这种耗费资源人力无数的工作,需要被如此推崇?

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有人提出了质疑。

1970年,一位赞比亚修女写给NASA的信,言辞恳切地问道:

“明明地球上还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上饭,为什么还要花费数十亿美元去做远在火星的项目?”

为此NASA的科学副总监恩斯特·史都林格给这位修女回了一封著名的信《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信中有一句话解答了这个问题:

太空旅行无可置疑地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通往火星的航行并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决饥荒问题。然而,它所带来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项目之外,这将产生数倍于原始花费的收益。

太空竞赛为人类带来的进步,已经充分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

Sir只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防火服。

还记得前边被烧死的宇航员么,他们的遭遇,催生了防火服的诞生和改进。

如今,这项专利已经应用到参与救火的消防员身上。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22)

比如ICU。

我们常说的ICU(重症监护室),最早也是来源于航天领域的使用,用来检测宇航员的身体指标。

比如气垫鞋,最早是用来为登月宇航员在月球上提供弹力。

还有尿不湿、红外线测温计、记忆泡沫、脱水蔬菜、固体饮料、微波炉、石英钟、太阳能电池板……或是来源于太空需要,或是受影响得以改进。

今天的人类,依然受惠于冷战太空竞赛带来的科技进步。

当然,《为全人类》想回望的,还有那个黄金年代。

相对于大众想象中美苏龇牙咧嘴地在冷战中撕咬。

太空竞赛反而展现了人类文明难得的锐意进取,携手共进。

尤里·加加林,他登月后不仅是苏联人的英雄,在美国访问时也万人空巷,是全人类的英雄。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23)

1975年7月17日,美苏宇航员在太空握手。

当年这样一幕令人心折:

飞船对接后,斯塔福德敲了敲舱门,列昂诺夫问:“谁?”美国人答:“自己人。”舱门打开,列昂诺夫握住伸过来的手,但忘了约定,一下子把美国人拉进自己的飞船。

没错,在现实中,人类探索未来边界的时候,也曾有过这样美好的时刻。

这也正是《为全人类》想回望的意义:

它试图找到的那层美好的记忆。

那时,人类文明可能站在一个能走向更好的大门前。

一切都还来得及。

这十部神剧比电影还好看(最狂野粗暴的想象)(24)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李寻欢不作乐

,